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未命名 2024年12月12日 23:12 1 小呦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工作要点》;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64-0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上影响高等教育,其下影响基础教育,横向上联系职业教育,又关系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教育分流的关键阶段,处于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位置和中心地段。尤其是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的严峻形势下,应该说,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那么,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是否对高中阶段教育有足够的关注,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是否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这迫切需要研究。

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纷繁复杂,我们选择以教育部每年年初的《教育部工作要点》①(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分析对象。其理由有三:一是《工作要点》主要是为将来一年国家的教育发展制定规划,并对全年重要教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涵盖了国家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全面和系统,这样我们既可以找到高中教育这个点,也可以涉及教育系统这个面;二是通过对近30年《工作要点》的分析,可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在这近30年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既可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在,也可追踪它的过往;三是《工作要点》是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直接引领教育实践,但在这些具体工作指示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政策“隐蔽地配置价值观,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表述” [1 ]。

对《工作要点》的解读,我们选择的是词频分析法。所谓词频分析,是指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选出频次最高的词汇来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其一,政策文本中对不同事物的言说构成政策的不同关注点 [2 ]。即政策是如何言说事物,言说的频次如何,言说的方式怎样,反映出政策对该事物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反映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其二,某一年度工作要点中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言说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对近30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连续性的追踪分析,从这条纵向的信息链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规律性走向。

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近30年的工作要点为素材,以词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提取并统计《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关键词词条、出现年份、密集度和词频,并结合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词频的对比分析,以考察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关注和地位变迁,反思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

二、数据统计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又与基础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出现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直接呈现,即以 “高中”或“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专门表达②,对该阶段的教育工作有明确指向性、针对性的部署与安排;二是间接呈现,即将普通高中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捆绑使用,高中教育泛化在“中小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来笼统安排。因此,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词频统计:一种是将直接提到高中教育或其相关词语作为统计对象,例如高中、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另一种是将间接提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等关键词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除了剖析近3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纵向变迁,我们也分别对同一时段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词频进行了统计,并通过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进行对比,横向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与比重(见表2、图2)。关于高等教育的词频统计,笔者以“高校”“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统计依据,所得结果是上述四个词组的总和。义务教育的统计是以“两基”“普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为标准,所得结果是上述五组词语的总和。

三、结果与分析

1. 专门论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较少,普通高中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彰显不够

《工作要点》直接提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次数少于间接次数,普通高中教育大都捆绑在“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里面笼统论及。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工作要点》中直接提及“高中”“普通高中”和“高中教育”的字眼少之甚少,在1988、1994、1995、1996等年度《工作要点》中,仅提到了一次。原文表述分别为:“广泛开展以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积极发展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多样化教育与培训(1994年)”“研究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和办学模式(1995年)”“拟定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1996年)”,显然,1988、1994年尽管提到了“高中”,但并不是直接针对高中本身。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工作要点》具体到各种类型教育的工作统筹时,基本都是按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几个大的类目来分别阐述其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普通高中教育几乎完全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零星论述或附带提及。以1991年《工作要点》为例,其中“关于基础教育”部分涉及的改革任务有:“继续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管理,整顿校园秩序”“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夹杂在基础教育中泛泛而论;而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大类目下,义务教育又是绝对的论述重点,普通高中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即使论及高中,也主要涉及的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于普通高中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性质与任务,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表述基本没有。

2. 《工作要点》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低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些年份,普通高中教育甚至成为了政策文本的盲区

从每年的《工作要点》来看,国家一般都会分门别类地拟定年度发展目标并作出工作部署。从词频来看,近30年来,高中教育出现的频率几乎都低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具体分布来看,《工作要点》在近30年的工作部署中,有11处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级标题给予重点关注,近70处关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安排出现在《工作要点》的二级标题。义务教育共6处出现在一级标题,近4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而高中教育仅有4处出现在一级标题,仅近2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可见,国家对高中教育关注远远低于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而且在一些年份的《工作要点》中,普通高中教育甚至直接被忽略。如2006年的《工作要点》提到的工作重点具体包括: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校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专门的年度改革目标设计,但普通高中教育完全空缺,而且这绝非偶然。2007年《工作要点》的工作重点有: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普通高中教育也基本缺席。再看2008年《工作要点》: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09年《工作要点》是: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都未见有普通高中教育的相关部署。2011年《工作要点》,普通高中教育也再次遭到冷遇,“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的大类目里,具体提到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仍旧未提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而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中,改革试点项目包括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也唯独没有关于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和工作安排。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呈现阶段性差异

