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政的是做什么东南大学周边老社区更新,混杂的邻里如何保持烟火气
未命名
2024年12月16日 13:27 1
锭怡
柯南曾经说过,“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对南京市玄武区老居民和东南大学师生来说,蓁(音同“真”)巷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条东南大学四牌楼百年老校门对面的巷弄,看似平凡的老城小街烟火气十足,历史深厚。
走进蓁巷深处,新街口街道成贤社区的小街道如毛细血管般四通八达。老店铺、菜市场、美食街人流如织,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大型集贸市场极为繁忙。老人家牵着宠物慢慢走过新潮的咖啡馆门口,旧书店里小朋友安静地写着作业,也有很多大学生租住在老社区里。
现在,蓁巷所在的这一片老社区已开展社区规划试点工作。东南大学童明教授团队受聘为责任规划师,专家学者与年轻学生一起深入了解这片社区,与属地干部、开发商、专家等合作,思考毗邻大学的老社区应该如何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大学将从明年开始实施书院制,大一新生将首先在四牌楼老校区生活一年,建立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他们的部分教学、生活、活动区域,也在蓁巷附近的沙塘园。如何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激活空间,平衡学生、居民、游客等多元的需求,考验着各方智慧。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随社区规划师团队来到蓁巷,探访老社区现状,观察各种人群的想法。织城网络组织了社区行走调研、公众参与工作坊和专题论坛,连接多种人群,为未来积累好点子。在漫步途中,童明对大家说,城市更新的未来热点在二三线城市,更强的活力、更旺盛的烟火气就意味着更大的希望。
从文教到生活,历史一脉相承
站在蓁巷的路牌旁边,童明告诉参与这次社区行走活动的成员们,“蓁”这个字与“莘莘学子”的“莘”字意蕴相近,也让人联想到草木葱葱,青春朝气。一说历史上南京城北较为荒芜,蓁巷的名字即指这一带荆棘丛生。
蓁巷附近的很多地名都有文教特色,比如成贤街、大小纱帽巷、将军巷等,与环东南大学社区生活圈气质相符。
东南大学校园西北角,被称为“东大图腾”的古柏“六朝松”已矗立千年,可以说是南京城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六朝松所在的位置也矗立着国立中央大学旧址的文保牌,南京市政府1992年将其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六朝松旁的梅庵,是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号梅庵)而建的,初为茅屋,门前悬挂李瑞清手书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木匾。两江师范学堂建于1906年,是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也是东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改建梅庵为砖混结构平房,作为音乐教室。
梅庵现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会址纪念馆,东面立有李瑞清塑像。在蓁巷东侧的东南大学沙塘园宿舍区,近年新改造启用文化活动空间梅庵书院,沿袭了梅庵的名字。
梅庵锚定了东大社区生活圈的历史源点。它西侧的进香河路原为进香河,是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实施河道系统工程后得名的,“进香”指的是这条河曾承载重要的祭祀活动。进香河路现在北抵鸡鸣山,南达车流密集的珠江路,是一条浪漫的林荫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鸡鸣山南建国子学,次年改国子监,成为当时的国家最高学府和出版中心。进香河畔的文教传统一直传承下来,从近代的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20世纪初的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到后来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园内的大礼堂、孟芳图书馆、南大门、体育馆、工艺实习场等,都是近百年的建筑瑰宝,也包括东南大学旗帜性的建筑大师之一杨廷宝的几个力作。
