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重走长征路记(下)--李效东 王燕丽 浦汉昌 赵小玲

未命名 2024年12月16日 13:29 1 从卓


第十五天 威信→茅台

威信(属云南昭通市)原名扎西,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镇子,红军较容易占领。在扎西红军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我们上午先去县城内的扎西会议旧址,原为江西会馆,是毁后老房子翻修的(省重)。附近有仿古一条街,石板小道、木楼木栏遍挂灯笼,客栈饭店、商铺密集,古色古香,游客很多。

  1935年2月上旬,中央红军在土城失利,北渡长江计划落空后向云南扎西集结。党中央继2月5日在离县城不远的水田寨花房子(上图,会议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6日~8日在大河滩的庄子上(下图,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并正式向部队传达;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等)和9日在扎西江西会馆连续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扩大会议,决定对红军进行缩编,作出了红一方面军回师黔北,开创川滇黔边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强调要发挥红军的运动战优势,避免左倾教条的做法。

  扎西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使遵义会议作出的又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一系列决议得以圆满完成。后把水田寨和庄子上两个会议旧址并入统称“扎西会议旧址”。

离开威信,赶往太平渡口(属古蔺县,土城上游)和邻近的二郎滩渡口(属习水县)。此两处为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之处,均为国重。红军在扎西停留数日后,意识到即将陷于被重围的险境。掉头二渡赤水往东,直奔相对空虚的黔北。首先轻松占领桐梓,随后血战娄山关,重占遵义,旋获大捷,乘胜追击,使蒋军吴奇伟部损兵折将,仓皇逃过乌江。

太平渡口有纪念碑和架浮桥栓篾索的巨石老鹰石。现赤水河上建有拱桥,小镇古朴安静。二郎滩渡口离此十来公里,也有一个小镇。附近不远为习酒镇。习酒厂为巨大企业,从观景台高处俯瞰厂房鳞次栉比。河边巨大酒窖上有张爱萍题词“当年红军渡,今日习酒香”。

  沿赤水河溯流而上可达茅台镇。 沿途风景幽静,建有多个观景台,酒文化气氛甚浓,山腰上有巨大的描红石刻题词“美酒河”。

  下午到达茅台镇(属仁怀市)茅台渡口为红军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17日)之处(国重),建有纪念碑和纪念塔。

当年红军在遵义大捷之后,蒋介石改变战法,准备故技重施,以碉堡和重兵将红军困死于黔北。为争取主动,红军撤出遵义,经苟坝会议和鲁班场激战,突然进入茅台并三渡赤水往西入川。蒋介石认为红军走投无路,只能在川南古蔺一带分散游击。错误判断后被几天后红军在太平渡及二郎滩(二渡之地)第四次渡赤水彻底搞蒙。此后红军乘虚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绕道入滇。

  茅台镇有许多当时的故事和传说:蒋军的飞机炸破酒窖,满城飘香;红军用茅台酒为伤口消毒,洗脚解乏……。现在的茅台镇非常热闹,游人摩肩擦踵,当地居民搭台集会歌舞。满街酒店,风送窖香,飘然欲醉。宾馆前台热情劝酒并免费赠饮,颇似李白“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情景。在渡口散步时,一位当地的年轻退伍兵主动向我们介绍茅台镇和红军遗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十六天 茅台→息峰

早晨先去鲁班场(属仁怀)。鲁班场为红军与周浑元部作战的战(1935年3月14日),战斗异常激烈,蒋军筑有碉堡和飞机助阵,双方多有损失。但红军为此后的三渡赤水造浮桥进入茅台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主动权,起到了迷惑蒋中央军,引敌往西的目的。因山路曲折,导航不灵,我们未找到纪念馆和烈士墓,但找到了旧战场遗址石碑(国重)。附近仅有小山、树林和夹杂其中的农家,当年的血腥厮杀早已归于宁静。

随后驱车到苟坝(属遵义县枫香镇)。1935年3月11日中央领导和各军团负责人根据林彪、聂荣臻建议进攻打鼓新场十万火急的电报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后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放弃了进攻打鼓新场(现金沙县城)计划,改打前述的鲁班场。同时也促成了新的“三人团”的成立,全权指挥军事行动。之后红军在新“三人团”指挥下,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打得机动灵活,终于跳出了被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困境。苟坝位于便于隐藏的群山之中,环境优雅,会议遗址保护得很好,被列为国重。遗址附近建造了一个巨大的马灯,寓意毛泽东深夜提马灯沿田埂到周恩来住处,力劝取消进攻打鼓新场的故事。

  红军南渡乌江的渡口位于前述江界河的上游东流段。红军四渡赤水后,于1935年3月31日在江口、大塘、梯子岩三个渡口(属金沙县)南渡乌江。当时红军乘雨夜用竹筏偷渡消灭南岸守敌后,搭浮桥过江,一举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围,此为四渡赤水之完美结局。我们在路上途经沙土镇,嘈杂热闹。在小巷内找到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为大户人家的老宅子,正在搭架修整。当年红九军团在追赶中央红军时在沙土镇附近被敌军和大雨阻隔未能渡过乌江,只好暂时留在黔北机动。

我们继续南行,到达乌江北岸后,在山顶上俯瞰乌江,江面宽阔,群山环抱,一派原生态景色。山顶平地有两户人家和烂尾的旅游客舍。路牌显示有步行小路可到梯子岩渡口,一片树林中还有破烂农舍,小路太难走,只好中途折返。但无意中看到了中革二局副局长“龙潭三杰”钱壮飞遇难牺牲的地方和当地老百姓修的红军墓。2004年国家拨款在金沙县修建了钱壮飞烈士墓。

  从大塘渡口的大桥过乌江,在南岸见到高大的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甚雄伟。继续南下进入息烽县城。


第十七天 息烽→兴仁

上午先到著名的息烽集中营。此地树木繁茂,环境幽静,原有建筑基本保持完好。谁能想到,在全国统一抗战时期,国民党不顾大敌当前,在此对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进行残酷监禁。回国铁心抗日的杨虎城曾被关押于此,最后全家连秘书被一并惨杀,连三个小孩子也不放过。老蒋真够狠!

  当年红军并没有进入息烽县城,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一部分红军佯攻贵阳,搞得城内的蒋介石惊恐万状,急令滇军火速保驾;一部分红军示形于东返湘西,骗得蒋军和滇军拼命往东追击。最后红军兵锋往西直指云南。

当年红军从贵阳东南的龙里绕过贵阳往西,连克定番(现惠水县)、长顺、紫云、安龙、兴仁等地。 我们顺道进入弄染寨(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沙子镇,离黄果树瀑布不远)。1935年4月在这里红三军团彭、杨首长与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签订“反蒋协定”,即弄染结盟。中央领导也曾住此。其中有动人的故事。山寨林木葱郁,石墙石屋,非常有趣;山下为平坝,大棚种植。现此地正在开发红色旅游。

  我们途经北盘江坝草渡口,有纪念碑和浮雕记述红军在弄染老乡的帮助下在此和下游的白层渡口搭建浮桥,中央红军一部分越过北盘江进入贞丰县。

  我们沿着北盘江左岸欣赏自然风光。一路上车辆稀少,一片宁静,路边小饭店门虽开但无主人。本想体验世界最高的北盘江大桥,但因路线不经过杭瑞高速,需绕道太远,只好作罢。

北盘江也发源于乌蒙山,但与乌江不同,北盘江从北向南流,汇入西江,属珠江水系。红军过北盘江时也是险象环生。蒋介石终于搞清了红军的真实意图后,新的如意算盘是加强江防,加派飞机炸毁浮桥,西拦北压,将红军逼入广西,让桂系与红军拼得两败俱伤而坐收渔利。他没想到中央红军和分离的红九军团先后都在当地老乡帮助下找到徒涉处,加上黔军的敷衍,两支红军仍然轻松地渡过北盘江一路西去。