纵观近30年的《工作要点》,国家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经历了四个阶段:

(1)混沌期(1987~1999) 这一时期,《工作要点》并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除了1993年,《工作要点》在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中提及要“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召开高中工作会议”。其他基本上都是混杂在“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泛泛而论,形式上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

(2)发展期(2000~200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两基”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和“九五”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受关注程度有所增加。“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2001年)“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2)“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2003)“继续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4)“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2005)等话语表达陆续出现。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要点》开始对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进行独立安排,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再到扩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范围,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再到更加注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有一批新鲜词汇的涌现,譬如民办高中、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等,都表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的时代。

(3)低迷期(2006~2011) 短暂的关注过后,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重新走入低谷。这一时期有关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专门论述基本没有,除了2010年《工作要点》二级条目中提到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年份《工作要点》中,几乎很少涉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即使零星提及,也基本是围绕2004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而展开,具体的论述包括: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6)、进一步扩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7)、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9)等。

(4)黄金期(2012~) 到2012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有所扭转。2012年《工作要点》关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中,除了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还有专门条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此,普通高中教育开始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成为《工作要点》中专门论述的重要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2013年的《工作要点》基本延续了前一年的发展思路,其年度改革重点包括: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2014年的《工作要点》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

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词频分布和地位变迁,不难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是在义务教育的‘下推’和高等教育的‘上拉’中得以被动式发展” [3 ],普通高中教育是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裹挟着前进的,其独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关注,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与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应该是当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义务教育的强调是必然的,必须的。我们从每年《工作要点》中有关义务教育的具体用词和措辞来看,也不难发现,这是项压倒一切的工作,类似表述有:要继续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1999);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完成本世纪的“两基”任务(2000);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2001);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地不断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2003);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等。有所强调,就必然有所忽略。在此背景下,同为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没来得那么紧迫和至关重要,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忽略就显得有些在所难免了。其二,与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直接为大学输送人才,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与经济腾飞,与拔尖人才培养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因而,也更容易引起重视与关注。其三,从普通高中教育本身来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高考招生制度不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改革步伐的瓶颈。显然,目前的高考要想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是不太现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有些停滞不前。一般来说,某一教育问题如果要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关注,那么这一问题应该是“社会教育现实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需改变’的问题,以及建立在教育现实基础上的‘需实现’的教育价值和利益诉求” [4 ]。而相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没那么“需改变”,同时,也不太“需实现”,政策的关注度自然就不那么多。

四、思考与建议

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国家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是教育性质和特定时展的共同要求,那么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一度被忽视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重新被认识,被重视。高中教育一如人体的腰,上连高等教育,下承义务教育,“腰”若不健康,不硬朗,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就很容易坍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实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5 ]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 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教育是向所有国民实施的非定向的最低限度的共同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尽管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具有一定的职业定向性。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尽管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国民性、大众化等特征,但普通高中教育无论在基础的程度和性质上都不同于义务教育,它除了更好地奠定“基础”,还需要“进行具有一定分化性质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 [6 ]。因此,它既不是义务教育在基础层面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教育。恰如《纲要》的阐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显然,高中阶段教育无论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它属于基础教育,但却是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决策部门不能把普通高中教育简单混同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设计。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其特殊价值,都需要有专门的政策安排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2. 宏观规划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

如果把2000年作为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规划的,进入2000年后,普通高中教育开始渐渐地以独立面貌而被政策关注。具体而言,2010年前的政策关注点更多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推广,2010年后的政策焦点更多集中于普及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显然,无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应该都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但笔者以为,这些更多都是当务之急,现实之需,眼下之要。政策的关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似乎缺少了对高中教育的长远谋略和战略规划,缺少类似于《为了21世纪的高中》(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机会与卓越:14~19岁青少年教育》(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3年白皮书)、《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使命》(美国,2001年)的宏观筹划。未来的高中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高中,究竟向何处去,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宏观、整体性地来谋划。

3. 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从近3年《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具体部署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关于前者,《纲要》中设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即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2020年达到90%。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自《纲要》提出已近5年,一些省份也就高中多样化进行了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高中究竟如何多样化,如何在高中阶段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 [7 ],如何特色化,如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 [8 ],对这些高中教育领域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和重点改革领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建议,也没有相关配套的举措或制度出台,致使各地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推动与进展。因此,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长远规划,而另一方面,需抓住当前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狠抓落实,切实推进。

注 释:

① 目前能查阅的最早《工作要点》是1987年的,因此,本文以1987~2014年间《工作要点》为研究资料,共计28份。

② 《工作要点》中一般都将职业高中,中职学校等放入职业教育类目中来专门论述,因此,一般论及“高中”“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指普通高中教育。

③ 1998年的《工作要点》是一个例外,该年度的专项工作是教育审计,所以基本未涉及各类教育的具体安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J].教育研究,2012,(4):35-40.