成贤街与进香河路平行,在校园东侧,也贯穿了四牌楼南面的老社区。在这条街的南段,南京图书馆旧址仍在。1933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成贤街66号建立,它是南京图书馆的源头之一,建于抗战胜利后的一座三层阅览室保存至今,是中央图书馆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筑。
童明回忆,他上世纪90年代在东南大学上学的时候,成贤街南京图书馆周边遍布书店,知名民营书店先锋书店就是从这里孕育、后来走向全国的。读书人爱美食,当时这里也开着许多美食店铺,供“贤人”相聚,现在这里也能看到天南地北菜系的饭店。
在蓁巷西边,全长400米、呈正方形两条边形状的老虎桥,是一条云集大量小吃店、食材摊贩、生活物资商店的巷弄。老虎桥32号曾为老虎桥监狱,由清政府建于1905年,参考日本监狱形制,初为“江宁罪犯习艺所”,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监狱之一,后曾为国民政府中央监狱,于2000年拆除。现在的老虎桥烟火气极旺,小吃、烟酒食杂、蔬菜鱼鲜、酒、木板管材、家政甚至征婚的店铺整齐排列在一起,也是附近年轻人爱去的打卡地。
为老社区做什么,让规划带来活力
混杂是活力的象征。以蓁巷为代表的这片老社区,为几类代表性人群提供着生活的土壤,包括居民、商户、大学生、驻地单位办公人群、游客等。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不一样,需求也不同。
比如,居民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老年人需要安全的街道、方便的就餐就医等服务点,需要离家近的绿地和公共座椅。商户需要外摆区、店招和广告展示,未来也需要不同形式的联盟以创造更多的营商机会。学生喜欢价廉物美的餐厅、有个性的咖啡馆,如果租房住,房租不能太贵。游客则希望看到烟火气能够保留,街区能打出更响亮醒目的品牌形象,汇聚更多有意思的小店。
社区规划师团队在前期调研发现,虽经整治有所改善,但一些基础的问题仍是这处老社区最受困扰、急需在微更新中有所提升的。比如,蓁巷与将军巷南北相接,电动车等慢行交通的流量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卖物流需求。南边的将军巷比较宽,北边的蓁巷比较窄,晚上将军巷被停满机动车,白天在蓁巷走路则需要一直留意安全。研究团队建议在合适的地方安装立体停车位。
老虎桥南边的进香河集贸市场,底层是市场,上盖六层居民楼。底层沿街有一些商户,搬运货物、加工物料等带来了噪音、垃圾等负面影响,生活服务设施也不太健全。市场门口已建起严家桥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二层平台上也有电动车停车棚,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讲,公共空间不足,环境容易出现混乱。
社区提升项目提出了多方共创、规划师引领,组成社区生活圈共建委员会的模式,希望尝试环境提升、业态经营、活动策划结合的方式,来为老社区的复杂需求寻求各方契合点。其中,由社区规划师团队编制的社区愿景规划,把社区里的问题归纳为品质宜居、文化繁荣、活力共享、生态可持续四个方面,分别施策予以针对性解决。
这次参与社区行走调研的成员也在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引导下,在公众参与工作坊中发表意见。记者在工作坊中看到,有东南大学学生依据对社区扎实的了解,提出公共座椅、共享单车停车点、历史建筑保护、绿地营造、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建议;有来自其他社区的年轻居民,从改造提升商铺基础设施、限制车流鼓励步行、加强美食街概念宣传、打造文创等角度来建议。
“希望在改造的同时,保留街道本身的独特性,不要变成到处一样的普通街道”,有参与者这样写道。也有人言简意赅地建议:“讲故事”。社区规划团队成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白雪燕告诉大家,团队在前期已经酝酿了很多改造措施,会在充分考虑好未来需要的前提下,慎重地开始操作。蓁巷—将军巷作为社区的主街,下一步将会率先启动改造,其他小街的改造将会进一步吸取各方的意见。
近几年,社区规划师团队就开始推动“环东南大学城市新质空间”的多方共建。随着团队与新街口街道合作,以及紫金商管公司的参与,街区商户联盟组织与空间服务管理平台启动。据了解,街道和商管公司为谋划蓁巷的发展策略,全面调研了全国多个城市和南京本市多个特色鲜明的社区和街区。最重要的是,随着居民、商户、师生等多方在未来的持续参与,各方资源联动推动“学区、街区、社区”共建,打造有南京特色烟火气的15分钟生活圈,将会成为一种持续前进的探索。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