我们过北盘江后,直接进入兴仁市(县级市)。兴仁县城很繁华,高楼成排,商业气息浓厚。因属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城内有些政府单位的牌子上除了用汉文之外还有拉丁化的布依文和苗文(象征意义)。


第十八天 兴仁→禄劝

兴仁县是当年红军入滇途经的一个县。红军短暂停留,据说有长征遗址,属县重(估计滇黔地区此类级别的遗址非常多,故未前往)。

早晨离开兴仁往西入滇。先去道观三元宫(属曲靖市麒麟区)。 红军领导人曾在此住宿。

  当年红军警卫部队在这附近截获滇军汽车,得到了龙云欲送薛岳的云南军用地图、药物等红军急需品。考虑到龙云与红军之间的默契(红军不入昆明,滇军不拦红军,但需打给老蒋看),龙云明知红军在包围曲靖,此举可能是故意给红军送投名状。现三元宫为近年重建,且有纪念馆,但大门紧闭,只看到门外毛、周、朱三人雕像。

柯渡镇丹桂村(属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1935年4月30日~5月1日红军总部驻此(一年后红2、6军团长征也经此地)。此地正好处于昆明和金沙渡口之间。红军领导人在此策划并导演了佯攻昆明巧渡金沙的好戏。当时昆明人心惶惶,有钱人正忙于逃命,滇军奉命南下救急,而红军主力往北分头直奔防备松解的金沙江的三个渡口。

  丹桂村环境自然,房屋依山而建,遗址保护得很好。尤其是村内清真寺,虽不太大,但建筑精美,极富中国特色。走累了,坐下与村内老人聊天。当天驱车赶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第十九天 禄劝→会理

红一军团杨成武率部化装巧夺禄劝县城的故事非常经典。印象中这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县城。 但我们未进县城先被复杂的公路立交桥震撼,俨然大都市的气概。县城漂亮整洁,大型水电站建设带来商业繁荣,宾馆旁沿小溪的步道幽静安祥。

离开禄劝首先去凭吊皎平渡南边约40公里的石板河阻击战的遗址。当年红五军团为保障无法过江的一、三军团全部集中到皎平渡,在此顽强阻击吴奇伟部九天九夜,最后全身而退,渡过金沙江。在此不由想到,两年后红五军团作为西路军的一部分,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没,董振堂在高台被马家军悬头示众的悲壮故事,令人无限伤感。我们在山路中寻找遗址,到彝族老乡家问路。与凉山不同,这里彝人基本汉化,很少穿彝族服装。全家三代非常热情,交谈得知彝族老者为越战老兵,更感亲切。

  阻击战遗址离他家不远,但仅找到一块县重的石碑和一个极简陋破烂的土地庙,想像中董振堂可能在曾到此指挥。

我们为赶路直奔晈平渡。没想到遇到前方修路和车祸,耽误了许多时间。一路上时雨时晴,山势起伏蜿蜒,云遮雾罩。好在美景当前,等等也无妨。下午6点多路通了,到渡口时雨也停了。在斜阳下仔细欣赏金沙江,两岸绝壁,一江如带。雄伟的金沙江大桥头竖立高大的纪念碑(聂荣臻题词)。

  1935年5月3日~9日,三万疲惫不堪的红军用六条木船有条不紊地渡江。船工轮换日夜不停,战士听令排队依次上船,马匹由船牵泅渡。五军团断后的最后一批气喘吁吁的战士看到总参谋长刘伯承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登船。这就是高度自信、临危不乱、纪律严明的红军。

就在主力红军集中渡江时,大部分蒋军追兵和飞机被吸引到皎平渡。因两岸山太高,飞机在高空投弹影响不大。红九军团趁此机会,利用罗炳辉在云南的关系,在下游巧家县的盐井坪渡过了金沙江,并迅速向中央靠拢。

因为近年在下游建有白鹤滩水库水位上涨,当年皎平渡南岸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红军等候登船的山洞、山凹和解放后在江边建立的纪念设施均被淹没,江面自然比以前宽了很多。

离开皎平渡往北赶往20多公里外的通安镇(属会理县)。通安是陈赓率干部团过江后不顾疲劳抢在川军之前占领的小镇,以确保此后大部队的渡江安全。通往通安的路导航显示为国道,但全是曲折山路,没想到路况极差。一路颠簸地走了一半,因前方塌方,路彻底断了,且不知何时能通,只有掉头。回程一路完全没有村镇。可能要在车里过夜,但人要吃饭,车要加油。

一位当地司机告诉我们有一条偏僻窄滑的山间小路可绕过断路到一个叫“竹箐”的小村庄从而达到通安。此时天已全黑,且下雨不停。我们已无退路,毅然走小路。 一路上小心翼翼,仗着汉昌高超车技和全车人冷静心态、通力合作,经过2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竹箐并进入通安。此段历程艰辛危险,过后心有余悸。但需记叙,在长征艰难的历史中,红军从北岸渡口跑步翻山抢在川军之前到达通安镇只是很小的一个插曲。

我们在通安吃饱后,决定再坚持走一段到会理县城住宿,好好睡一觉(原计划白天看看通安镇,只好放弃)。前方路况很好,但到会理也已是深夜12点多了。


第二十天 会理→西昌

上午先去会理古城。北门基本原样,高大坚固。当年川军尽烧城外民房以防红军利用。面对红军攻城,拼死顽抗,并驱小孩上城敲锣喊叫。 红军强攻未克,遂围而不攻,在城外安心开了会理会议。古城中心的钟鼓楼非常气派,城内街道比较古朴,商铺密集,非常热闹。天主堂也保存不错。

  因属凉山州,一些政府和商铺招牌用汉、彝双语。彝文为历史悠久文字,解放后经整理规范,在四川推广使用。据当地人说小学有彝文教育,但实际很少人使用。现主要用作文化传承。

下午去会理会议(1935年5月12日)旧址。在会理东北郊不远的一座小山上,称为铁厂村。此处丛林掩映,建有会理会议纪念馆和复原的开会时的草棚。在小山上可俯瞰会理古城。

  会理会议主要是军事总结和统一思想。从四渡赤水直到渡过金沙江,长途奔袭,路程曲折往复。最后终于成功脱离险境,摆脱被动。但路线复杂如乱麻,战士极度疲劳,一路上补充的新兵跑了大半,以至于林、彭等军团级首长都难以参透战略全局而抱怨、怀疑。会理会议解决了此认识问题。

我们离开会理直接到了西昌。下午游览西昌古城(又名建昌古城)。古城原已部分塌陷,在废墟上长出粗大的树木。重建城墙时并未砍去树木,而是将粗大的树根砌入城墙。树墙一体,竟成奇观。古城虽非旧貌,但保护和重建比较合理,商业繁华,游人云集,感觉不错。据说城内古戏台为原物,确实很精致美观,一群彝族青年在戏台上连唱带跳。


第二十一天 西昌→石棉

红军离开会理时,刘伯承利用故旧之谊使川军守军撤出德昌,打开红军继续北上通道。但西昌却城墙高厚,守军准备充分,红军遂绕开西昌县城,驻扎在城外不远的礼州镇(1935年5月19日~25日)。在红军监视下,西昌守军自顾不暇,更不敢出城骚扰。

我们离开西昌不远即到礼州。礼州古镇仍保留了自然的状态。狭窄拥挤的小街,沿街叫卖的小贩,随处摆放的电瓶车。但路旁的西禅寺(市重)显得古朴庄严。当时红军领导人分散居住于礼州古镇。在此,孤悬在外的九军团终于与中央会合。红军开会庆祝。

  在古镇周边的农田小道旁找到礼州会议旧址和陈列室(原为边氏宗祠)。旁边有纪念碑和红军雕像。旧址经过复原和修整,但感觉基本真实。礼州会议指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大方向,并首次提出“长征”(有别于在黔北、滇东时就地建立根据地的想法)。

