[焦点访谈]不停驶的“雷锋车”(20120619)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20:40 2
承银
首播:
CCTV-1
6月19日 19:38
CCTV-新闻
6月19日 19:38
重播:
CCTV-新闻
6月20日 03:45
CCTV-新闻
6月20日 05:45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在江苏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到火车站之间有一条500多米长的路。这条路很平常,然而它却承载着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从1963年到今天,49年的时间里,几十万人在这条路上感受着、体味着,什么叫雪中送炭,什么叫雷锋精神。
救助赶火车的母女俩
连云港新浦汽车站,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川流不息,其中很多人都是乘车到达这里,然后再去赶火车的,但汽车站离火车站还有500多米的距离,这对于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确实不太方便,汽车站里的这辆电瓶车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这时,有个女孩焦急地询问着,她的妈妈躺在座位上,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原来,她妈晕车。因为那边有车祸或是什么的 堵车堵得特别严重,本来说一个多小时就能到的 后来三个多小时才到。
又是堵车又是晕车还要赶火车,焦急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开车的人也是急人所急,跟女孩沟通之后,她赶紧带着她们往火车站方向赶。
三分钟后,电瓶车到达了火车站。可是老人还是浑身没劲,这样的身体状况再去坐火车让人很揪心。开车的人就一边帮老人按摩,一边和旁边的乘客一起劝着母女倆去改签。
女孩退票回来后,她妈妈的状况依然没有好转,最让她担心的是她妈妈曾经有过心脏病史,那位开电瓶车的司机闻听此事,当即决定带她们去医院。
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大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需要休息。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而司机却还在忙碌着,并记下了那位女孩的电话号码。
原来司机还惦记着她们已经退了的火车票,为了这位生病的女乘客,电瓶车司机前前后后忙活了一个多小时。
这就是“雷锋车”。权太琦就是其中的一位司机,她们都是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的服务员。每天,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汽车站检票。但是每当火车进站的时间一到,她就会开上这辆电瓶车,在两个车站之间奔波。
每一位在连云港火车站坐过“雷锋车”的人都对这辆车留下了深刻印象。
“雷锋车”的由来
说起这“雷锋车”的历史要追溯到1963年,当年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新浦汽车站在六、七十年代,长途汽车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多,几名年轻女服务员为了不让旅客错过班车,自发地开始接送旅客。
72岁的李保英老人就是当年最早开始接送旅客的服务员之一。一开始,她们只是用扁担为旅客运送大件行李,后来,车站知道了她们的行动后,专门为她们做了一辆板车,还起了个名字,就叫“雷锋车。”
在接送旅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雷锋车”的服务范围也就随之扩大。
搬行李、寻找丢失的财务、看管小孩等等,这些事情几乎在每一天都发生着。在李保英之后,又有500多人成了“雷锋车”手,她们甚至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了车站以外。
救助盲人兄妹
2003年11月,封士兵和妹妹封士芳从家乡灌云县坐车来到连云港准备回学校上课。由于兄妹俩都是盲人,一路上怕错过站,一听司机说到站了,就赶紧下了车,包却落在了车上。
兄妹俩在车站里着急地询问着,雷锋车手郝芳萍看到了他们。她详细询问了两人乘坐的那班车情况,通知全站,最后终于找到了两人的包。在后来的了解中,郝芳萍听说封士兵家五口人中四个是盲人,便说服了车站,以后免费送兄妹俩上学放学。之后,雷锋车手们经常轮流去封士兵家,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
后来,郝芳萍了解到,和两个姐妹相比,封士兵的眼睛还有救治的可能。雷锋车手就趁着周末,带封士兵去医院,几轮治疗下来,颇有成效,最后,还给他配了专门的眼镜。
戴上眼镜后,封士兵基本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2009年,封士兵在无锡找到了工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对于雷锋车手们的帮助,一家人都感激不尽。
雷锋车手所做的都是份外的工作,而且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甚至像帮助封士兵还要自己出钱出力。
帮助别人收获快乐
帮助别人就能收获快乐。“雷锋车”手就是用这一点一滴的力量带动着其他人。今年春节,“雷锋车”手们从报纸上了解到,在连云港灌云县依芦乡的袁建龙家里房屋倒塌,父亲遭遇车祸身亡,一家人无奈之中住进了猪圈。
知道这个情况后,“雷锋车”手找到了这儿,看到这样的场景,她们心里都不是滋味。然而想帮袁建龙家盖起新房,雷锋车手却有些力不从心。她们留下500元钱后,第二天就通过报纸发出了呼吁,没过多久,就有一家外资企业联系上了她们。
在张杰和其它热心人的爱心接力下,袁家终于盖起了新房。半年后,当“雷锋车”手和张杰再来到他们家时,一家人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一条木扁担、一辆木板车,演变为铁板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车,到现在的风光旅游车,49年如一日,雷锋车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而她们的爱心举动也已经得到了整个城市的关注和支持。
我觉得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群很平凡的人,在很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这些小事做起,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帮助老百姓、帮助旅客助人为乐。所以我们更应该有理由把“雷锋车”组这种精神不断去放大,去鼓励开展更多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49年来,“雷锋车”的样子一直在变,从60年代的一条木扁担、一辆木板车,到后来的铁板车、人力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再到今天的电动旅游车。开“雷锋车”的人也在变,先后有500多人,担任过“雷锋车”手。第一代车手已经年逾古稀,新一代车手,换成了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始终不变的是“雷锋车”的精神,它代代传承,温暖人心。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