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和西大园的记忆》连载一 (刘超英)
未命名
2024年12月23日 15:43 5
沈燕
缘启
每个宗族都有他的本源。然而,虽然早在黄帝即位(前2697年,一说前2698年)之初就由官方收集整理了汉字,但出自于民的汉字从此就开始自命不凡地与民格格不入而难以用之于民。囿此,口耳相传的支离记忆就成了多数宗族唯一的虽然有着诸多阙如、诸多疑点但又不得不认为大致是的本源,而这“大致是的本源”也只是完全的本源的局部甚至是片段或末端。
在胶东坊间特别是蓬黄①一带,一提到祖先来自何处多自称是小云南。关于蓬莱蔚阳山刘家村的本源,也就是说肇迹于蓬黄交界处的蔚阳山西麓、蔚阳河南岸这片蛮荒之地的开村始祖来自何处,也是口耳相传了六百年的小云南说。若是村庄也有星座的话,那么现在的刘家村应该是新潮与古朴各半的双子座。新世纪之初,刘家村向西扩展了二百米,从而形成了以北姜路②为界的东西两个建筑群——主要是新楼房的西建筑群与依旧是老瓦房的东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鳞次栉比的新楼房展示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而参差有致的老瓦房则以独有的内蕴凝结着游子们的根和魂,尤其是那些在远去的战乱年代里曾是翘首盼子归的一双双媻娑望眼的厚实倚靠、在和平年代里又是血缘亲情的纵横依托、而今已日渐风化甚至有些破败的清末和民国哈瓦房③,她的内蕴只有从她怀抱里生长继而外出的游子才能感触到的,而在外地生长的后代也必然成为萦绕于心的梦之所在、情之所在、根之所在。每当偶尔的归来徜徉于老瓦房之间的阡陌街巷,就不由地想起梁实秋说的“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幽静古老的氛围顿时让人置身于上百年前的时光里,满满的心里都是父辈曾一再念叨的对祖辈的漫漫的记忆,循着这些记忆——从老英雄刘奎基(详互联网)、老科学家王克行(详互联网)、原蓬莱县人民政府北沟区北唐乡乡长刘才基、原蓬莱县民国政府六区西辛里乡乡长许可玉之子许墨林、原伪满康德年间民族实业家吴毓川次子吴殿楹等前辈,和刘家村刘龙业、刘群龄、刘玉敏、刘玉领、刘玉斋、刘振德、许志海等乡亲们④那儿……从一百六十年前所建的大染坊遗阯,和从一百年前分别在西圩墙外所建的西大园遗阯、在大染坊南部所建的客房,和因大染坊而得名的涯靛胡同、桥子街那儿……从幸存下来的近百张清末、民国老照片⑤等,和数千封1947年以来刘柏若战友、亲友来信中……
把寻觅到的更多的记忆逻辑地串掇起来,整饬出刘家村刘氏宗族东门里麾下的染坊门里尘封已久的故事,让后世记住到笔者这一代曾记住了的列祖列宗。这,就是撰写《大染坊和西大园的记忆》的缘启。
注释①即蓬莱县、黄县,今烟台市蓬莱区、龙口市。②北姜路北起北沟镇政府驻地北沟大街南首与X028县道三叉路口,南经刘家村原西圩墙及其外墙根下的西沙沟路至曲家庄东南与龙口交界处,全长13里。③据笔者对实物的观察(详第十章)分析,哈瓦房是蓬黄一带对房顶以弧形板瓦的仰面铺设为主的中式民居硬山顶瓦房的俗称,即弧形板瓦的铺设方式是仅在两头垂脊上的各三五列仰面瓦之间凸起的接缝处(含外沿末列的边)覆盖俯面瓦,其余各列之间凸起的接缝仅以仰面瓦紧密交错搭接而不覆盖俯面瓦。这样做,是适应该地单位时间内降雨量较少的气候特点,可减少接近一半的瓦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房顶的重量和建房费用。盖因弧形板瓦仰面时横截面所呈凹字形像张口哈气状,故名哈瓦。另有当地文字资料介绍说哈瓦房系黄县诸由观一带对以俯(凸)仰(凹)交错方式铺设房顶的瓦房的称谓。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与其它地方的中式民居瓦房没有任何区别,看不出当地冠以“哈”字的任何意义。
④为本书提供资料或指教者还有:辽宁的陈术石、葛峰、嵇汝广、李永雷、刘大业、张冠,江苏的刘文,山东的傅广平、高波、姜墅、李杰、连永生、刘建昆、刘榕、刘娴、刘晓光、刘英、刘越美、马良、孙德新、王德敏、王德之、王华强、王力强、王梅、王新光、王芸兰、王永建、许绍魁、许绍熙,北京的刘春明,上海的曹海英、赵莉菊,天津的吴鸿英,新疆的曲凤华。
⑤本书选用的老照片凡未注明来源的,皆系刘延龄王世芳孙辈各家所存。
第〇章 从小云南乌撒卫到蔚阳山刘家村
一、明洪武年间的小云南乌撒卫,和胶东地区
明朝统一中原后,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朝将领傅友德率由中原各地军丁加盟的30万征元大军奔赴云南,于十二月底自曲靖向北直攻乌撒(今威宁),守军头领元朝女丞相实卜无力抵抗只有弃城而去。当明军在乌撒准备筑城时实卜复引兵前来攻打,经过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元军被击溃。次年正月,明朝按卫所制设乌撒卫①及其所辖的若干个所。为保证此后的兵源,对驻防在卫所中的军人可带家眷或就地娶妻生子,并给家眷逐月支付粮食。
此前的金元时期(1115年至1368年),胶东地区频发的天灾兵燹致使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或迁移,特别是元末的至正廿七年(1367年)十月,明军征虏大将徐达和副将常遇春率军25万在平定山东的三个多月中,胶东地区的土著居民幸存者极少。到了明洪武(1368年至1398年)初年开始,倭寇又不断侵扰人口已稀少的胶东沿海地区。对此,明朝于洪武中年按照“跨府设卫,连县设所”的卫所制先后在整个东南沿海设置了北起鸭绿江口的宣城卫(今丹东东港市宣城村)、南到广东的番禹卫,构成了一条近万里长的水陆配合的海防卫所体系(现已知其中在蓬莱境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海防遗阯有11处,分布在刘家沟镇、北沟镇、新港街道、蓬莱阁街道的沿海各制高点上),其中胶东沿海的九卫十所所需兵力多是从战事已稀少的乌撒卫一带调防。到永乐(1403年至1424年)末年为止,先后调防到胶东沿海的军人及随迁的家眷共有十余万人,其中人数最多的主要有洪武十五年(1382年)、洪武廿一年(1388年)、永乐二年(1404年)三次。②
由乌撒卫调防到胶东沿海的军人及随迁的家眷,因原所驻乌撒卫一带地处云关之南便简称来自小云南,其所冠之“小”是为了区别于此前的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始有的省名“云南”(即由“大理国”改为“云南行中书省”)。③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主编刘德增根据方志、族谱、墓碑及口述史料发现,今山东一带超过半数的自然村建于明代,其中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年至1424年)建村最多。落户于这些村的移民有相对集中的来源地与分布区:以胶莱河(其北段即古胶水,南段于1280年开凿)为界,东部(即胶东地区)移民主要来自西南边陲,其黄海沿海是云南与小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区、莱州湾沿岸是四川移民主要分布区;西部移民主要来自北方,其西南一带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区、西北一带是枣强移民主要分布区。除了洪洞大槐树移民记入《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外,其他移民活动是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要形式在民间流传。官方记载的历史真实性较高,但在民间话语体系中也能看到另一些史实的背影。