  因国民党县长弃城逃跑,红军顺利进入冕宁城并停留数日。留下很多遗迹。大多遗迹(如红军集会的文庙等)可能已不复存在或重建。但冕宁天主教堂应为原址。

  现教堂位于曲折小巷深处(可能因城市街道变迁所致)只到跟前才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守门大妈问找谁,答曰“找红军”。她马上明白,并打开礼堂大门,整洁肃穆。随后见到修女和周姓神父,颇为热情。一边看修女们用野葡萄酿酒,一边与神父抽烟闲聊。当年为了找西药(自用并为结交彝族头人),聂荣臻来到教堂。几个魂飞魄散的法国修女发现“土匪”居然会讲法语。神父和修女们了解红军后,主动和西昌教堂联系找药,并请聂荣臻植树留念。现仍存一株法国桉树,根深叶茂,有挂牌以示纪念。周神父还告诉我一个现象, 红军每到一地均尽可能住教堂,因为国民党空军不敢轰炸洋人教堂。因此天主教与共产党“有缘”。

离开冕宁往北不远即到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彝海。一路上跨桥穿隧,偶见零星彝寨,完全没有当年汉人描述进入深山彝区的恐怖感,也很难想象受纪律约束的红军工兵连被彝民哄抢得一丝不挂的荒唐故事。

  彝海是一个高山湖泊。数年前我们到此,将车停在湖边,感受宁静和神秘,追忆苦难与忠诚。现在风景无异,但彝海已变成景区。电瓶车拉成批旅客入内, 湖边游人如织,草地上男女歌唱,且平添了一些人造景观。

冕宁县城附近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可在观景台遥看。这次我们未逢机会,遂直接驱车进入石棉县城。

大渡河源自青海果洛,从北向南急速奔流,直到乐山大佛脚下才汇入岷江。石棉县城位于大渡河高山河谷,数座桥梁连接两岸(以致现代人们很难想到以前过河有多困难)。沿河风光不错,傍晚时许多市民安闲散步。城内有石达开纪念碑,小山上有纪念亭。雕像中石达开身旁的士兵怒呼和妇人抱婴形象更令人感叹一代英豪的悲惨结局。


第二十二天 石棉→泸定

石棉县城上游十公里处即为著名的安顺场。此处河面不太宽,但水流甚急。当年红军十七勇士面对重兵把守的渡口冒险强渡,竟一次成功。但仅靠三条小船渡河太慢,当年石达开正是在此因半渡耽搁,且被彝族头人出卖而遭遇优势清军包围以致覆灭。国、共领导人都深谙此段历史。为了抢时间,红军在左右两岸沿山间小道往上游狂奔。其中右岸的红四团需要在一天内赶到达泸定桥。

  现在安顺场渡口有非常好的纪念馆和多处纪念碑和雕像。很多自驾来的游客在渡口旁拍照留影。我向他们中从北过来的人了解下一步到泸定的路线和路况。我们本计划顺着红四团急行军的路线走约120公里到泸定,但因去年地震大路被毁,而村民新辟小路较险且无导航显示。是否可行,众说不一。在当地警察的劝说下,我们只好绕道200多公里经雅安到泸定。途中下高速吃饭,看到大渡河下游宽阔河面。

当年左权和刘亚楼率第二先遣队为掩盖中央红军真实意图,大张旗鼓地占领离此不远的大树堡渡口,意欲由此过河从富林镇(现汉源县城)走大路到雅安。从而吸引了大批川军,他们必须阻止红军任何可能接近成都平原的企图。

从高速公路约3个小时到了泸定县城,一眼就看到雄伟的铁索桥。此段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皆山。各地游人熙熙攘攘,排着长队依次上桥。为避免拥挤,桥两边交替放行。桥头见到康熙年间花巨资铸造的粗大铁索和固定桩。

数百年来,此桥一直作为从成都平原进入川西的陆上通道。面临红军进攻,川军其所以没按老蒋授意炸桥是认为没必要(他们认为爬过没铺板的裸铁链是不可能的),而且,断桥如断人生路,川军不傻。走在桥上,摇摇晃晃,踉踉跄跄,但感触良多。遥望右岸小山上红军的机枪阵地,似乎看到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铁索;听到蔡畅在桥头因胜利而激动地高唱马赛曲。历史应该记住此日:1935年5月29日。

泸定县城建于沿河狭长地带,面积不大,基本看不出老城模样。房屋依山而建,见缝插针,高楼很少。街面非常繁华,餐馆、商店、宾馆密集。


第二十三天 泸定→宝兴

为了弥补未经过红四团急行军路线的遗憾,我们离开泸定县往南从老国道至磨本古镇。当年红四团急行军途经此镇,有川军两个营。狂奔中的红军根本停不住,干脆直接往里冲。川军没见过这种阵势,吓得逃窜。磨西老街的石板路和两旁房屋肯定不是数十年前原貌,但较好地保存或还原了旧时风格,感觉很舒服。因为路断了,游人少了许多,不少商铺干脆关门歇业。镇上天主教堂很有气派,红军领导人曾随红四哮之后住此,并开会否决了全军去西康(时称打箭炉)的提议。可惜教堂因地震成为危房被围起来修复。我们只能从围栏缝隙钻进去稍近点看教堂和大门。建筑工人并不阻拦。教堂外耸立着毛主席着红军服的雕像,不知是否文革遗物,感觉很稀罕且珍贵。

  离开磨西后从原路往北,重过泸定城但未停留,直接往东到数十公里远的天全。途中虽经过了二郎山隧道群,但在高速公路上无缘感受到著名的二郎山的公路之险、修路之难,更无法体会到中央红军在崇山峻岭中翻越时的艰辛。天全县临近四川盆地,县城虽不大,但马路宽阔,环境整洁。县城建有红军纪念馆(未开门)和红军广场。

  县城不远处有个新建寺庙。规模较大,石牌坊和佛殿很精致,但只有很少几个人。稍远处有个红军村,有些遗迹,但为旅游而新的成分较大。

当年红军离开泸定后,翻越二郎山,路过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在化林坪(茶马古道中一个小集镇)与川军激战。于1935年6月8日攻下天全和芦山县。据说红军进入天全县城“就像到了天堂”(聂荣臻语),城内住满了军队,红军得到补充和休整。谁也没想到,同年 11 月张国焘南下的四方面军经激战又进入天全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准备进入四川盆地,“到成都吃大米”。但不久失败后退到甘孜。

当年中央红军离开天全后开赴宝兴。我们也沿此到了宝兴县城。县城在宝兴河谷两岸狭长地带,楼房依山而建,别有风情。当地盛产大理石,河边护栏均用上好的大理石,洁白圆润,煞是好看。因临近夹金山,县城中心建有“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容不少。陈云在宝兴受命出川,辗转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傍晚时,市民在纪念馆前跳广场舞,感觉一片祥和。


第二十四天 宝兴→小金

早晨离开宝兴,先赴跷碛镇。因一段公路被震毁尚未修复,县里专开了河滩小道,警察指挥单边轮换放行(石棉到泸定之间更应该如此)。公路沿宝兴河河谷北上,两岸绝壁,还能看到河边的古栈道,荒废多年,早已残破,当年红军沿此北上。

  我们到达跷碛镇附近的水库,游客较多。因邻近阿坝州,此处居民多为嘉绒藏族,与羌族有历史渊源。摆摊卖土特产的藏族姑娘和一位越战伤残老兵很愿意与我们交谈。他们汉化较深,微信全用汉字,很少会用西藏流行的藏文软件。

