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就学满意度高。调查使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24],结果显示专项计划学生平均得分为30.47分,根据量表常模处于30至40分高自尊水平区间。但是,参照国内相关调查如《北京市大学生成长报告(2012)》,北京市公立大学的学生自尊水平均值为37.98分,其中农村学生的自尊水平为37.46分[25],
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14.9%的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超过66%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足5万元。结果表明,样本学生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14万元,家庭年收入1万以下的比例为9.59%。对比来看,国家专项计划学生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47万元,高校专项计划学生平均家庭年收入为5.15万元,显然国家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稍好于高校专项计划学生。此外,从家庭所在地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乡镇农村,不到9%的学生来自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特别是高校专项计划学生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或农村的比例高达77.26%,比国家专项计划学生高出29.45个百分点。
表2 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背景特征(单位:%)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父亲职业
务农
31.90
28.00
43.96
0.000
务工
25.46
24.24
29.53
待业在家
3.66
3.87
3.02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经商及退休
38.98
43.89
23.49
母亲职业
务农
37.16
32.53
51.86
0.000
务工
15.31
14.33
18.31
待业在家
14.83
16.11
10.85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经商及退休
32.70
37.03
18.98
父亲受教育程度
文盲
2.54
2.19
3.70
0.000
小学
14.70
13.14
19.46
初中
35.63
32.43
45.64
普高/中职/中专/技校/职高
20.71
20.86
20.46
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26.42
31.38
10.74
母亲受教育程度
文盲
7.74
6.90
10.50
0.000
小学
27.51
25.21
34.58
初中
28.71
27.09
33.90
普高/中职/中专/技校/职高
16.67
17.57
13.90
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19.37
23.23
7.12
家庭年收入
1万及以下
9.59
9.41
9.93
0.000
1至5万
56.59
52.73
68.84
5至10万
13.58
15.08
8.90
10万及以上
20.24
22.78
12.33
家庭所在地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城区)
8.90
10.93
2.34
0.000
县城
36.30
41.26
20.40
乡镇/农村
54.80
47.81
77.26
从样本的基本特征来看,专项计划学生少数民族比例较高,农村户籍学生比例较高,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同时,专项计划学生社会阶层较低,体现了寒门特点,家长大多务农务工等体力劳动,受教程度普遍较低,家庭经济情况欠佳,体现出专项计划招生对象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目标指向性。对比两类计划的学生特征来看,国家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背景显著优于高校专项计划学生,与基于某一高校的研究结论一致[23]。虽然国家专项计划学生更多地来自中西部地区,但父母职业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等职业的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且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更好,而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背景凸显极强的农村特点,父母务农比例高,没有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的教育,家庭年收入低,且普遍居住在乡镇农村,说明他们的家庭背景更为劣势。显然,出生寒门的家庭背景将成为专项计划学生大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院校影响力理论与大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大学期间的能力与观念变化受到投入性与先致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专项计划学生而言,本身具有的寒门背景与专项计划的政策干预无疑对他们的大学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将从学生的经济生活、学业表现、综合能力表现、心理健康与就学满意度等方面呈现他们的大学发展情况,挖掘其在大学期间存在的困难,也有助于为专项计划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扶。
此外,半数以上的专项计划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高校专项计划学生接受了更多的经济资助。其中,样本学生平均一年获得经济资助1914.98元,国家专项计划学生平均受助1799.48元,高校专项计划学生平均受助2241.00元。可见,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的生活开支更低,但获得了更高的经济资助。(见表3)
表3 专项计划大学生经济情况(单位:元)
因此,专项计划学生的大学生活依然受到寒门家庭背景的影响,经济生活拮据,部分学生在学费与生活方面存在经济困难,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经济资助。相较于国家专项计划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学生每月消费更低、家庭支付生活费更低、获得了更高的经济资助,与两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吻合。
表4 专项计划学生高中与大学成绩排名(单位:%)
学业排名
高中阶段
大学阶段
总体
国家
专项
高校
专项
显著性
水平
总体
国家
专项
高校
专项
显著性
水平
前10%
78.30
78.44
77.85
0.795
6.89
6.70
7.48
0.302
10%~20%
13.75
13.64
14.10
11.76
11.98
11.03
20%~40%
5.72
5.73
2.01
23.61
23.97
22.42
40%~60%
1.43
1.25
5.70
29.08
29.05
29.18
60%~80%
0.48
0.52
0.34
16.40
15.23
20.28
后20%
0.32
0.42
0.00
12.26
13.07
9.61
同时,专项计划学生在专业课程以及基础课程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困难,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标比较模糊,40.50%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有难度,有18.8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15.96%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目标不清晰。并且,更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英语、数学及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薄弱,如在英语学习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听力和口语是突出的难题,有30.02%的学生表示需要接受额外的基础课补习。国家专项计划学生和高校专项计划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困难层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两类专项生一致的表现与问题。(见表5)
表5 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困难程度(单位:%)
因此,专项计划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并不理想,虽然他们是所在高中学习的佼佼者,但在重点高校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基础课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在专业课方面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标模糊等问题,这既与他们获得专项计划政策的考分倾斜相关,又受他们先前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显著影响。
表6 专项计划学生大学综合表现(单位:%)
同时,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中进步最明显的方面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视野拓展等能力与素质的进步提升,但他们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之外存在的能力短板,大量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自制力、人际交往、目标管理、内驱力等能力素质表现不佳并渴望改变,这一结果也反映出重点高校对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塑造。
因此,专项计划学生借助重点高校提供的资源和平台,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短板,并渴望改变。国家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这些特征是专项计划学生发展的共性问题与重要表现,也是高校应当重点关注与开展有效教育的核心症结。
表7 专项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单位:%)
同时,从学生的就学满意度来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所在高校及专项计划政策表示满意,相比而言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的满意度更高。45.51%的学生表示“若再经历一次高考,仍然愿意选择现在的大学”,53.79%的学生认为“仍然愿意选择通过专项计划进入现在的大学”,但是也有19.82%的学生表示“愿意选择与自己高考原始成绩相匹配的大学”,22.19%的学生表示“想选择离家乡更近的大学”。