也有说“小云南”系指山西洪洞等地,如清中叶修纂的《莱阳县志·云南移民考释》:“何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也。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都、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其土人必以'云南’称者……,而迁者不忘故土,故传称为'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
二、明永乐年间的刘尚德兄弟五人,和蔚阳山河的传说
明永乐十年(1412年)前后,有军人刘从会之子刘尚德、刘怀德、刘议德等兄弟五人(一说仅该兄弟三人④)从小云南乌撒卫经万里跋涉来到山东。过了莱州湾的海仓口后,兄弟五人在赞赏素有东海三神山之称的三山岛美景之余,老四更是对气势非凡的三面环海一面承陆的三山岛情有独钟,又打听到秦始皇曾专程来此祭祀八神之一的阴主神、汉武帝也曾两次来此寻仙,便决意在此落脚。
其余兄弟四人经舄卤之地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行,到了胶东第二大水系黄水河入海口处得知再向东四十里就是当时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登州府治所蓬莱县城,便决定前往。歇脚时又看到了不远处一土塂上有二丈多高的黄河营烽火台⑤,他们登上土塂远眺时看到黄水河入海口太宽难以逾越,就只有沿河西岸向东南方向溯水而上。走了17里到了蓬黄官道⑥桥头看到河对岸东北四五里有座烽火台(时当地称东墩,在今诸由南村官道街东首),便过桥沿着官道走去,接近烽火台时瞥见一家路边店便进店打尖。这家店在此二十来年前开办时这一带均食用植物油,唯此店率先食用猪油故得名猪油店。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又有一些人家在此落户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由于在村南建有一座真乙观,村民便称其为猪油观,村名亦袭之。后因南依群山、北临渤海和黄河营古良港,且有黄水河与古官道在此相交等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成为一个自然集镇。到了崇祯年间(1628年至1644年),猪油观等六个小村合筑圩墙时合诸村为一大村改名为同音的诸由观,后为黄县平山都诸由社驻地成为建制集镇时,因西北五里柞杨铺(因黄水河堤多柞树和杨树而名)分为前后柞杨两村,诸由观便改村名柞杨铺。到了清中叶又改回原村名诸由观,后分为诸由南北两村。诸由观自明末成为建制镇后经过八九十年间的发展,到了1930年代初期有商号多达20余家(时全县商号860余家)。今诸由观镇⑦政府驻地在诸由南村官道街西部路南。
兄弟四人在猪油店小憩中只打听他们要去的蓬莱城的情况,但一出门走到烽火台前看到分别刻有“太史故里”(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汉末年武将)和“淳于故里”(淳于髡。详本章后述)的两块石碑后,就感觉此地虽人烟稀少却绝非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逐放眼东望有南北蜿蜒十里的一脉山峦,数了数正好是九座山峰(见图01)。山间云霭袅袅,山下水波潾潾。老成持重一些的老大当即提议不如在这个僻静之处开创自己的新天地,老二老三也赞同老大的提议,唯有老五还是坚持慕名前往蓬莱城,于是老五与三人在烽火台下互道珍重后分手而别。
图01:东望蔚阳山九峰(二三十厘米宽摆件)。复制自互联网
接下来兄弟仨径直向东走了六里到了蔚阳河南的一片草木丛生的荒无人烟之地,其北一里有一许家村(今西吴家村),他们向耕作的村民打听了一下,便得到了山名、河名的来历和九顶会仙的传说——
在一万年前,一牧童在这片凸起的山坡上放羊。有一天突然间羊群全没了,牧童满山寻觅未果便大哭一场后撞死在山石上。母亲闻讯赶来大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成了一条十三里长的河,最后也一头撞死在山石上。人们为了纪念这母子俩便把这片山坡叫做“为羊山”,山下的河也就叫做“为羊河”。后来,人们以此地上有蔚蓝无际的天空、下有阳光灿烂的山坡而把山水名记为同音的“蔚阳山”和“蔚阳河”。
到了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五日,刚从沙门岛(今庙岛,《宋史·刑法志》记有“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里逃亡成功后的八仙以祝寿拜识了太上老君。半个多月后的三月初三,太上老君给王母娘娘祝寿后顺便到建成不久的蓬莱阁上欣赏海景,正巧,遇到了要在此聚会的八仙。看着天和日丽,祂对八仙说不如我们一同去郊外游玩。于是,祂们腾云驾雾往西南方向边看边说行了三十六里,被风光旖旎的蔚阳山及其南麓松竹蓊蔚、牡丹千本的淳于园林等美景所吸引,便按下云头落地四处浏览山光水色。看时近中午,太上老君说“八仙加一仙,畅饮唯此山”,八仙们连称妙哉,便于山水美景中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说笑间,各怀绝技各操神器的八仙纷纷炫耀各自的能耐,太上老君趁着酒兴提出每人略施本领造出一座山峰来,说完祂先造了一座(即后称“庙后顶”的主峰),八仙们于是跃跃欲试,先有吕洞宾、张果老在太上老君刚造的那座山峰两边各造出一座略低一些的山峰,太上老君一看便击节赞道好一个笔架山!接下来那六仙又各在笔架山前和左右分别造出一座,于是就有了这一脉形状各异错落有致的九峰(后有五峰前有四峰)。从此,人们对蔚阳山又美其名曰“九顶会仙山”;又因蔚阳山九峰如巨龙腾舞,因此又称“九节青龙山”。
既然是传说,就难免莫衷一是另有它说——
南宋时期(1127年至1279年),在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地质遗迹迎口山(刘家村北偏东12里)北麓建有一寺院,因寺院外有柏树林故名柏林寺又称柏林院,再后又因当地方言“北”“柏”同音bó,故又称北林院。后在蔚阳山东北十里处建有另一寺院及其后所形成的村都叫南林院(南林院村即今北罗家村)。当该寺院只剩下11个和尚后,附近村庄先丢粮物后丢猪牛,再后来连姑娘媳妇也有失踪。玉帝疑是南林院和尚所为,于是宣召此处土地以查实情。原来这些和尚学会了奇门遁甲术,晚上骑羱羊腾空驾云行旁门走左道。土地因接受了和尚的贿赂就隐瞒下来使玉帝无法追究,和尚们越发肆无忌惮。