  继续往北,沿途风光壮美,远远看风高大的夹金山,路边有红军的纪念碑和观景台。因被列入“臥龙-四姑娘山-夹金山”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现此段夹金山已成为旅游热点。公路随山势盘旋,但路况很好,行车顺利。垭口海拔4114米,在观景台望去崇山峻岭,无边无际,云遮雾罩。山上气温很低,一阵风刮过,冷得直哆嗦。夹金山一般只有7、8月无雪,我们正好赶上(当天7月25日)。否则会更冷。

  可以想象,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从跷碛出发开始翻越夹金山,此段全程距离70里。雪山陡峭路滑,红军排成很长的队伍,踩着前人的脚窝缓慢前行。上坡时伤病员拉着马尾。高处空气稀薄,每个人都大口喘气,体弱者极难挺过。突遇风暴,雪雾弥漫,队伍乱了,行李担子吹出好远,有人甚至滚下山崖 ……。

红军先遣团下山即遇到从理县(当时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冲破川军防区远道赶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30军(李先念为政委)25师的部队,两军欢声雷动。史称“达维会师”。25师师长韩东山第一次见到中央领导,很显紧张,但认出了在鄂豫皖时的老上级陈赓。会师桥在山下的一条小河(达维河)上,附近有个小村庄,叫木城沟。桥边有巨大的纪念碑。

  达维属于小金县(原名懋功,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镇上只有一条街,稀稀落落几个注饭店和商铺。不远山坡上有座喇嘛寺,当年中央红军领导人均在此住宿,并在寺庙前广场召开盛大军民联欢会。

  达维喇嘛寺原为苯教寺庙,后改为格鲁派寺庙。最多时可容纳800僧人(现有十多人)。寺庙保护得很好。正殿雕梁画壁非常精致,佛堂、僧舍、客房、饭堂等均用粗大的木梁柱,显得破旧古朴。寺主管姓杨(这里藏人多用汉姓)有活佛气派,非常热情,向我们展示了寺庙的各种文物和红军首长住房,介绍了很多故事。据老辈告诉他,当时大家与红军相处融洽,有五名小喇嘛参加了红军。国民党因寺庙亲共,放火烧了部分房子。

我们在赴小金县城途中参观了沃日土司经楼、碉楼和衙门。

  藏区的土司制度以政教合一为特点。乾隆时此地土司之间的家庭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大小金川之乱,清军出重兵方得以平定(乾隆十全武功之一)。现土司已成历史名词,但土司遗址得以保存(国重)。沃日经楼和碉楼均为石砌,高大雄伟,需搭高梯方可进入,自然没对外人开放。土司衙门外观大气恢弘,可惜内部已空。似乎想改造为旅游住宿处,但估计行不通。

小金县城位于小金川(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的支流)河谷两岸大山之间,楼房依山而建。城区略显破旧,但很繁华。傍晚时市民在一家大超市门前跳广场舞,几个着黑色藏服的老太太也随音乐笨拙地比划。城中有很大的会师纪念碑(胡耀邦题字)。城边县委大院旁为同乐天主教堂,作为一、四方面军会师重要遗址(国重)得以很好的保护,已无宗教功能。教堂旁有纪念馆。中央红军从达维进入懋功时,四方面军作了大量的后勤工作,两军庆祝联欢,在教堂内毛主席首次接见了李先念并留下很好的印像。


第二十五天 小金→马尔康

会师后的红军向何处去?中央必须与张国焘会面。中央红军离开懋功往北,6月25日在两河口迎来了从茂县骑马赶来的张国焘及卫队。毛、周、朱与张都很熟。但欢聚一堂时却产生了隐忧。

我们离开小金县城不远在路边见到藏军将领阿木穰的纪念雕像。阿木穰为道光时大金川世袭土司和千总,奉调率部赴浙江参加抗英之战,在宁波苦战而死。堪称民族英雄。

  路旁山势险要,有飞瀑怪石,间有小坝子,一片恬静的田园风光。不远到达抚边。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小村庄。中央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曾多次途经宿营。村内有个清代御碑,不知哪支红军刻字“拥护苏联和平政策”于其上。据说村里有个戏台,没有找到。但是看见一个破烂的土地庙(挂牌李先念曾住),黑乎乎的看不出供的哪路神,居然有一少妇携子虔诚跪拜, 一老者照书念经,间以敲磬。此情景仿佛回到一个世纪前。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两河口。这是一个半新半旧的小镇,有点冷清。两河口会址原为关帝庙,但早已不存。现于原址上新建了很有规模的纪念馆(国重)。除此之外,镇上有一些拙劣的仿古商铺,很少看见像样的新建筑物。我们仔细浏览纪念馆,并就参会人员问题议论了许久。此次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周恩来报告,提出中央酝酿已久的北上陕甘的方向。张国焘原则同意,但有点模糊。最后形成了兵分三路北上松潘计划。会议还通过了部分四方面军人员进入中央高层等问题。

  1935年7月1日,中央红军离开两河口按计划进入梦笔雪山。这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二座雪山。

我们顺着盘山公路翻越梦笔雪山,一路上小雨不断,雾气朦朦,似在云中行进。垭口处拔4114米。从高远眺,山势雄伟,公路蜿蜒如带。虽未见雪,但山风吹来,冷如寒冬。

  梦笔山下不远即到达卓克基。当时红军在荒凉落后的藏区突然看见高大雄伟的土司寨,无不惊讶。寨里的藏兵向红军射击。红军发射照明弹,土司以为红军有天神相助,吓得仓皇逃走。红军进入并从中得以粮食补充。中央领导在寨中住了几天。此土司颇有汉学造诣,毛主席在其书房发现很多古典著作。因此,1952年该土司作为民族代表赴京开会,得到了毛主席接见。

  现在的卓克基土司寨作为国重得到很好保护。寨子规模宏大,五层楼房环绕很大的方形天井。建筑装饰精美。房间功能齐全,内部收藏丰富。现卓克基镇已成为旅游胜地。梭磨河(大渡河的二级支流)畔依山建有很多石砌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游人络绎不绝。很多地方还在大兴土木。遗憾的是,在一些高楼环绕下,曾经高大的土司寨就不显眼了。

离开卓克基不远就到马尔康市。马尔康为阿坝州首府。梭磨河横贯市区。城市有很多漂亮的高楼,树木葱茏,商业繁荣,非常热闹。本想更多浏览市容,但傍晚时下起大雨,未能尽兴。

马尔康市往西约20 公里为脚木足乡。张国焘背离中央红军,命四方面军全军南下,后于1935年10月5日(此时中央红军刚进宁夏)在此召开卓木碉会议,宣布另立中央,通缉毛、周、博、洛,险些导致红军分裂。因在计划之外,我们没有前往。


第二十六天 马尔康→若尔盖

上午离开马尔康往东,先到刷经寺。现在作为寺庙的刷经寺已不存在,只留下地名。因其地理位置,刷经寺镇在五十年代曾一度成为阿坝州首府(1958年迁到马尔康),现在已沦落为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子(属红原县)。我们未停留。

当年中央红军在两河口会议后在刷经寺附近翻越长板雪山(亚克夏雪山)。据记载,有了过夹金山和梦笔山的经验,准备较充分,但仍有许多战士牺牲。此后,中央红军东进,在黑水、毛儿盖一带徘徊停留。因张国焘仗人多势众,对北上消极,耽误战机,未实施松潘战役。1935年7月18日芦花会议后,张国焘得到红军总政委职权,一、四方面军进行了混编。8月2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1、3、4、30军组成右路军从毛尔盖进入无边无际的松潘大草地。相约左路军从阿坝北上,共同入甘南。

我们途经刷经寺后北上直奔红原县城(原名邛溪镇)。沿途东面正是当年红军与反动土司纠缠并在藏区筹粮一个月的黑水、毛尔盖地区。一路上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或山川丘陵,或沼泽平地,或河沟纵横。