[3]刘复兴,刘丽群.明确定位、多样发展、体制创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3,(4):34-37.

[4]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6][日]新海英行,寺田盛纪,的场真美.现代高中教育改革――日本和诸外国[M].东京:日本大学教育出版,1998.

一、年度常规性工作:

(一)保健门诊部:

1、 医疗工作:

进一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诊疗规范,提高保健门诊部的诊疗水平尤其是院前急救水平,保质保量地完成全校师生员工的诊疗任务。

2、预防保健工作:

(1)承担学校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干预等工作。

(2)定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妇女病普查,继续建立健全教职工健康档案。对体检资料及时汇总、分析,针对体检发现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干预并跟踪随访,以保证师生员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健康教育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大传染病(含艾滋病)预防宣传力度,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

4、公费医疗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现行的公费医疗管理相关条例,不断地完善和规范相关流程,有效地控制学校公费医疗费用增长的幅度。

5、其他工作:

(1)继续做好全校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必成指标和工作指标。

一、开展广播影视系统普法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法制学习活动,党组中心组今年至少进行1次法治专题集中学习,中心组成员年底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1次学法用法守法情况。深入推进机关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采编播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台、依法办网。统一订购广播影视法规汇编,编印学习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标语,参加各类法制知识竞赛活动。(责任科室:机关党委、社管科、人事科)

二、落实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根据《省依法治省纲要》、《市依法治市2014年工作意见》等工作要求,市电视台、电台创新法制栏目、节目;市电台开办好“行风政风”热线。各区县广播电视台继续办好法制类等栏目,为基层法制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依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开展群众性普法宣传。(责任科室:宣传科、电影科)

三、丰富普法宣传教育载体。利用“六五”普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制作下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政策法规宣传资料,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收听收视权益。(责任科室:社管科)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严格审批流程,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审批效率。(责任科室:社管科、电影科)

五、落实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制度规定,确保各项权力运行规范、公开、透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责任科室:办公室、社管科、电影科、科技科、监察室)

关键词:职教管理;学生干部;培养;植入;企业管理元素

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学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人为本。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各类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作为职业类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如何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谋求相应的工作岗位,是每一个从教人员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一线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职业定位一线的操作蓝领。作为企业蓝领的后备力量,职业类学生应具备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人才的培养应走职业化道路。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心存感恩,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勤思好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培养注重细节和实践的职业能力等。然而,意愿和现实还有很大差距,学生的职业素质还不尽人意。

一、职业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我们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对职业类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主要问题如下:

(一)职业定位不准,流失率较高

一些大中专职校生,仍存在着鄙视工人 、眼高手低,不安心一线等现象,入厂工作2、3年内离职率很高。

(二)职业意识不强, 适岗能力不够

1 部分毕业生敬业爱岗精神欠缺。急功近利,志大才疏,一事无成,或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投机取巧,在岗不适岗;

2 有的毕业生遵章守纪不够。新入职的学生,有不少存在违章违纪行为,包括不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安全现场、行为规范等,且少数学生屡教不改,只能淘汰。

3 团队意识缺乏。部分学生进入工厂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目标同向、团结协作的“主人翁”意识,难以融入企业。

4 奉献精神不够。一些学生进入企业后,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缺乏加班加点的奉献意识,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产节拍。

(三)职业能力不够,校企脱节

一是教学与实践功底不够扎实。学生学用结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转化不够;二是教学与工厂需求衔接不紧。部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需求贴得不紧;三是实训环节普遍缺乏跟踪,学生的实习指导不到位。

二、学生干部培养中植入企业管理元素的尝试

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学生干部应比普通学生成长更快。我们可让一部分人先优秀起来。学校可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率先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

(一)创设机会让学生干部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通过参观、讨论、拓展训练等方式,学习企业理念、企业价值和企业愿景等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命运共同体,通过对毕业班实习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引导学生落实行动、持续进步、多做贡献,实现自身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共赢等。