久之,百姓们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暗托泰山老母(即碧霞元君的俗称)请来了嫉恶如仇的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用咒语揪出此处土地,严刑追问出缘由后一场大战就在所难免。11个和尚披挂整齐骑着羱羊迎战,石敢当施法遣来天兵天将唤来雷公雷母,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最终剩下的九个和尚一气败逃至西南十里见有一山峰,和尚们便按下云头喂羊,饿急眼的羱羊们见到嫩枝鲜草便顶撞抢食,使得一座山峰被刨踢成九峰,该一山九峰就被称作“喂羊山”,后改称同音的“蔚阳山”。接着,这九个和尚继续骑羊向西南方向逃至京杭大运河后沿河南下,最后在武进永安里被天兵天将捕获,人们就称永安里为“落羊”,后改称同音的“洛阳”(今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
蔚阳山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岩,自古就有人在此开山凿石烧制石灰,由于产量高质量好在清代就已远近闻名,解放后仍进行大量开采后又增加了水泥生产。据蓬莱市人民政府2010年12月印发的《蓬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蔚阳山是蓬莱四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采区中唯一的水泥石灰岩开采矿区,且为烟台市规划重点开采区,面积达八平方公里,已设置采矿权6处。因此,其原貌特别是挺拔秀俊的九峰早已荡然无存了,仅可从现已知的两尊(即图01、02)关于古蔚阳山的雕塑窥其轮廓。
收藏界有一种叫玉山子的稀少藏品,是指以圆雕手法将整块璞玉雕琢成通常为约二十厘米大小的山林景观摆件,兴于两宋、盛于清代。著名的国宝级大型玉山子乾隆年间雕琢的《大禹治水》因其高近三米(含铜铸底座)、宽近一米重五吨(含铜铸底座)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而近年发现的另一尊雕琢于晚清的大型玉山子仅以其体大量重(高宽各约一米,重约千斤)就足以震撼现收藏界——据《八仙过海玉山子赏析》(张明华,《东方早报》2012年4月23日),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一收藏家藏有一尊反映八仙在三月三这天驻足蔚阳山一饱山光水色场景的玉山子(见图02),其用材经测定系来自缅甸的属于翡翠与辉石质的过渡类型。因大块玉料来源匮乏致使在玉山子雕琢已进入衰败的晚清,却又有关于蔚阳山的大型玉山子的问世,这固然是著名传说中的八仙故事的影响,但也应该有着风光旖旎的古蔚阳山历史上的自身名气使然吧。
图02:八仙驻足蔚阳山。复制自互联网
三、刘家村开村始祖刘尚德兄弟仨,到十七世的染坊门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景不在大,有水则灵——兄弟仨想,有如此神奇的蔚阳山和蔚阳河,山南麓又有规模宏大的东园、炳灵祠建筑群,不正是他们神往的傍山依水的宝地嘛!便决定在此落户。从此,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辟荒开地,继而娶妻(刘尚德妻焦氏,刘怀德妻王氏,刘议德妻宋氏、曹氏)生儿育女,从而形成了一个东依蔚阳山北傍蔚阳河的秀美村落,依姓取村名为刘家村(村,当地旧方言为儿化音的“疃”:tǎnr),与稍远一些的人们交流时就再冠以山名为蔚阳山刘家村。建村后,兄弟仨将来时所带盛有其父刘从会遗骨的陶罐葬于村北茔地。其后,老三刘议德又举家徙居西南五里另建小刘家村(今龙口赵刘家村)。
刘尚德、刘怀德以他们的德字辈(字辈又称范字、范辈)为一世,依序排十四世次字辈七言两句“德□□□□□□,□□永天应可志”;清嘉庆(1796年至1820年)初年,有人续十五至廿四世次字辈五言二句“凤国德玉龄,振业希祖化”(字辈在名中的位置为“前后前前后”);清末民初,十九世刘昌龄(1882-1941)再续廿五至廿九世次字辈五言一句“广善成先箴”。
在初期的子孙繁衍过程中,由于分别向东西逐步新建房舍而形成了两个居住区。对此,是缘于何因划分的,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老大刘尚德、老二刘怀德各自的后世各居东西——但刘廷元撰于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的《家谱》记有“怀德行二,支派不甚盛,仅四五家即廷爵、廷相、廷楷等门之高祖也”,且现刘玉敏在村中未探访到亦未打听到有其后世。到了顺治末年康熙初年(1662年前后),东西两个居住区就自然形成了两个支系分别称为东门里、西门里,其西门里支系将十三至十六世次字辈“可志凤国”改为“依宗廷基”、或仅将十五至十六世次字辈“凤国”改为“廷基”(据孙德新提供的其外祖父刘玉顺可考的族谱共七世依序为“应斗→可成→志仁→廷松→守基→德勤→玉顺”)。
到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由于十七世东门里的刘德亮、刘德明兄弟俩成功地开办了家族式的大染坊,而由殷实的耕读世家一跃为刘家村一带的大户人家。此后,先有刘德亮三子刘玉球考取了武举人,再后至民国年间又有其后世中的三人考取秀才和大学、多人经商办实业等,这一家族就被称为染坊门里。
四、蔚阳河及其两岸的村庄
蔚阳山下曲曲弯弯流淌了万年的蔚阳河,其源头由东来的协成集河与北来的北唐河在徐家村(今徐宋家村)与陶家村(今孙陶家村)之间汇成。蔚阳河的主要源头协成集河的源头由北来的小史家河与东来的白家沟在协成集(光绪年间改称徐家集)村东汇成。
蔚阳河特别是其源头的河汊吸引着一些文人墨客经常前来游赏,如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陶渊明入籍蓬莱的后裔陶诗(字晋公)慕名游览蔚阳山河,徜徉于蔚阳河汊西北岸的旖旎风光时兴趣盎然地在其北的石崖上题诗云:“翠壁悬崖傍水涯,环山老树共槎芽。扁舟独自乘流往,欲觅前村卖酒家”。再是蔚阳河在河北崖村(今河润村)西南被一陡峭悬崖挡住后就打一急弯南转,游人们对此险峻的水势很是欣赏,只是河北崖村的小孩经常去玩水,特别是到了汛期更是危险,而且冶张家村(今两铭村)离河道又太远春旱季节取水极不方便。于是,两个村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1723年前后)共同出工,用牲口拉着耜犋从上游的刘家村北往西南经两个村的中间到黄县观张家村南,把土层反复犁松后挖出了五里长的新河道。后在蓬莱县1970年冬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北沟人民公社成立了专门战山治水整地改土的战山河专业队,其第1连把蔚阳河小姜家河段的河床进一步取直挖深并修砌了两岸。