中午到达红原县城。此为解放后新立的县。周总理命名为“红原”,并题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城建设得不错,有漂亮的雕像,宽阔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 但总体整洁规范。出红原县城往北,经过瓦切镇的日干乔大沼泽。这是自甘孜会师后,经过阿坝北上长征时,由朱德率领的左路纵队(包括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分)于1936年7月经过的草原。建有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在观景台上看去,草地一望无际,间有小山起伏, 沼泽连绵,绝无人烟。这片安祥的草地下不知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

  离此不远即为著名的若尔盖黄河第一弯。当天风雨交加,冷若寒冬,但景区内游人众多,巨大的停车场内停满了旅游大巴。从电动扶梯上到山顶,极目远望,黄河绕过阿尼玛卿山蜿蜒而来,白河在此汇入。但黄河折回青海,拒不入川,只在千里草原上随意勾描出巨大的S形曲线。

  我们当天住若尔盖县城。因靠近青藏高原,海拔很高,故夏天的气温也较低。一条小河(热曲)流经县城。虽然这是仅八万人的小县,但县城很大,马路宽阔,商铺林立,很多漂亮楼房,有些具有藏族风格。因旅游旺季,我们在街上转了很久才找到宾馆。


第二十七天 若尔盖→迭部

离开若尔盖县城往东不远即到班佑。这是中央红军从毛儿盖进入草地,历经艰辛,与恶劣环境决斗六天后(1935年8月27日)终于走出的地方。远远望去,草地茫茫无际,荒无人烟。因地势低洼,除了偶尔出现的小土丘外,沼泽中基本无树。 红军晚上宿营时尽可能睡在土丘或者厚草甸上以防沉陷。 信念支撑着这支饥寒交迫的队伍踯躅前行。每支部队都安排了一些专门“出公差”的战士,负责掩埋途中牺牲的战友。草地的尽头就是一片小树林。因很少人家,走出草地的红军大部队在小树林露营。彭德怀发现红3军少了一些人。命人往回寻找。发现有700名战士因冻饿难支,睡后再没醒来。现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碑”和“胜利曙光”巨大石碑和红军群雕以作纪念。所有游人到此莫不怆然伤感。

  草地边还有一些纪念雕像,如人们熟悉的“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故事。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竟然跨过大草地这个死亡之少后,马上令胡宗南占领包座(属若尔盖县),以阻止红军继续北上,逼回草地。徐向前率四方面军的4军和30军攻打包座(8月29日~30日),取得很大胜利,北上大门已打开。中央及右路军进入班佑东边不远的巴西,催促等候张国焘北上。同时召开巴西会议。但是,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惊人变化。尽管中央(包括徐向前陈昌浩)多次敦促张国焘按计划北上,张以各种借口反复不定,最后竟向陈、徐密电指示全军南下并“彻底开展党内斗争”。9月9日,陈昌浩改变态度,要按张命令行事。中央见无可挽回,为避免红军内斗,遂于次日与1、3军单独北上进入甘南。

从两河口会议(1935年6月26日)以来,中央一直在耐心说服张国焘如约北上计划,并一再忍让。但两个多月,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而使编入左路军的5、9军团和朱德、刘伯承及部分调编的军级干部脱离中央红军;而右路军中,除少数四方面军官兵外,全部随陈、徐返回草地南下。至此,中央红军只剩下8000余人马。因此,毛主席认为这是长征中“最黑暗的时刻”。当时幸亏保存了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和中央红军的精华,中国革命才得以延续。留在红四方面军的朱、刘与甘孜会师(1936年6月)后的2、6军团的任、贺等发挥了维护共产党不至于完全分裂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态度以及四方面军官兵因南下受挫,中央红军在陕北的发展而觉悟,张国焘才被迫北上。这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我们此日的路程就是回顾红军出草地后经历最严峻复杂的这十天。找到包座战役中牙弄路口战斗遗址(石碑)和包座战役嘎哇寨战斗遗址(石碑)。求吉寺也是包座战斗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血流成河”,但我们只在一个小山村找到新建的求吉寺,未见到遗址。

  一年以后,红二(2、6军团合编)、四方面北上时,路过求吉寺,徐向前凭吊当时的牺牲烈士。班佑寺是巴西会议(1935年9月2日~9日)会址,原寺庙已被毁,只剩下夯土筑成的厚重残墙,可见当时寺庙的宏大规模。作为革命文物(国重),残墙正在搭架加固。

  旁边有巴西会议纪念馆和新建的班佑寺、转经廊等,建筑很美。周边有小山和平坝,还有绿树掩映下的农田、村庄, 环境优美。但估计当时的红军领导人为张国焘的出尔反尔以及筹粮等棘手问题而忧心忡忡,没有心思观景。

求吉乡的潘州古城是一个荒废的宋代城堡,有夯土城墙等遗迹。明代将松洲和潘州合并为“松潘”,其地名沿用至今。1935年9月初与张国焘电报争论最激烈的几天,党中央曾住此。现附近仍很少人家。近年搞了一些建设,古墙古树,非常幽静。

1935年9月10日,中央与驻在阿西乡牙弄的红三军紧急会合一起北上, 红三军13团设警戒以确保中央安全撤离。面对不理解的四方面军官兵,徐向前说出“红军不打红军”的名言。现牙弄警戒遗址仅有一个石碑。

我们随红军足迹离开四川,进入甘南的俄界(属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俄界为一个简朴的藏族小村庄,山川秀美。当时红一军已先期到达,中央红军在此得到当地土司提供粮食。

  1935年9月12日召开了俄界会议,决定将中央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因红军的总司令和总政委分别为朱、张均在左路军中),同时在高层批判了张国焘错误,进一步确定了继续北上的前进方向。俄界会议遗址(国重)中存有残破的土房和木屋,还有毛主席住过的小木楼。纪念馆的建设很好,内容也很全面。

红军离开俄界到白龙江(嘉陵江支流)后不顾疲劳往东奔向腊子口。我们自愧不如,为了好好休息,往西约20公里到迭部县城。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迭部县城位于白龙江北岸,城区比较大,正在大建高楼。城里游客很多,虽有很多宾馆,但都生意火爆。与若尔盖相似,属于季节性旅游城市。


第二十八天 迭部→岷县

我们早上离开迭部县城,城东不远有个拉路寺,据说不错。下车浏览,果然雄伟,装修得美轮美奂,可惜未开门。继续沿白龙江往东。沿途人车稀少。一路上,我们无法抗拒大自然的诱惑,多次停车,流连于幽静的绿水青山和田野花草之间。

  过了俄界路口不远,到了旺藏寺。这是一个很大的旧寺庙,作为文物,没有大的重建和修葺。现仍有不少旧僧房和僧人。中央红军经过时曾在此停留,寺内仍保存有红军的住宿处。当时红军领导住在附近镇上老乡家。其中毛主席住过的民房一直有后人居住,基本保持原貌,现成为国重。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但当天房主人因故锁门外出,大家只能从墙头窥看。我打电话向镇领导反映,答应尽快解决。后告诉我已通知房主,可惜我们等不及已离开。

  从旺藏镇继续沿江往东,江两岸有绝壁。红军只能从栈道通过并受到地主武装袭击。可惜现在看不到栈道了。到了著名的腊子口(属迭部县)。两山高耸,怪石嶙峋,深沟小河,通道极狭窄且无处容身。

  现一座石砌无房顶的碉堡犹存。当时(1935年9月17日)在蒋军鲁大昌重兵把守下,红军竟能攻破如此天险,实属奇迹。有意思的是,近一年后(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北上时也必经腊子口。这次鲁大昌学乖了,只安排一个营兵力防守。因为他知道山险固然难攻,逃跑也难。上次被红军突破后一个旅没跑掉几被全歼。因此,这次红四方面军过腊子口的难度较小。