(二)引入企业的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机制,培养学生干部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

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科技、物质、文化的综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以追求增加值为目的。尽可以的降低人工成本以创造高效率。“坐、等、靠”的思想是注定被淘汰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我们通过“申请、推荐、试用、聘任”的方式,在全校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试用期不合格者实行淘汰制。这样,既提高了入选学生干部的荣辱感又赋予了高度的责任感。学生干部队伍有压力就有动力。实行让一部分学生先优秀起来,意在将企业蓝领队伍的开发培养由企业前移至学校培养阶段,从而带动辐射身边的学生。

(三)引入企业的岗位设置制度,规范制度管理。

培养学生的定置习惯,促进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国有国法,厂有厂规。要培养企业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必须从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抓起。因此,我们挑选出的学生干部不光是校纪校规的楷模,更是学生工作制度的严格执行者。我们拟定了学生会的工作规章制度。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岗位设置,拟定了各项常规检查的督促内容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干部通过自学和集中培训的方式,熟悉要求,明确责任,养成定岗定置的习惯。

(四)引入轮岗制度,促进团队沟通,培养协作精神,强化团队的执行力,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

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着组织的战斗力,一个好的团队是目标同向、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的集体。所以,学校要培养“团队”和“执行”校园文化,建设协作型组织,才能加速与企业经营的对接,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我要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才能做到位?我们学生干部的目标是一致的、同向的,是营造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校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来企业的蓝领队伍。因此,我们清卫部的学生干部就提出了“保洁是目的,扣分是手段”、 “服务他人,惠泽自己”,“一个口号喊到底,一份工作做到底”。 进行目标的认同教育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强化团队的执行力。我们在工作中,我们结合具体检查工作,进行系部内部的小循环和系部之间的大循环。通过轮岗,学生干部熟悉不同事务要求,相互监督和帮助。深化了工作的全局意识,培养了换位思考的习惯,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形成很好的凝聚力,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尤其是每次换岗时,负责交接的学生能够做到现场指导,现身说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接点习惯,杜绝了交接过程中因信息沟通障碍而导致的无效、低效现象。

(五)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每天记录,每月总结,年度考核制度

培养学生的清单习惯,培养学生重事实、重数据的科学意识。企业的考核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和督促,是员工动力的加油站。坚持清单式的记录每天、每周、每月的工作要点,一段时间后对照检测一下落实情况,可以在工作中做到查漏补缺。同时,平时的记录也是评优评先的依据。也让学生树立重数据、重事实的科学意识。我们学生干部坚持每月例会进行总结点评;每周一结合学校工作安排,部长传达本周工作要点;每天组长对一天的工作要点作清单式罗列,晨检前2分钟布置,进一步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及工作要点和标准;每次检查组员都以小纸条书面形式指出各班存在问题,并署上检查者姓名。学期末对总体工作进行总结表彰,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一、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实三大行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1、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根据前期各个层面征求的意见,完善制度,抓好落实,积极整改,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认可,师生满意,家长支持的品牌学校,

2、深化三大行动。立足学校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把提高机关效能行动与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成绩有机结合;把重大项目攻坚战行动与新校建设有机结合,助推新校建设提质提速,力争按时竣工;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与家长、社会、乡镇兄弟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机结合。

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以道德讲堂为载体,大力弘扬民族优良传统。落实门前三包,高标准完成责任路段的环境卫生,积极倡导宣传文明规范行为,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全力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氛围之中。

二、完善分部管理,深化联合办学,打造师德高尚的名师团队

4、完善分部管理机制。优化“学校为核心,级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继续推开平行分部管理,三个年级,六个分部,

各分部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修订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及激励措施。各年级内部要真正形成独立运行,合作竞争,资源均衡,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5、深化联合办学。抓住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联合办学的最佳期,调整专家授课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我用。通过联合办学活动,要发现一批,培养一批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骨干教师。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支持教师参加外出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合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争做学习型、科研型名师。

6、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评价办法》、《职称评定暂行规定》,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狠抓教师责任心建设,尤其是加强教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培养。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加强纪律检查通报,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不劳无岗的管理机制。调整年轻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新结对子、名师带动工程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狠抓常规管理,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打造特色齐鲁名校

7、狠抓常规管理。不断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与督促,以“秋季常规教学研究月”为载体,狠抓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常规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要效率。