图03:蔚阳河流域村庄分布图。刘超英手绘
今蔚阳河包括协成集河、小史家河,全长从小史家村北的源头至龙口西河阳村南汇入黄水河共33里,流域面积约一百平方公里。自蔚阳山东北的原蔚阳河源头河汊三岸向西南六七里至龙烟铁路桥东的蓬黄交界处,河两岸的村庄(见图03)依次有:
(一)徐家村、宋家村,今徐宋家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进京城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官员或归顺或逃亡。时都察院官员徐国正率一随从在大顺军的紧追下向东南方向逃去,三天三夜后被一条一望无际的大河挡住了去路,顿时万念俱灰的他只有抽出宝剑准备自刎。恍惚间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说你可平安渡河,此时徐国正想反正已无活路,让大顺军抓去做俘虏还不如向前冲去保全个名节。于是扬鞭策马向大河冲去,战马驮着他和随从到了对岸后,他惊讶道是何人助我渡河?随从回答蔚迟敬德是也!徐国正当即跳下马来仰天跪拜:救命之恩,日后定报!后起身继续向东南奔去。一路颠沛流离行至蔚阳山北发现这里山青水秀,便在北冯家村(民国初年冯姓村民迁出后,改称北唐家村)南安家落户,后取村名徐家村。清初,黄县城西北小宋家村的宋云梯迁到徐家村东枣林的岭上居住,取村名宋家岭,后又搬到徐家村南定居改村名宋家村。1953年,该两村合并为徐宋家村。
(二)陶家村、鸭崖孙家村、庙西王家村,今孙陶家村。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府后,陶渊明后裔陶明福在昆山从军后调到登州府落户于蓬莱城。到了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其后世陶诗(字晋公)慕名游览蔚阳山河时被蔚阳山中高侧低的笔架山所吸引,徜徉于山北蔚阳河源头河汊西北岸的一片茅草地时更是情有独钟,随即决定举家从蓬莱城迁到此处,此后便成为陶家村。解放后与村西高崖处的鸭崖孙家村合并为孙陶家村,再后,村南蔚阳河对岸的庙西王家村(因地处尉迟公庙之西得名)合入孙陶家村。
(三)许家村,今西吴家村。隋大业(605年至618年)末年,有许姓一家三口来到蔚阳河东的蔚阳山下落脚开荒繁衍生息。千年后的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州吴氏十二世吴肇桓(1671-1743,与第一章注④中的吴肇枚同宗同世)夫妻带十余岁的儿子吴黄州(1695-?)、吴黄镇(1697-?)来到许家村办私塾,许家村以地抵薪给了他几亩耕地。约十年后,吴肇桓搭救的一名反清义军留下巨金后即失联,吴肇桓以此做为本金经几年努力经营成了偌大的产业而名气大振,此后人们就时常把吴肇桓所在的许家村称吴家(村)。到了登州吴氏十七世吴佩孚名扬中外的1920年代,特别是他在1924年9月成为首次亮相于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的消息传到村里后,吴姓村民鉴于二百年来吴家的名气已经大大高于许家,并且吴氏族人又出了一位名扬海外的大人物,就一再提出村名应正式确定为吴家村,该村的许可玉任西辛里乡乡长后便同意确定为吴家村。但由于吴家村东北17里处还有一个吴家村,当发生混淆时人们对此彼两个吴家村就分别称西吴家村和东吴家村。解放后确定为西吴家村。
(四)姜家村,今大姜家村。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山西有一姜姓家族因天灾而东迁。他们经好几代人的长途辗转,其后人于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来到黄县莱茵河中游西岸落脚安家建成了姜家店。后有一分支东迁到诸由观在村北安家,其后人有姜寅、姜义、姜学、姜春兄弟四人又向北迁到了海边种地捕鱼为生,在一次出海时发现了人烟稀少的沙门岛(今庙岛),就迁到岛上以捕渔狩猎为生。清康熙(1662年至1722年)末年,兄弟四人从登州港登陆往西南走到北沟南大岗,看到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荒原,便选择了一处大塂(参见本章注⑤)搭起了窝棚,先后在窝棚后开垦出了十几亩耕地、在蔚阳河两岸开垦出了更多的耕地。再后来在大塂南与蔚阳河北岸之间临水背风向阳的一平缓宽阔的斜坡即塂下建起了房舍,就成了姜家村。后由于老四姜春另建小姜家村,原姜家村就改称大姜家村。
(五)刘家村。刘家村的历史前已详述,此仅介绍其可考的建制沿革等。刘家村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前后建村后一直属蓬莱县: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郭东保(1925年改称郭东区)新里社辖(一说北沟保西郑社辖)、1932年7月为六区(区公所驻徐家集。1944年春抗日民主政府改称蔚阳区)西辛里乡(一说辛西里乡)辖、1947年9月国民党再度侵占蓬莱县城后为六区徐家集乡辖;民国年间已知历任村长(初时称会长)有刘延龄(1930年代中后期在任)、刘廷干(1939年秋任)、刘德厚(1940年任)、刘奎基(1944年任)、刘德厚(1946年任)、刘德敬(1947年任)。
解放初期为五区大姜家乡刘家村、1956年春为北沟区(1957年5月撤销区级政府)北唐乡星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全县共397个高级社)、1958年9月为北沟人民公社(由北沟、北唐两乡合并)刘家生产大队、1984年为北沟镇刘家村。今刘家村向西扩展了二百米。
图04:刘家村平面图(1940年代)。刘玉敏步测,刘超英手绘(待添加)
(六)曲家庄。毗连刘家村西南一里,即今刘家村西建筑群的南马路路南(该村资料暂缺)。
(七)小姜家村。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1723年前后),河北崖村(今河润村)与冶张家村(今两铭村)联合将河道南移取直后,前述姜家村(今大姜家村)的老四姜春沿新河道向西在上述两村之间的河北岸另建房舍,其后就形成了小姜家村(今相声演员姜昆祖籍)。
(八)陡崖张家村,今河润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军人子弟张亮、张宁等兄弟仨从“云南大理府帛茧胡同,徙居懒柳树(村名,在今青州东北19里——引者注),复迁登郡蓬邑城西南”(《两铭村张姓族谱》)。老大张亮沿蓬黄官道来到蔚阳河北岸一依山傍水的高坡处,与路边一住户交流时得知也姓张,天下同姓是一家,老大便在此安家。当时蔚阳河流到这儿被村西地势险要的陡峭悬崖挡住了,就打一急弯南转至黄县小王庄再西转,经观张家村南流向蓬黄官道桥东汇入黄水河。所以,就因地因姓取村名为陡崖张家村。到了清乾隆廿年(1755年)前后,有村民在村东建起了砖窑,从而将村名改叫张家窑。后来,闯关东的张家窑村民免不了托同乡往家带信捎钱,当时这一带办砖窑的也多了起来、张姓的村子也有好几个,张家窑的村民就告诉同乡家是蔚阳河北崖的张家窑,后来就省略成了河北崖村。1946年土改后,河北崖村为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气象,将村名改为河润村。