  现在,腊子口关隘近旁有高大的纪念碑(杨成武题词)和纪念馆等。此地为旅游热点,自然游人密集,商贩成排。

离腊子口东北方向数十公里之外即到达哈达铺(属陇南宕昌县)。红军陕甘支队于1935年9月20日~23日住此(此后红二军团也经此)。红军从进入夹金山以来,历经三个月终于进入了语言相通的汉族地区(当时川西北和甘南的藏民很少会说汉语,现在基本无此现象)。在哈达铺,红军得到当地群众欢迎。这里比较富裕且物价便宜,战士们改善了伙食。更重要的是从镇上找到当时的报纸,知道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存在,给红军提供了前进和落脚的方向。

现在哈达铺整条老街属于国重。石板路两侧的住房和商铺尽量保持原来风格。路口卖肉摊的汉子热情地告诉我们停车处和镇上的重要景点。关帝庙虽为重建,但古色古香,感觉很真。领导人住处、大院得以保护。当时简陋的邮政代办所更令人感触。

  我们离开哈达铺后,到了不远的岷县(属定西地区)。

红军长征过程并未进入岷县县城。红军陕甘支队在进入哈达铺前路过岷县南部大草滩等地,并与当地老乡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年后二、四方面军北上途中猛烈进攻岷县城未克(鲁大昌弃守腊子口后将重兵集中此处防守),围城后在附近徘徊近两月。老乡们对红军给予极大支持,扩红数千,跟随四方面军行动的刘伯承说岷县是红军的“加油站”。期间(1936年9月18日),二、四方面军联合召开“岷州会议”,张国焘放弃北上的西进路线遭到集体反对,这才有了后来的会宁会师。岷县县城濒临洮河,现在城区很大,马路宽阔,洮河两岸高楼林立, 商业繁华。岷州小吃城非常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十九天 岷县→会宁

知道今天的行程多山路,出发前先在岷县一家修理厂检修汽车。我们离开岷县朝东北方向经漳县、陇西境内往通渭前进,虽然公路的大方向与红军路线相同,但细节无法完全重合。故我们未到闾井、新寺、鸳鸯嘴等长征途中的重要村镇。漳县、陇西位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的南侧。全是盘山公路,但路况很好。一路上人烟稀少,车也很少。黄土高原景色集粗犷和俊美于一体。极目远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多姿多彩的塬、梁、峁山体随意分布,阳面山坡层层梯田,黄绿相间,远处村庄隐隐约约。一里一美景,逢景必叫停,汉昌喊到“这还走个鬼呀”。

  党中央和陕甘支队就是在这种沟豁中艰难行军,于1935年9月26日赶到榜罗镇(属通渭县)。在此休整数天并召开榜罗镇会议,决定了红军将以陕北为根据地,并强调了红军北上抗日的责任。一年以后,红二和四方面军也先后在此镇停留。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建有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很有规模。红军曾在打麦场露天召开连级以上干部会。为防敌机轰炸,会议凌晨开始。当时坐得满满当当,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等作报告。现打麦场原址仍存。镇上零星分布着多名红军领导人住地的遗址。

  我们随红军的路线到了五十公里久的通渭县城。县城位于牛谷河(渭水的支流)旁一片平地。街道整洁, 马路宽阔, 绿化很好。当时通渭是一个破烂小城,城墙早已倒塌,守敌见到红军就吓跑了。红军在此地休整了两天。为避敌机,晚上在河滩集体会餐,召开军民联欢会。现在,原来的河滩(有县重碑)已成为一个标准的体育场和公园,很多孩子和市民在此锻炼休闲。县城中心建有很大的纪念广场和红军的群雕像。

  离开通渭县城后,直接赶到会宁。到县城时燕子和家人已等候多时。相见非常高兴。


第三十天 会宁→西吉

虽然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并没有进入会宁县城,但会宁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大事:1936年10月10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因此我们必须顺道拜访此地。1936年6月,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2、6军团)在甘孜会师。张国焘被迫取消设立了八个月之久的“中央”,统一北上。经阿坝进入大草地,于8月上旬达到班佑、包座,进入甘南、岷县一带。与在陕北扎根一年的党中央(当时驻保安)和一方面军遥遥相望。为实现红军大会师,一方面军攻占会宁城。但张国焘一心独立,率四方面军西进。但在党中央严令和二、四方面军强烈要求下(岷州会议)才北上,终于在会宁实现一、四方面军会师。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陈赓等参加会师大会。这标志着一度濒临分裂的两支主力红军重新团结于党中央领导之下。二方面军主体因张国焘的西进而被国民党军阻隔,未能赶到会宁。经多日激战,抢渡渭水后在离会宁东约一百公里的将台堡(属宁夏西吉县)与一方面军会师。

  会宁县城(属甘肃白银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有“秦陇锁钥”之称,位于群山包围之中,祖厉河(黄河支流)由南往北流过。因其优良的地理环境且接近陕甘宁苏区,故被选为会师点。现在会宁城建设得很漂亮,街道整洁,既有高楼林立,又基本保持古城风貌。城内关于红军会师的景点很多:城墙的会师门、会师大会的文庙大成殿、会师纪念塔(邓小平题词)、会师纪念馆、碑林等。城郊的小山上风景非常好,有寺庙、戏台、古烽火台等,在高处可俯瞰整个城区。此外,城内的南关清真寺规模很大,建筑很精致。

  我们告别了会宁后,不远即到达界石铺(属甘肃平凉静宁县)。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离开通渭后途经此地,截获了国民党军运送物资的车队,除了部分物资补充外,在镇上的古戏楼向群众分发毛巾、袜子等。萧华和邓颖超在台上演讲。现古戏楼犹存(改名为红军楼),还有建得很漂亮的纪念馆。因“界石铺”与蒋介石同名,留下一些传说:蒋说等红军离开此地再打;毛说我们踩在蒋的脊梁上等等。

  中央红军离开界石铺后,于1935年10月5日进入宁夏境内。经过的第一个小镇叫单家集(属西吉县兴隆镇)。两个月前红25军经过此地,给当地回民留下极好印象。故中央红军一到,马上受到箪食壶浆式的热烈欢迎。毛主席与阿訇促膝长谈,后有了“单家集夜话”一说。阿訇展示了此前程子华送的锦匾“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很多红军回忆录提到他们好像回到根据地。

  我们在单家集参观了庑殿顶的单南清真寺(区重),虽有点简陋,但内部非常整洁肃穆。小镇比较繁华,满街全是戴白帽子的男人,中年人骑电瓶车忙于生计,老人在清真寺前聊天等着做礼拜。清真寺前广场中竖立了一座由全镇穆斯林集资建造的红军纪念碑,碑基刻有“人民救星伟大领袖”。

离开单家集,我们专程去了离此不远的将台堡。1936年10月22日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等带领下冲破阻力终于与红一方面军左权、聂荣臻部会师。将台堡历来为军事要塞,始自战国秦长城,历代均有所修复。现在城墙残址得到保护(国重),除了正门,没有太多的画蛇添足。城门上方为薄一波题额。城内有纪念馆等设施。可惜我们到晚了,城门已关。只在广场上瞻仰巨大的纪念碑(江泽民题词)。绕城一周,残破的城墙周边有小村庄,农户家冒出炊烟。

我们驱车到了西吉县城。


第三十一天 西吉→固原

西吉位于六盘山西麓,葫芦河(渭河支流) 河谷狭长地带。是宁夏人口最多,但最贫困的县。实际上,很多银川人口里的“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几乎就是荒凉和贫穷的代名词。现在西吉县城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塔吊林立。街上楼房新旧相杂,但很热闹。西吉的回民过半,我原以为县城有浓厚的穆斯林风格,但发现基本与内地新旧转型中的县城无异。

我们上午离开西吉县城,到达张易堡(属固原市原州区)。当年陕甘支队一部分人驻在单家集,也有一部分驻在张易堡,后合兵由此进入六盘山区。因为当时固原县城和隆德县城均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红军从两处之间穿插,翻越六盘山主峰。