8、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改革,在开好课程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学校将以“翻转课堂”“微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为切入点,深入打造“课改课、同课异构课”等精品高效课,鼓励教师自我加压、自我促进、自主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业成绩都有所提高。

9、创建特色学校。充分利用“市艺术特色学校”“科技创新学校”两块金子招牌,秉承“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科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不断拓展自主招生渠道,打造2—3个精品社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将创新实践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突出特长名校生的培养,努力创建特色品牌学校。

四、坚持德育为首,重视安全工作,创建文明平安校园

10、落实三全管理模式。继续坚持的三全管理模式,深化“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双主育人模式,追求双主育人效果。围绕“育人在先,管理在后;警告在先,处理在后”的原则,通过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研究,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1、做好家校联盟。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走进学校、服务学校、宣传学校、真正实现民主治校。以家长基金会为桥梁,不断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20xx小学四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路为指导,少先队的中心工作为重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探索个性培养的途径。发挥少先队团队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多彩的队活动,继续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工作重点

1、 德育

(1)、通过各种途径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鼓励学生争做合格的小公民;

(3)、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4)、关键抓好班级的纪律,重点做好转化待进生特别是双差生的教育工作;

(5)、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鼓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6)、结合“十一”等各种节日,进行爱国教育;

2、智育

(1)、继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2)、成绩及表现好的同学要经常鼓励,即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3)、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4)、开展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的活动;

(5)、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发展个性教育;

3、体育、美育、劳育卫生教育

(1)、布置美化教室,按月更换优秀作业,出班报;

(2)、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积极参加假日活动;

(3)、认真做好两操,开展有益、健康的课间活动;

(4)、要求学生认真上好各专业课;

(5)、培养劳动技能,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6)、开展“拥抱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

三、各月份的工作安排

九月:学生入校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升旗活动和两操规范;;进行家访,召开学期初家长会,力争做好家校合一;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十月:庆祝国庆活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期中考试;加强学风建设;

十二月:开展以科学创新为主题的主题班队活动;加强学风建设;

一月:庆元旦活动;期末总复习;期末考试;放寒假。

20xx小学四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二)一、计划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报告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有计划有创新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少先队员更好地掌握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成为幸福生活并能创造幸福的人。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 加强学校辅导员以及校内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星级中队”的评选机制,提高班队集体建设的水平。

2. 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学期初开展大、中队委的培训工作,培养队员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二)建设一个基础扎实的少先队活动阵地。

1. 建好红领巾校园文化宣传栏。及时更换内容,营造优雅、活泼、趣味与知识并存的文化氛围。

2. 抓好红领巾检查岗、旗手、护旗手等的各项工作,使之成为展示少先队员风采的一个窗口,成为进行队员爱队、爱校、爱国教育的一个优秀的阵地。

3、建立健全中队建设,加强中队辅导员的培训、指导,切实开展好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使中队活动真正成为少先队员常规教育的基地、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坚持不懈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1. 环境卫生。本学期学校大队部将重点抓好卫生,各辅导员老师要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每一天的清洁卫生工作。要着力清除卫生死角,要教育、并督促学生有条理的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室内外一定要保持全天的干净、整洁。校值日生要做好监督、检查、评比工作。

2. 文明礼仪。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深化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校将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主题班队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实践训练活动,把礼仪规范作为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规范队员行为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队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各中队都要教育队员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讲文明,懂礼貌,行为规范、有教养。大队部将加强对着装、个人卫生、红领巾佩戴情况的检查力度。

3. 抓好每日检查评比工作,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继续指导好每天的评比工作,认真做好检评结果统计,公平公正的把检评结果纳入到班级评估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一日常规评比、“校园之星”评选以及“星级班级”评比等活动,抓好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努力实行全程跟踪督查,进而落实常规管理要求,提升学生文明素质。

4.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将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主要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教育。道路安全教育,以确保学生安全。各班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晨会、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教师值日工作,要求值日教师提高责任感,做好放学时的护导工作,加强管理,规范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5.开展节日活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各班级要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三月份开展学习雷锋,争做“四好少年”系列活动。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前后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四月份开展“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并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五月份以全国助残日为契机,鼓励全校的同学都来关注需要帮助的人。六月份将儿童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结合在一起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6. 心理健康教育。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各中队辅导员负责队员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7. 关注弱势群体。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孩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困生档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8. 网络育人。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班队工作计划,新学期校园环境布置。

2、举行开学典礼。

3、强化常规管理,突出安全、礼仪、卫生教育。

4、召开值日生会议,健全和完善少先队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各项评比标准。

5、进行教室布置,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月份:

1、开展学习雷锋,争做“四好少年”活动。

2、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

3、开展“爱绿护绿”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4、组织“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四月份:

1、各中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清明祭扫、社会实践活动。

3、开展“地球日”环保教育。

4、春季卫生知识讲座。

五月份:

1、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热爱劳动”教育。

2、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

3、开展安全疏散演习活动。

4、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六一”活动。

2、开展“世界环保日”宣教活动。

3、少先队工作总结,评比星级班级。

4、布置暑期工作。

20xx小学四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第五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以培养学生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以班队会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发挥队干部的作用。结合本班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本学期的中队工作。

二、中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8人,其有2名同学学习认真,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有6个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比较差。

三、本学期工作要点

1、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2、狠抓后进生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能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绩。

3、加强学生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

4、积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四、工作措施

1、利用各种有利的时间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形成竞争氛围,互相帮、赶、超,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互帮、互学、互比的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树立信心,共同确定帮助他们的办法;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以达到期良好效果。

4、定期召开班干部会,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建设班级。

5、协调好与其他任科老师的关系,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

五、工作安排

九月:

1、制订好新学期中队计划。

2、了解学生假期活动情况。编排座位,选定班干。

3、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4、庆祝教师节主题队会。尊敬老师并以此为主题出版第一期板报。

5、建国61周年小报和“感恩之声”歌咏比赛的准备。

6、学生科技小制作和科幻画作品的准备。

7、中队学月小结。

十月:

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2、开展“感恩歌曲大家唱”主题活动。

3、纪念少先队建队六十周年,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十一月:

1、11月9日消防宣传日,中队出一期墙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和掌握生存自救的本领。

2、开展卫生、环保教育活动。

3、主题班会和主题墙报: “文明”。

4、进行班级书写比赛。

十二月:

关键词:小学本科师资;教师教育;“本科+全能”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108-03

一、打造特色的战略定位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1]以特色求发展也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在石家庄学院由原来单一的师范专科向多科性本科院校的转变过程中,保留教师教育专业,把“培养小学本科师资”作为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的主攻方向,也是打造教师教育特色的战略选择。因为在省会石家庄市同时存在的三所师范类院校中,河北师范大学和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也是两所颇有特色的师范类院校。前者以培养中学师资闻名国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后者以培养幼儿师资成功地立足于社会(也有几十年的办学经验),而高质量小学本科师资的培养在石家庄市尚属空白。瞄准这一空白,迅速在这一“空白的领域”开辟发展空间、抢占市场,就能很快形成石家庄学院的教师教育特色,实现打造特色的战略定位。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生命力。什么叫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才叫特色。在培养中学和幼儿师资的院校都已存在的社会背景下,唯有将培养小学本科师资的目标作为主攻方向,才符合石家庄市这所省会城市师范类院校发展的平衡布局,这与教育部师范司2008年工作要点中的“规划并积极推进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调整”[2]的战略部署也是吻合的。

二、教育实践的需求与期望

(一)实践中的需求

笔者曾对石家庄市几个县作过调研,当前小学教师队伍的补员主要通过考试招聘方式,吸纳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其中。在近几年招聘的新教师中,其本科学历水平在逐年提高。虽然学历标准提高了,但教学水平不断下降却是普遍认同的不争事实。一方面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教育技能的严格训练,另一方面,涉及到小学教学实践中的艺术教育课程(音乐、美术)他们却难以胜任。这就出现了一些学校虽然有了高学历的师资但相关课程却难以开设的尴尬局面。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教育局的领导以及基层学校的同行都异口同声地对以往的中师毕业生持肯定态度。因为,小学的所有课程他们都能施教。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第四章第八条明确要求“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3]在所有的小学配齐音、体、美专业的毕业生显然不可能,而“全能型”的教师则可轻而易举地担起此项重任。这就对未来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期望中的理性选择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协调发展才能如愿。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主要训练和开发大脑左半球的功能(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与人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关);而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的学习,具有开发大脑右半球功能的作用(大脑右半球与具体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发明创造有关)。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早在少年时代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生,早年的艺术熏陶为钱学森日后成为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少年时代享受不到艺术的教育那就是残缺的教育。[4]而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如果不能为小学培养、输送高素质、全能型的教师,那我们的师资培养工作也是残缺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师毕业生就在教育实践中备受青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属于“全能型”教师,小学阶段所有的课程都能施教。