(九)张家村、陈王家村,今两铭村。上述兄弟仨的老二张宁到刘家大山西南坡落户建张家村,后因水源稀缺就西迁与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建村的陈王家村合村,因张姓人多,故村名改为张家村。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因村西三里处的黄县又建有一张家村,这两个张家村就分别称东、西张家村。清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东张家村一村民到黄县城赶集粜粮,被范复粹(1580-1658,黄县菜园泊村人,明万历宰相,明亡归隐故里)家丁把粮食霸为己有。东张家村乡亲们听说后就带着农具结伙到了黄县城南卢山(今南山)范府门前追讨。范府护院的两只山魈见状呼啸一声腾空扑来,一只被一村民飞脚踢上时那没后帮的鞋脱脚飞上了半空,山魈误以为是飞镖吓得转身而逃;另一只山魈被另一村民举着的麦叉刺中胸膛落地而亡。范复粹闻报后立即传村民进见,他听完村民的陈述后即令人从仓库中拿来粮袋,一看上面果然有张姓堂号。范复粹当即吩咐算清粮款、归还粮袋,并很友好地对东张家村的村民戏说道:“你们村不该叫东张家村,应该叫野张家村啊!” 从此,野张家村威名远扬。后来,村民们感觉这村名太野就改成同音的冶张家村;约1920年,时村长张丕鸿(1858-1939)觉得冶张家的村名还是有粗俗之嫌,便用宋朝理学家张载的篇名《东铭》和《西铭》合称,改村名为两铭村。
五、蔚阳山的历代著名古建筑和盛大庙会
《黄县志》(李蕃、范廷凤,康熙十二年刻本,卷一山水)记有:“蔚阳山:东二十里,芝山之阳。昔有淳于园林,松竹蓊蔚, 牡丹千本,为大东巨观。旧属黄,今属蓬莱(707年蓬莱镇从黄县析出升县——引者注),与黄接壤,下有尉迟敬德庙。”
(一)蔚阳山南麓的后唐淳于园林。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前后,淳于晏任登州刺史时,为其老祖、出身卑微却得到齐国几代君主尊宠器重的淳于髡(齐国黄县人)在蔚阳山南麓修建了淳于园林。明崇祯年间(1628年至1644年),淳于姓大量后人从黄县城南丹岭村迁至刘家村东南八里的刘高杨村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村名为淳于村并在村东的淳于园林内建占地15亩的淳于髡祠堂,有正房三大间、两厢各四间。后于1966年“破四旧”时被拆除后现踪影全无,据说现仅知淳于髡墓碑(碑文系淳于晏撰写)垫在村建公路桥下。
(二)蔚阳山南麓的北宋东园建筑群。北宋嘉祐至熙宁年间(1056年至1077年),淳于晏六世孙淳于贲(字文叔)善于经商,收益颇丰,在今淳于村东南三里今荆家村(刘家村东南11里)建成“辉饰园圃,崇基宏宇,延风月之清,嘉植竹壅花,供耳目之幽玩”的占地几十亩的东园。淳于贲之父曾因无子虔祷于泰山神而有淳于贲,淳于贲为感此恩于宣和元年(1119年)前后又花费数百万巨资、动用数万名工匠,在东园内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东岳炳灵祠(炳灵系泰山神东岳大帝三子)。至此,包括炳灵祠在内的东园的建设前后历时四十八年,建筑面积十余亩,有房屋百余间,其中炳灵祠有五六十间。炳灵祠后改为佛教的东溪寺,其中的塑像保留较为完好。后于1947年被拆毁,现在荆家村仅剩墙基。
(三)主峰庙后顶北坡的清代尉迟公庙。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从洛阳北征高句丽时路过蔚阳山,其随行的名将尉迟恭(585-658,字敬德)因护国佑民有功被当地百姓奉为门神。千年后的清顺治(1644年至1661年)初年,刚到北冯家(今北唐家)村南落户不久的徐国正(详上节之“(一)徐家村、宋家村,今徐宋家村”)为报答蔚迟恭的救命之恩,在主峰庙后顶的北坡建尉迟公庙(又称敬德庙)供祀。1949年前后,庙产由蔚阳山小学使用,学校停办后被拆除。
(四)主峰庙后顶南坡的清代天清宫。相传,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初三下午,玉皇大帝闻知太上老君和八仙即兴造出了蔚阳山的九峰,当祂好奇地俯视时很是看好这青山丽水,即命在主峰南坡搭建行宫,其前宫天呈宫、后殿天后宫分别是祂和王母娘娘的办公场所。到了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初一,有几个宫女到蔚阳河畔春游,说笑间不慎将王母娘娘后天的寿辰日泄露到正在劳作的农人那里。接着,得到了消息的蔚阳山下的几个村立即商议决定共同出资派工,择三月初三这天开工,将原行宫重新修建为有72根架梁的天清宫(又称王母庙)。后经卅多年风雨沐栉的天清宫已经破旧不堪了,官方于卅四年(1695年)进行全面翻修,于卅七年(1698年)完工时立碑刻录了当时的浩大工程和翻修后的盛景。天清宫于1942年2月拆除(一说1943年毁于战火),现其遗址残存的两块龙头巨碑上可见铭文仅有: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喻成龍,蓬萊知縣王鵬、縣丞沈朝楷,鎮守山東登州等處地方總兵官嶽昇龍,登州知府焦文煌、督糧通判靳治雍,建廟地北至山根……
蓬萊縣西蔚陽山,山名九頂會仙山,開山辟地,兼鳩工庀材創建總理王繼通。
天清宮,琉璃廡殿,琉璃卷棚,塑玉帝尊君。兩廊塑玉帝行駕,後殿、廡殿塑王母開山,前殿塑三清,東殿塑三元大帝,西殿塑伏魔大帝、妙道真君、水府龍王領袖……
碑文中记载的人名,仅略知五人情况有:喻成龙(?-1714,金州人),1691年至1695年历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沈朝楷(山阴人);岳升龙(约1670-1715,临洮府永泰人),系岳飞廿世孙;焦文煌(约1640-?,郑州人);靳治雍(约1660-?),此前的1691年任大同知府。
(五)始于清初的蔚阳山庙会。上述天清宫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后,一山九顶两园两庙的蔚阳山名气更为远扬,从次年起每到王母娘娘寿辰亦即九顶会仙纪念日三月初三这天,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自发地来天清宫焚香膜拜、许愿还愿,并集中在庙前那片空阔的山坡上游玩和交易,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著名的蔚阳山庙会。发展到鼎盛时每次庙会长达三天,胶东半岛整个西半部的七县蓬莱、黄县、掖县、福山、招远、莱阳(当时未析出莱西)、即墨商人都前来参加,并有艺人在庙门前两边各搭戏台,连唱三天对台大戏,一边是《刘备招亲》,另一边是《八大铁锤大战金兵》。1942年2月天清宫被拆除后,乡亲们在山下另择陶家村(今孙陶家村)东的蔚阳河床继续举办庙会,并将每年一度的三月初三再增一度九月初九。现在,每逢一年一度的三月初三开始的三天庙会,尉阳山周围28个村的农工商学官,都至少放半天假赶庙会。