我们经过山路盘桓,到了红军经过的六盘山主峰(隆德县与固原市交界处)。现此地在已辟为景区。乘景区大巴到达主峰山顶。远远望去,群山连绵起伏,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想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诗名,一股豪情油然而生。山顶平台上建有巨大的纪念碑和内容丰富的纪念馆。

  离开景区后,我们到东北约20公里的青石嘴(属固原市开城乡)。陕甘支队进入六盘山时,东北军派大部队企图阻止红军入陕。其中有两个骑兵连刚到青石嘴。红军趁其不备,将其包围并很快消灭。缴获全部马批和很多物资。由此组成骑兵连(梁兴初任连长)。现在青石嘴山顶有一座很高的纪念碑,碑顶有骑兵雕像,矫健雄壮。一位当地老人负责照看和打扫。他对自己家乡的那段历史颇以自豪。

  我们离开很远后还可以看到高大的纪念碑的雄姿。离青石嘴不远到小岔沟(属彭阳县),这是个很小的村庄。红军途经此地,有毛主席等红军官兵宿营的成排的窑洞(区重),这是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但经过修复,粉刷一新,更像一个公园。其实我们知道,要想完全保持原貌是不切实际的。

往北进入固原市。虽然黄土高原以干旱著称,但我们正赶上下倾盆大雨,以致街道积水如河流般湍急。


第三十二天 固原→环县

固原是宁夏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清水河(黄河支流)畔,城市很大。近年建设很多,规格较高,有点像一个现代化城市。城区非常整洁,安静。与西吉县城相似,虽然回民很多,但街上只见到个别老年人戴白帽子。固原保留了很长一段高大的夯土古城墙,还有一段新修整的砖墙,“和平门”很有气派。当年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经过青石嘴,未到固原县城,而是进入彭阳县城。我们从固原直接到此。

  彭阳县城(原名白杨城)是一座古城,位于茹河(泾河支流)旁的一片盆地。县城街道宽阔整洁,感觉很安闲。有宋代古城墙残迹及挖墙而成的窑洞,1935年10月红军进入县城,正逢飞机轰炸,红军躲入窑洞避飞机。现窑洞尤存,并作文物保护,尽管周边已变成市民休闲的绿化公园。

离开彭阳县城往东,又享受盘山公路上的黄土高原景色。路旁不时看见“战国秦长城”国重文物牌。古城墙夯土而成,建于山脊之上,连绵数十里。因年代久远,城墙时断时续。最高可达近十米,低处仅为土堆。城墙两侧用铁丝网保护。一位农妇领我们从一小门进去近距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巨大工程,想像当时秦国面对虎视眈眈的匈奴和义渠羌人的决心。完整的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往东北进入河套托克托。

  秦始皇统一后将此段与原赵、燕长城相连,往东延至辽东。汉武帝打通西域后,长城改变走向通往河西走廊,战国秦长城从此废弃。以致于人们误认为长城的西端只有嘉峪关。

因为中央红军也走过这条路,熟知历史的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壮诗句应依此有感而发。

中午到达古长城边上的乔家渠(彭阳县城阳乡),中央红军曾在此住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住在山坡上成排的窑洞中。据说还留下不少原物。但窑洞及周边小道等似乎为建设红色景点过度修葺,很难感觉到原貌。小饭店老板向我们抱怨,游客不多,生意难做。

  过了彭阳界,红军又进入甘肃。三岔镇(属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是红军的途径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住在镇上天主教堂。我们路过时未找到遗址,只见到丘陵沟豁,河滩梯田。

  下午到达环县(属甘肃庆阳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宋时,西夏屡次犯境,环县首当其冲。范仲淹曾驻此镇守,留下“羌管悠悠霜满地”等诗句。环县宋塔为当时始建(元代重建,现为国重)。此为五层砖塔,极其壮美,绕塔细观,不忍离去。此外,环县留下部分夯土古城墙和砖城门(省重)。现建有很雄伟的城楼等建筑,古城内老街整齐完整。入夜后,城墙周边灯光璀璨,非常漂凡。当地人告诉我们“除了宋塔以外全是假的”。未免有点刻薄。


第三十三天 环县→吴起

我们离开环县,第一站到县城以北不远的河连湾。中央红军入陕前曾经过此地。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央红军西征,根据地扩大,苏维埃政府于1936年6月从下寺湾(陕西甘泉县)迁到此处,建立了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

  省委书记为李富春,政府主席为马锡五。下属数个部委和整套行政班子。一年多后,国共合作时期,撤销苏维埃名称,改为陕甘宁边区(国民政府下的特别行政区),总部设于延安。此处代表并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数十个苏维埃政府(相当于国中之国)的历史。旧址原为镇上的一大户人家的独家大院,现基本保持原貌,并列为国重。我们找到此处后,仔细参观,负责人为我们作了一些介绍。

我们从河连湾专程往北来到不远处的山城堡。会宁和将台堡会师后,于1936年11月21日,一、二、四方面军在山城堡首次联合作战。与红军默契的东北军故意拖延,致使胡宗南部一万余人被红军围歼。此次胜利可看作全部红军长征的收官之战。看到红军超强的战斗力,张学良、杨虎城坚定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促成了二十天后的西安事变。在山城堡的丘陵中的一片平地上建有巨大的纪念碑(张万年题词)和纪念馆。

  我们折回到河连湾后转向东北方向,重新沿着陕甘支队的路线朝陕北前进。这一带为六盘山余脉,丘陵起伏,间有梯田,典型的黄土高原景色。此地位于全国最大的长庆油田中心地带。沿途磕头机点缀其中,三五成群,日夜不停地工作,不需人照管。

  石油为当地带来收益,也激发一些人的贪欲。路边餐馆老板说,整村村民合伙从输油管开口偷油,快速发财。最后导致原油大泄漏。一批人被判刑后竟形成“寡妇村”。

当年陕甘支队红军路过耿湾时,有三百多战士神秘死亡。一直怀疑敌人投毒但无证据。半个多世纪后才找到真相。因当地极端缺水,红军饮用山沟积水,而其中溶有剧毒的氰化物(应与浅地层富含油气且溶有生物体有关)。我们希望凭吊烈士墓地,可惜未找到。

继续往东走到了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东老爷山(国重:兴隆山古建筑群)。相传山上某古庙非常灵验,三省香客不绝于途。山上有佛寺、道观、楼阁、长廊,多为古物。坐于亭台之中,山风吹过,有飘然若仙之感。中央红军曾路过此山并在庙里宿营或露营。红军翻过山就进入陕西,跨进了陕北红军的地盘。我们也沿着此路线,在曲折山路上七弯八拐,终于到达吴起县城。

  为什么在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从1928年起,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在陕北创立了红26和27军。开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随着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加大围剿,全国十多个主要革命根据地相继丧失,只有陕北根据地硕果仅存,且越来越大,两次打破国军围剿。1935 年9月在永坪镇(属延川县)与徐海东的红25军会师, 三个军合并为十五军团。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正处于反第三次围剿战斗中。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当时属于保安县),正式进入苏区。当时小镇上空无一人,但墙上有红军标语。当地红军游击队和周边民众很快知道来的队伍是自己人,纷纷跑回欢迎。

  两天后,彭德怀领军设伏打败了跟踪而来的东北军和马鸿宾的两支骑兵团,实现了“切尾巴”。随后中央召开吴起镇会议,确立了战略任务为建立西北苏区,将长征转变为有后方的运动战。因此,吴起镇被认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吴起县城位于北洛河上游,两面皆山。城市主道宽阔整洁,游人很多。胜利山建立了长征胜利纪念园,有巨大的纪念碑和很好的馆。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县城,细窄的北洛河两岸竖立了许多漂亮的高楼。