由此可见,在社会对小学师资的学历提出刚性要求的同时,“本科+全能”型小学师资将更加受到教育实践的青睐,这是社会对当代和未来小学教师期望值的理性选择。谁在培养这种新型师资方面捷足先登,谁就能引领当代教师教育的时代潮流。

三、培养“本科+全能”型小学师资的行动策略

当年的中师毕业生为何备受教育实践的欢迎,就是因为其课程设置是以培养全能型小学师资设计的,其办学特色在中国大地上近百年的实践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是其他人才培养机构难以模仿、复制和超越的。

这里所说的“本科+全能”型小学师资,其主要含义是指在具备本科学历的条件下,同时具备对小学所有课程都能施教的技能,并不可理解为具备小学各学科专业的本科学历水平。况且,四年的学习生涯要达到小学所有学科专业的本科水平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难以实现的。

(一)规划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小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体现综合性课程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在培养“本科+全能”型小学师资方面有所作为。

在教师教育方面办出特色水平,需要依据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学科建设方面推陈出新。“本科+全能”型小学教师的塑造,主要应该在学科平台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方面有所侧重,在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科技制作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实践课程方面有所加强。

课程的设置是为塑造全能型师资服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对小学阶段所有的课程都能施教。对“本科+全能”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的重新规划,只要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雏形,他人则难以模仿和复制,更难以超越。谁能在打造教师教育的特色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谁就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铸就获胜的筹码。

(二)让“顶岗实习”成为培育全能型师资的练兵场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是否符合全能型,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目前实行的到小学“顶岗实习”一学期的实践活动就是一块试金石。学生到了教学实习的岗位,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技能,再尝试着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转换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实践中逐步练就“全能”的教学技能。

学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至少需参与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文化课程的教学实习,必须兼顾音体美课程或计算机、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并将此规定作为一种刚性要求,这种规定的贯彻与执行对促使师范生快速地成长为全能型小学师资将是极为有利的。顶岗实习是塑造全能型小学师资的重要环节,这种实习模式也将是全能型小学师资推向社会的最好广告。

当前,河北省每年都会面对全省的小学生举办各种大赛(作文大赛、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而许多基层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培养、训练在校示范生,指导小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征文活动、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指导小学生参与各种大赛并获奖,这种尝试获得成功,无疑会在引领教师教育的时代潮流方面发挥作用。

(三)通过输送高水平师资强化特色地位

2008年4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学科教师教育论坛”上的讲话中强调:“服务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特色所在,但不是简单、低水平,必须是‘引领’‘提升’”。[5]这就给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历标准就成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刚性要求。

2002年,由美国总统签署的、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已经开始产生法律效率。它结束了几十年来对学生期望值过低和为学生学业成绩差找托词的局面。[6]《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的贯彻与落实,在法律上确保了每一间教室都会拥有高素质教师。

这给我们当今的小学师资培养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在课程设置上推陈出新,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指导小学生参与各种竞赛中获奖,在顶岗实习中能进行文化课程到艺术类、技能操作类课程的自由转换,无疑是具备了向社会输送全能型小学师资的基础。新时代的小学教育领域不再是通晓一门学科的教师的天地,单科教师的知识储备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才是时代的潮流。在未来的小学讲台上,具备广博文化的教师将会成为时代的宠儿。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对小学师资综合性素质需求的逐步提高,在学历要求升级的同时,“本科+全能”型的小学师资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创建初等教育学院,铸就小学师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904年直隶保定师范学堂成立,标志着河北省境内培养小学师资工作的开始。21世纪初,河北省有近百年的中等师范教育开始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省会石家庄市境内原有4所中等师范学校先后被取消。

就石家庄市目前状况而言,中等师范教育培养体制被取消之后,依托石家庄学院创建初等教育学院行使培养小学本科师资的职责,替代21世纪初被淘汰取消的中等师范学校的职能,乃是铸就小学师资培养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明智之举。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任何高等院校都无法游离于社会竞争的行列。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批高质量的全能型小学师资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使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师资源;同时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挖掘其创新潜力创造了条件。

以特色求发展,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以此确立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形成自身独有特色的重要体现。任何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只有找准定位,强化特色,发展强项,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异军突起、独领。唯有如此,其办学理念的指导思想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的教师教育若能在指导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师资培养与输送方面引领潮流的举措富有成效,那么,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工作将是如虎添翼,这种特色也必将成为推动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关于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2]河北省教育厅2008年教师教育工作要点[J].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8,(2).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news.省略/a/20100729/002511.htm,2010-07-29.