随着庙会名气的扩大,为便于对从徐宋家村与孙陶家村之间的蔚阳河河汊以南的整个蔚阳山一脉两排九峰具体方位的确定,便依次(见图01)取名:东望前排四顶北起依序是王官顶、刘家大山顶、刘家大山西南小顶、曲家庄南山公鸡顶,后排五顶北起依序是陶家葫芦山顶、高山顶、庙后顶(即主峰)、蛤喇顶、查拉顶。
六、旧蓬黄两县简介
明代的胶东地区(即登州、莱州二府,今烟台、威海、青岛三市)地广人稀,所产粮食常有剩余而输往外地。而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以后,因少有战事致使人口剧增,蓬黄两县(今烟台市蓬莱区、龙口市)所在的整个登州府“地狭人稠,境内所产,不足以自给,故民多逐利于四方。或远适京师,或险涉重洋。奉天、吉林绝塞万里,皆有登人。富者或为当商,或携重资,南抵苏广,北赴辽沈,舟航之利,捷于他郡。”(《增修登州府志》,方汝翼等,光绪七年刻本,卷六风俗)。
(一)蓬黄两县境内的中国三大著名古商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至前221年),栾家口港(今蓬莱境内)、黄河营港(今龙口境内)即列入中国七大港口⑧。发展到清代中叶,栾家口港已成为东北、天津、浙江等地与整个胶东半岛之间商品集散的海陆运输枢纽,聚集着大小商埠多达三百余家;黄河营港有大批商船频繁往来于旅顺、营口、烟台等地,港内建有栈房上百间和清政府设立的海关。后起之秀的龙口港(今龙口境内),早在在元代(1279年至1368年)即为漕粮转运必经之地;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为防倭逐寇筑龙口墩(龙口地名始于此);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龙口港南帆北船往来频繁。1914年1月,北洋政府令准龙口自辟商埠后,于1919年在龙口港建成中国唯一的栈桥码头,自此一跃成为渤海南岸的交通枢纽,是仅次于青岛港的山东第二大港口,列入中国北方六大港口。
(二)蓬莱城,和中国著名古军港。中国古代神话由海洋神话、天空神话、陆地神话三大系统构成,其海洋神话的典型代表非蓬莱神话莫属。古代神话与真实相互交织而成的文化记忆即我们所知道的古代历史。
蓬莱城北的海面是全国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域,也是全球出现最频繁的地域之一。远古的人们对水气氤氲的海市蜃楼这一无法理解的现象只能用神明来替代,从而有了为长生不死寻仙求药而表示敬畏意义的神往之处“蓬莱山”,特别是在寻仙求药的鼎盛时期曾有秦始皇、汉武帝数次来此寻求。汉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在第五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明人注唐杜佑《通典》),自此,蓬莱山这一仅限海市蜃楼专用名便落地成为一个实际的地名蓬莱,其后的唐贞观八年(634年)置蓬莱镇,属黄县;景龙元年(707年)登州治所迁蓬莱时镇析出升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府(1913年4月废)后至清代,蓬莱一直为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蓬莱城素以“一山两海(丹崖山、黄海、渤海)、一阁两城(蓬莱阁、水城、古城)”为基本格局,尤以丹崖山顶的蓬莱阁、山下的水城和古城久负盛名:
一是蓬莱阁。主体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中国四大古名楼(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中唯一建在北方的、唯一没经过拆后重建的楼阁,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二是蓬莱水城登州港。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由于处于胶东半岛的最北端,自古以来就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和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早在汉代(前206年至220年)就为胶东半岛至辽东航线的主要进出港,汉武帝及隋唐等王朝用兵去朝鲜曾在此造船出海。唐景龙元年(707年)登州治所迁至蓬莱后遂称登州港,时与明州(今宁波)港、泉州港、扬州港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东渡日本的主要出海口,日本、朝鲜的遣唐使多是由此登陆后再前往唐都长安,当时的登州港是一片“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荣景象。宋庆历二年(1042年)置刀鱼巡检屯战舰驻水师于此而成为军港,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成的备倭城即蓬莱水城成为中国早期的著名军港。
三是蓬莱古城。蓬莱古城墙全长九里、高三丈五、厚二丈,有四座城门,门楼上都有俗称“城门楼子三滴水”的三重檐,这种建筑在县级城池中是独有的。每座城门外口都加筑了一个瓮形的城垣即瓮城,要从城外攻入城内,必须先后破开瓮门与城门双重大门。四座城门及其外的瓮城分别是:
东门春生门又称迎春门,被视为喜门;门外瓮城上的三圣庙又称三义堂,供奉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杰。
南门朝天门,处古城中最高地势故称之朝天,与其相对应的还有一座天齐庙;门外瓮城上的火神庙又称火德庙,旧时人们按习俗在除夕接神,提着灯笼先去火神庙烧香,再回家祭奠祖先。
西门迎恩门,其门洞里两侧各有一个离地面三尺高的半圆形小洞窝子,里面可以容纳十余人——据说这是为死刑犯的家眷准备的,每逢死刑犯行刑路过西门洞时,其家眷可在这里细看几眼;门外瓮城上的城隍庙,是保佑城里百姓安全的。
北门镇海门,是全城最低的地势,每逢雨季积水除了从下水门排出之外,这里便成了一个排水通道,因此也称它为水门。门外瓮城上的原玄坛庙,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改为元坛庙,后又改为龙王宫。
蓬莱古城四门都在解放后的城市改造中被先后拆除。
图05:蓬莱县城图。复制自《重修蓬莱县志》(王文焘,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三)黄县城,及其著名的西关街、怀麟医院。刘家村自建村以来一直属蓬莱县,但由于地处蓬黄两县城间的直线之间——东北距蓬莱县城40里、西南距黄县城20里,村西三里、南二里即黄县界,故村民们就近与黄县的交流相对多一些。
秦代(前221至前206年)置黄县,其政区大致包括今龙口、招远、栖霞、蓬莱等,是今龙口市面积的五倍多,县城在今黄城集村东,后因其东抓髻山与火山之间的东庭湖因地震决口而被冲毁,于北齐天宝七年(556年)西迁至绛水河(古洚水)西岸黄冠庄重建县城⑨。