  胜利山当时叫平台山,毛泽东曾在此指挥吴起镇“切尾巴”战斗。电视剧中有“枪声停了再叫醒我”的情节。事后,毛泽东为彭德怀赋诗“山高路远坑深,……”。


第三十四天 吴起→延安

为了尽快与正在反围剿战场的陕北红军会合,中央红军停留十几天后离开吴起,赶到下寺湾(属甘泉县,当时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后搬至前述的河连湾)。中央了解陕北情况后,下令停止了陕北错误的肃反。1935年11月6日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团主力在甘泉象鼻子湾实现大会师。数天后毛泽东在张村驿(属富县,当时为鄜县)见到从战场赶来的徐海东,并有“借钱”的故事。在此期间,陕甘支队和十五军团合编为红一军团,总兵力达16000多。 11月21日在直罗镇(属富县,张村驿西北)毛泽东指挥新组成的红一军团联合作战,歼灭了东北军一个多师,“活捉敌酋牛师长”(萧华词)。此战成为党中央扎根陕北,建立稳固根据地的“奠基礼”。随后,中央总部和红军主体从直罗镇进入到离敌军较远的瓦窑堡(党中央机关主体于11月7日先期到达)。党中央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的大致路线为:吴起镇→甘泉→富县→瓦窑堡→保安→延安。我们到吴起后的行程未按以上顺序走,且未能去甘泉和富县。

我们离开吴起县往东,到达志丹县(当时为保安县,后为纪念刘志丹改名)。保安原是个人口很少的老城。1936年7月到1937年1月中央和红军总部驻此达半年之久。机关和红大进驻后,因为人多,靠在山坡上挖窑洞建立起一个小城。 窑洞为多层建造且挨得很近,错落有致,上下窑洞有梯子和小道连接(有点像黔东南的西江苗寨)。

  斯诺在保安深入接触了领袖人物、普通百姓和士兵。 一本“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知道了真正的共产党和红军。丁玲等文化人的到来也为保安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志丹县城濒临周河(北洛河支流),这些年建设得很好,宽阔的大街很整洁,市面繁荣,交通有序。刘志丹陵园始建于延安时期,1947年被胡宗南捣毁(国民党似乎对此有瘾)。后重建,现列为国重。陵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内设纪念馆。陵园规格极高,数十位领导人题词碑刻令人印象深刻。

  下午到达革命的圣地延安。正逢下雨,进城后堵车很久。延安处于黄土高原中部,延河从西往东流入黄河。与几年前相比,延安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满眼看去,很多新的高楼、大型商场和密集的车流。作为热度极高的旅游城市,全国各地游客熙熙攘攘。


第三十五天 延安→子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东北军退出延安。毛主席及中央于1937年 1月从保安进入延安,苦心经营十年,一直到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前撤离(1948年3月党中央东渡黄河进入河北,一个月后胡军被迫弃守,我军收复延安)。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岁月。

我们来到宝塔山下的延河,非常熟悉的风景,曾是千万的年青人向往的圣境,也是无数人留下纯洁美好记忆并发自内心歌颂的地方。也许现代人没有特殊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精神”。

  延安沉淀了太多的历史遗迹和精神财富。为了寻访以前未曾去过的地方,我们来到清凉山。这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山。山中分布了中共中央在战争时期的出版、通讯、广播、印刷、银行、教育等机构。还隐藏了后代久远的万佛洞及令人惊叹的宋代石窟,点缀的一些佛寺、道观、石刻。远远可以看见延河对岸的抗大校舍遗址。

  我们来到延安鲁艺(鲁迅艺术文学院)。窑洞、教室、操场、食堂等留存至今。很难想象,从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中竟然走出了那么多著名的艺术大师和文学家,留下“黄河大合唱”等不朽的艺术作品。鲁艺旁边是一座天主教堂,建筑很漂亮且保存完好。1938年10月在此召开了6届6次全会,专门讨论统一战线问题。教堂内部正面仍挂有会议横幅。原以为这是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彻夜密谈之处,但未见到任何文字提示。后来才知道会谈地址是延安城的肤施大教堂。此教堂已毁于日机的大轰炸。据说近年照原样新建了一座,但不值得专程前往。

  我们离开延安后来到瓦窑堡。此为子长县城(县名为纪念谢子长)。瓦窑堡位于延安以北90公里处,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地方。


第三十六天 子长

1935年11月,张闻天等带领部分中央领导从吴起镇直接到达瓦窑堡。一个多月后,结束直罗镇战役的毛泽东带领大部队进入到瓦窑堡。当时这里还是一个荒凉的城堡,但陕北红军很有根基,中央红军的到来受到群众的欢迎。到1936年6月,中央从瓦窑堡搬迁到保安(红军与东北军秘密协议,主动让出瓦窑堡,让张学良好向蒋介石交差)。

中央在瓦窑堡驻留半年之久,却干了几件惊天大事。一是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25日)。政治局针对当前日本人挑起的华北事件和全国要求抗日的12.9运动,经过与持左倾关门观点同志的激烈争论,统一认识后正式提出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此为最符合民族利益和全国民心的方案。从此共产党主动扛起了民族解放的大旗,成为抗日战争的生力军。二是建立在实力和诚心的基础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达成合作抗日的秘密协议,化敌为友,不仅为红军争取了休养生息和发展的机会,更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打下基础。三是针对阎锡山与日本密约联合反共,涉嫌汉奸行为,名正言顺地渡过黄河东征。从1936年2月到5月,把山西搅得鸡飞狗跳,最后扩大了队伍,撒下了红色种子,还赚得盆满钵满,缓解了红军初入陕北的生存难题。

子长市(县级市)处于秀延河(黄河二级支流)河谷,城边小山很清秀,建有很漂亮的楼阁。城区建筑新老相杂,商业比较繁华。也许因管理不善,一些街道略显脏乱,这样,当我们穿行于小巷子中反而更有老城的感觉。

我们参观了瓦窑堡会议旧址(国重)。会址在一个小院子中的五孔窑洞中间,房间不大,只能容纳十来人。与会者中有刚从苏联化装成货郎找来的张浩。他带来的共产国际精神(包括八一宣言)与中共的统一战线设想相符。此外,张浩代表共产国际的态度促成了张国焘放弃另立中央并北上。参观陈列室时,实习讲解员主动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情况。

  瓦窑堡时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分时间在山西东征,故重要遗迹相对要少一些。

到此为止,我们走过了红军(主要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的一大部分。几路红军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最后的终点都是延安。回过头来仔细思量,历史上类似的长途征战的事件还有很多,有的为只求温饱而向死求生,有的为形势所迫而铤而走险,有的趁着乱世而火中取栗。其中也有少数经过艰苦奋战最后成功(或短暂成功)的先例。但是,不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在极端困难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的队伍,无论成败,都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在前进途中,正因为时常看不到任何希望,也不知前路如何,红军犯过数不清的错误,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发生过数不清的争吵,出现过数不清的路线、思路甚至歪门邪道,也有数不清的人退出和背叛。但最后,有的心悦诚服,有的犹犹豫豫,有的极不情愿地团结在一个人周围,终于走出了一条胜利道路。这个人就是毛泽东!舍此之外,皆不足论也。


结束语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家魏巍说它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作家说它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在伟人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重走长征路行程结束后,再读毛泽东主席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不朽诗篇《七律.长征》更觉意味深长。

《七 律.长 征》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閑。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的合影


后记

我们离开子长县后,剩下的行程除极少数村镇外,基本不在红军长征的路线,计有:乾坤湾、延川永坪镇(红 25 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宜川县城、秋林镇、壶口瀑布、党家村、韩城文庙、城隍庙、芝川渡口、司马迁祠和墓、临猗黄河浮桥、永济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万固寺、潼关古渡、函谷关、陕州地坑院、渑池秦赵会盟台、仰韶遗址、汝阳文庙、内乡县衙、丹江口水库和大坝、当阳关陵、荆州楚王车马坑等。属于中国文化之旅。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