[4]周志平.河北省太行山区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5).

[5]陈小娅.创新教师教育,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6]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Tactics of Educating "Versatile Undergraduate" Teachers for Primary Schools

Zhou Zhiping, Yang Huiqin, Shi Yan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引厂入校 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研合作的背景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也表明经济发展必须依赖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必须依赖教育的发展。《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曾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根本是实现双赢,建立一种稳定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关系,其中心是协作和互动。只有结合特定专业与使用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确立人才培养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确立符合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1]。

1.1 产学研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合作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技术、资金、设备、场所、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具体地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融合[2]。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企业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场地,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特色。目前国外较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归纳为科技园区、网络中心、英国教学公司、德国费朗霍夫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五种模式。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起源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堪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属于起步阶段,既有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的典型模式,也有独具我国特色的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引导的短期合作模式,其中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二是政府宏观指引型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大学科技园模式、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和工程技术中心模式等。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新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做支撑。

(2)校企双方优势和利益关系不对等。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多是院校有求于企业,高职院校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院校方希望利用企业生产技术优势,获得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也难以用于实际生产。

(3)企业重当前而轻长远,不愿在人才培养上做长线投入。

(4)校企双方沟通不畅。人才供求信息交流不畅;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新技术、新装备缺乏了解,无法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人才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企业认可度较低。

2.2 问题的分析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要想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只有政府出台相应保障机制,院校搞好内涵建设,企业从长远利益与社会效益出发,把关注点从“用人”转移到“育人”,从“短期利益”转移到“长远发展”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

2.3 解决问题的对策

分析对比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寻求一种利益的最大化和基本的平衡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双方特别是企业合作的热情;建立一个专业机构,由双方人员组成,从组织协调到双方责、权、利的相互约束等方面进行协调。基本思路应是:组织健全,决策、管理及执行机构齐备;职责清楚,任务明确;管理到位,合作中涉及的各环节工作均有具体的管理者和执行者[3]。

3、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

石家庄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近年来,积极发展机械、汽车、电子、石化、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为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1 引厂入校,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5月,我校与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厂入校,迈出了产学研合作之路的第一步。该企业主要业务是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冷冲模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拥有稳定的业务关系,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双方进行了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双向互动、相互约束的运营机制。根据企业规模和产品,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主进行产学研合作。经过几年的磨合及共同努力,在校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产实训环境。

3.2 教学与生产的组织实施

3.2.1 资源共享,校企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实现了不断进步的目的。教育作为先进思想和最新技术的风向标,也要实现与科技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落实初中教育的科学先进性,初中学科中信息技术学科创新,成了每一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将学术理论与实际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出了课改前提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

一、概述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基本概念

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向全部小组其布置相应的信息技术小任务。教师在指导各个小组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孩子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在小组内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们在完成教师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建立一种责任意识。小组学生在探究任务完成过程中,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训练小组内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上,开展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生针对阻碍任务完成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探究过程,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本法进行谈论,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必然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实现对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教育领域的发展在跟着时展脚步的同时,一定要时刻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来不断丰富教育领域的内部规模。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其本身就是将新技术和最新技术信息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不能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符合信息技术科目自身特质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目的。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的重要作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学生的心理建立起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那么教育工作的目的就实现了一大半。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建立的关键阶段,所以建立起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都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传播当今社会最顶尖技术和技术信息的科目,如果能通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落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那么帮助建立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十分有价值的一项教育创新手段。只有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动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实现信息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教育课堂还原给学生的根本目的的有效方式。在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目的。学习小组在完成老师给的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为亲身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而实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小组谈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优势可以进一步凸显。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告别传统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讲练教育的目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理论转化实际的有利途径。

(3)通过提高一线教师的教育质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新课改针对当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进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是实现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有利途径。在信息教育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令学生感觉到课堂教育的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进而实现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高,那么学生本身才能实现学习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

(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通过教育可以适应日后走向社会的社会要求。所以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要将培养学生社会会生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教学,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理论转化实际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等。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要点分析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采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身具有的很多优点。但是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还是会发现在实际的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产强人意的情况。完善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需要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一)合理分组要点分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分组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自身综合情况。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协调小组内成绩好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人数。尽量实现小组内部由学习优秀和学习成绩一般,以及学习成绩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构成。用学习有效的学生拉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实现整体进步的目的。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