一是回字形内外古城墙。晚清的黄县城的形制由内外城墙形成一回字形。明洪武五年(1372年)修筑了全长八百四十二丈的城墙,其后经十多次重修,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一圈方形城墙东西长约六百米、南北长约七百米,东城墙距绛水河约240米。城墙内的格局为八条主要街路组成一田字形:
其外框口字形内侧有环城墙内墙根四边用于骑马巡逻的宽丈余的路,按其所处方位分别称为东、南、西、北马路;四个相应的城门分别称寅宾门(今登瀛门遗址处)、环翠门(今老邮局处)、承恩门(今老人民电影院处)、朝宗门(今文莱街北端)。其内里十字形的中间称大十字口(今新华书店处),大十字口通向四个城门的四条街按其走向分别称东、南、西、北街,由于这四条街都是用磨盘石铺的,故统称磨盘街。
田字形的八条主要街路之间还有几条街巷:东西两街以北有东西向的文圣街、文衢街、文圣北街、文圣南街,以南有丁家巷、太平街(今花木兰街与南大街之间);从大十字口沿东街向东约200米处的南北各有一条南北向的凤仪街、东北隅街。
清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因关厢(即城门外的大街及其附近)居民增多,为防止捻军攻入,在城墙外修建了全长十余里的外城墙(即城郭,当地俗称圩墙,其东南角即今南大街东首的“黄县城墙遗址”处)。外城墙东西长三里多、南北长二里多,五面外城墙有十个郭门(当地俗称圩门):东门(门外即绛水河)有登瀛、迎曦、阜丰,南门有仪凤、来麟,西门有步云、永清,西北门有长胜,北门有乾安、平定。
1931年5月开始制定内外古城墙的拆除方案,其后陆续被拆除。西城墙及其下的西马路于1958年规划为西大街,后逐步拓宽整平裁弯取直,向北延伸到原烟潍公路、向南延伸到龙泉路,成为贯通黄城南北的今东莱街;其余三面城墙及其内墙根下的马路也先后改成东市场街、南大街、北大街;东西两街合称中心街(今花木兰街),南北两街合称十字口街(今文莱街)。
二是内外古城墙之间著名的西关街。城西部内外古城墙之间的著名西关街系西街的西向延伸,东起西城门即承恩门西至西郭门的步云门,中间有一座西阁将西关街分为西阁里、外两段,西关街从西阁里的月阳桥(又名粉桥)开始径直斜向西南。西关街的形成过程是:
明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千户韦胜重修县城时,将西街向西径直延伸到城门外的月阳桥,此后,便有一些店铺及居民分布在这条新建的街道两侧。九年(1376年),县丞杨顺祖奉命在月阳桥之东西分别修建了龙山驿(今北巷小区南部,市中医院以北处)、黄山驿(今黄山馆)后,登州府城蓬莱通往省城济南的官道(即驿道,其中蓬莱至黄县段称蓬黄官道)从黄县城往西南,凡官府“递囚、饷鞘、文书,均于龙山、黄山两驿止宿顿置”(《黄县志》,李钟豫修、张殿邦,民国廿六年印行),再往西南经掖县朱桥驿(今莱州朱桥村)等。此后,在月阳桥以西的官道两侧逐渐出现了一些店铺等,后又逐步发展成重要的贸易场所。景泰年间(1450年至1456年)前后,又建成一座花栏华柱、雕梁画栋的西阁,使这条街更为繁华。至明下半叶,将原设在四条街的集市改在四关,其中的西关集最大,从而使整个西关街初具规模。
清康乾盛世(1662年至1795年),一些大户人家先后在柳行、李博士疃、二圣庙等村大兴土木,城西人口骤增,从而使西关街商号林立店铺毗连、串街小贩络绎不绝。
清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在城墙外修建外城墙时,为将整个西关街圈在外城墙以里,东、南、西北、北四面外城墙皆与对应城墙几乎等距,唯有西面距离较大。这样做,使得西关街的商号不仅有了安全上的保障,并且扼守在这条街西端的步云门是城里通往西乡的咽喉,这就更加快了西关街的发展。
清末民初,黄县城的商号主要集中在西街及其西的西关街,仅西关街就有钱庄、杂货店、绸缎庄、棉布庄等商号157家,且多数为大商号;据《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青岛文化印刷社民国22年印行)等记载,1930年代初期全县有商号860余家,其中县城270余家;1930年代后期日军入侵黄县前,全县商号发展到2211家,其中县城438家。日伪时期全县商号锐减至241家;1945年底全县有商号545家、织布厂119家。
图06:黄县城圩图,复制自《黄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卷之首第五页
三是美国南方浸信会怀麟医院。本书后文将多次提到怀麟医院,因此先介绍一下这所著名的教会医院。
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其实质是辅佐经济、军事侵略的一种文化侵略,但同时,西方的文化、科学、建筑等也随之传入。其中的西医学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美国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彼得·伯驾(1804-1888,Peter Parker)首次传入中国,其后经大半个世纪到了光绪卅一年(1905年),教会医疗机构遍及了中国20多个省份,其医院和诊所各多达166家、241家,教堂和医院别具一格的建筑成为西方宗教的标志。其中,光绪廿九年(1903年)在黄县城关小栾家疃村东建成的一片引人注目的西式建筑群,是美国南方浸信会(系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医院——怀麟医院。怀麟医院在华影响巨大且为胶东地区的医疗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东西交融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图07:怀麟医院主体建筑南面(1903年)。复制自《我所知道的怀麟医院》(范恕之)(待添加)
1888年,美国传教士浦其维(本名西塞罗·普鲁伊特,Cicero Pruitt,1857-1946)从蓬莱来到黄县设立教区,并牵头筹办怀麟医院等。其在蓬莱出生的长女浦爱德(本名艾达·普鲁伊特,Ida Pruitt,1888-1985)长大后在怀麟医院工作,1920年到协和医院创建医务社会福利部并任主任,十余年后回美国,曾与老舍合译《四世同堂》。
据《艾体伟与怀麟医院》(刘建昆,载《烟台晚报》2012年8月4日第A14版)等,怀麟医院(Warren Memmorial Hosphital)的创始人、首任院长艾体伟(1858-1954),为怀念该医院在美国的捐资人峨麟(Warren)给医院取名“怀麟”。医院主体建筑有二层楼房三栋,附属建筑有二层楼房二栋、平房十余间,设门诊、药房、消毒室、手术室、X光透视室、住院处等,病房有近百张床位。自1903年建院起至1934年三十年间共收治住院病人达1.6万余人。
1922年,院长艾体伟在黄县南关又开办了怀麟医院附属福音医院和南关大教堂,从此,黄县城成为华北浸信会中心。
1926年5月,黄县各界人士在南关大教堂建一高六尺的“艾体伟医士纪念碑”(毁于1958年),教育家、黄县志成中学校长赵竹容(1888-1970)题写铭文:
艾体伟医士,北美合众国卓支亚省人,自幼归主。毕业于抱莫城医科大学,一九零一年来华传道,居于本县东关外之小栾家疃,由美国筹来巨款建筑医院,诊病时必躬亲。幼童与贫者均不收费,闲则筹划传道教育诸务,以故附近数百里内浸信会礼拜堂及崇实学校内一切房屋,赖医士助成者多。清之末叶,山东巡抚孙宝琦委以防疫事,黄县近数百里内无鼠疫。民国二年,袁总统酬以嘉禾章。至于地方绅董协办红十字会及防霍乱等公益,成绩昭著。惜以夫人多病,于一九二六年回国。凡与医士识者,咸不忍其去。爰醵赀勒石以资纪念云。
1926年2月艾体伟离职后,先后由安鼐森(1889-?,Nelson A.Bryan)、艾义梅(1900-1968,艾体伟长子)任院长。193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徐上达(1907-2003,掖县人)任医师。
1940年,怀麟医院秘密收治八路军伤病员,时蓬黄战区党政军委书记、北海特委书记曹漫之为此致函感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怀麟医院被日伪强行改为黄县县立医院,将美籍人员遣返回国并威逼眼科医生臧国瑞(招远籍)为院长。1943年11月22日夜,为防日伪焚毁医院,医院护士吴世芳等带领抗日军民将人员和医疗器械医药转移到根据地。后来,怀麟医院发展成为今烟台北海医院(今龙口市东莱街道小栾家疃村南)。
注释
①《乌撒考》(清登州府教授张希贤):“乌撒卫附郭府治,前明傅友德平云南后所置,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偕毕节、芒部、镇雄、昭通诸地,俗称小云南。”时乌撒卫(1666年改威宁府)所辖区域为今贵州威宁、赫章两县,及云南宣威县北部地区,处中国著名的“一鸡鸣三省”的云贵川结合部一带。
②《第四次重修蓬莱县志》(王明长,台湾青年进修出版社民国五十年版。本书后文皆简称书名),其卷一地方志记有:“登莱青等县居民,于元末屡经变乱,明将常遇春洗山东,始绝殆尽。蓬莱县居民除少数土著,及因游宦入籍者外,多于明洪武平定南云后,及永乐二年,二次由小云南乌撒卫流民中移来,其地即今云南之镇雄,贵州之威宁二县境也。”卷六大事记记有:“明洪武十五年,由小云南(即明之乌撤卫,今之镇雄、威宁二县境)向山东移民”,“明永乐二年,复由小云南乌撒卫大量向山东移民。蓬莱全县人民除城内少数系因宦入藉者外,几全系小云南移来。”
③《“小云南”考》(张方纲,《即墨谱牒》2013年第1期):地域俗称的“小云南”共有两处。其一,据清登州府教授张希贤(山东益都进士)《乌撒考》:“乌撒……俚称小云南,盖因其地处云关之南也”,为云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时有变动,即便同一地方,其军政民管理也可属不同省份,“小云南”之称应运而生。乌撒附云关之近南其境界模糊,因此小云南不只限于云关之南,亦含其他方向一些地区。其二,西汉置云南县,元以后因省县同名极易混淆,县便以“小云南”俗称之,至民初改称祥云县。
《明史》:“洪武十五年置乌撒卫指挥使司,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
《登州吴氏族谱》(民国十二年八修):“始祖小云南乌撒卫人也,永乐二年徙登州卫”。
《刘氏谱书》(蓬莱北沟镇泥沟村刘玉堂民国十七年纂,前言):“我始祖自云南明初移于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西南乡蔚阳山刘家村居住,又移于东北距刘家八里泥沟姜家。”
④《家谱》(刘廷元,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菊月撰)正文开头记有:“本支始祖讳从会,卒,葬于孙家庄子村前即我西门分支□□(疑是“茔地”)也。生三子:尚德,本支高祖,居长,生一子名升;怀德,行二,支派不甚盛,仅四五家即廷爵、廷相、廷楷等门之高祖也;议德,徙居上庄社村名小刘家。”
⑤塂,即土丘,在蓬黄相关史料中多误作同音的“耩”。黄河营烽火台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青石奠基、黄土夯筑,台高7.5米、底每边长27米左右,其遗址在今黄河营村和西羔村之中。黄河营村系由原驻军营转民;西羔村系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由山西迁来的郭、王、魏、吕姓人家建村,因此地低洼为东西长沟取名西沟村,后改为西羔村。
⑥蓬黄官道(官道又称驿道,相当于今国道)建于北宋时期(960-1126),全长60里均宽一丈半,东起蓬莱县城的上水门,经窑坊、三里桥、司家庄、五里桥、南沟、西沟、秦家沟、李庄、赤山、望海岭、上魏家、茶棚庙、歪脖壃、天生桥、火石壃、广济桥、草店、卅里店、西正楼下、大姜家、河润村、诸由观、黄水河桥、绛水河桥,从城北进黄县城(诸由观到黄县城北这段即今官道街西首试北路向西南到黄县大道,过绛水河桥向西即到原县城圩北平定门)。距上水门每十里设一烽火台即当地俗称的墩,后在这五个墩的旁边形成了五个村子:十里墩有赤山、廿里墩有上魏家(村北有建于清代通往济南的官道)、卅里墩(与蓬黄两县城等距)有卅里店、距黄县廿里的东墩有诸由观(今诸由南村)、距黄县十里的无名墩(今试北路、黄县大道、凤凰山路三叉口)有马家庄。蓬黄官道现残存合计12070米,在赤山南坡、望海岭、火石壃、上魏家、草店、三十里店、大姜家尚有部分官道基本保持原貌。到明清时期,蓬黄官道再从黄县城向西南延伸,经黄山馆、驿道镇(镇南现有驿道路)、掖县城、潍县城,再经青州到济南,时胶东半岛只有这一条通往内陆的官道。清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对蓬莱至诸由观全长40里路段加宽至一丈多。约1920年设计的烟威公路方案是由烟台新开一条直线经莱阳到潍县,后因吴佩孚要求,于1922年只有在此官道的基础上拓宽整修成烟潍公路。1931年,对其中的蓬黄段重修加宽到二丈多后称蓬黄北县路。⑦今诸由观镇政区历史沿革:清代为黄县平山都诸由、冶基、孙家疃、逄曲、小河口、上庄六社,民初为七、八、九三区,1929年为二、三两区,1945年夏为诸由区,1947年为耀光区,1953年为二、十三两区,1957年为诸由、唐家两乡,1958年9月为羊岚人民公社,1965年析出诸由人民公社,1984年3月为诸由观镇,2000年12月羊岚镇并入。⑧主要据《中国古代航海史》(孙光圻,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春秋战国时中国的七大港口是:栾家口港(蓬莱)、黄河营港(黄县)、腄港(牟平)、琅琊港(胶南)、碣石港(昌黎)、会稽港(绍兴)、番禺港(广州),前四个都在胶东。⑨抓髻山位于黄县任家沟村北,因山顶巨石罗叠酷似古代仕女脑后盘髻而得名。该山南北长二里、东西宽一里,山北为蓬莱,南为黄县。黄县于1986年撤县设龙口市,原县城(旧称一区、城厢镇、城关镇、黄城等)为今东城区即东莱街道,原龙口(旧称龙口港、龙口特区、龙口市、龙口镇、西城街道)为今西城区即龙港街道,市政府驻地为今东西两区之间的新区即新嘉街道。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