综上,专项计划学生自尊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与相关研究提供的对照数据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与高考统考生相比存在什么差距,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就读学校与专项计划政策的满意度也较高。寒门学生从农村和贫困地区来到大城市学习,环境的变化显著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与认知,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对他们个人的未来选择产生作用,这也更加强调寒门出身的专项计划学生能否在大城市中得到良好的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专项计划的实施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新进展,但是其针对的应不止于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还应该关注此类倾斜性专项计划的后端,着眼学生发展情况,特别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经历与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专项计划学生具有明显的寒门特征,其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劣势并具有持续性作用,学生大学经济生活依然拮据,但他们是所在高中的绩优生,体现了专项计划招生倾斜的目标特征。其次,样本学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高考政策优惠进入重点高校,政策虽然能够帮助他们越过高考这道门槛,弥补能力的不足,但这一教育倾斜对专项计划学生发展存在滞后影响,他们大学的学业表现并不理想,与高中的成绩表现形成反差。不过,由于重点大学提供的丰富机会,使得专项计划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提升,学生也意识到学习之外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积极作用。最后,专项计划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处于正常水平,并不认为自己与高考统考生存在差距,对就读高校与专项计划政策满意度高。分政策来看,国家专项与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学生的家庭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背景劣势更大,而两类学生大学发展情况的差异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学业表现等方面存在共性特征与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专项计划学生从农村和贫困地区高中进入重点高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其学习、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存在影响,甚至带来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加强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小地方”到“大城市”,专项计划学生的生活产生落差。专项计划学生从农村与贫困地区努力奋斗来到大城市学习生活,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与家乡存在天壤之别,面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物欲横流,使得他们的生活产生落差,带来心态的波动。这时需要靠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们的关怀,引导学生们调整心态,励志成才。同时,这类学生大多家境贫寒,大概率是贫困生且大学经济生活仍然拮据,这一劣势因素长期制约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因而,高校需要加强对专项计划学生的资助力度,在招生工作中即进行贫困特征的有效识别,将资助工作做在前面,同时在传统保障型资助基础上,给予隐形资助保护学生隐私,以发展型资助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二,从“鸡头”到“凤尾”,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存在反差。调查显示,专项计划学生虽然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重点高校云集了全国各类优秀人才,专项生学习的优势不复存在,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薄弱,且受到寒门背景的影响,加上大学专业学习的难度与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这些原因均易导致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心态异化,进而获得不理想的学业表现,易转化为学困生。针对这一问题,既需要专项计划学生自身增加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又离不开学校在学业辅导方面给予额外的支持与同辈群体的学业互助。所以,高校应当为专项计划学生提供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如数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英语口语等应用技能的补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弥补先前的教育劣势。
第三,从“埋头读书”到“综合发展”,专项计划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与原有基础教育阶段单一的知识学习所不同,大学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教育场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恰恰也是专项计划学生急需弥补的、学习之外的个人能力短板,所以仅仅埋头读书是不够的。专项计划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与平台,在努力学习之余,应参与到学校的相关学生活动中,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担任学生干部、从事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通过非课堂的教育方式培养人际交往、合作、适应等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
高校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似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但事实上,专项计划学生的人才培养对高校发展也存在积极影响,这既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同时,寒门学生大多艰苦朴素、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有助于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风,辐射影响更多学生。
当然,本研究是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学生发展的初步研究,其揭示的规律性与特征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与分析,但这样一群寒门子弟确实需要高校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持续跟踪其成长与发展,以他们的鲜活人生评价专项计划的真正价值。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对本文的指导与帮助)
(崔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王明鑫,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北京100872)
[1] RAFTERY A E, HOUT M.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3, 1:41-62.
[2] LUCAS S 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6: 1642-1690.
[3] 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4] 王伟宜,吴雪.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4(6).
[5] 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6] 孟凡强,初帅,李庆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缓解了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J].教育与经济,2017(4).
[7] 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 王伟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5-146.
[9] 余秀兰,韩燕.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2).
[10] 周勇.寒门学子的教育奋斗与社会上升——历史社会学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11] 谭敏,王伟宜.博弈与权衡:代价论视角下高考招生改革的教育机会均等[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EB/OL].(2017-04-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1704/t20170414_302572.html.
[13] 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14] 杨三喜.高招“扶贫”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N].中国教育报,2017-04-20(2).
[15] 吴秋翔,崔盛.农村学生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基于高校专项计划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4).
[16] 王小虎,潘昆峰,吴秋翔.高水平大学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研究——以A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
[17] 牛新春.招生倾斜政策下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学业准备和初期学业表现——基于X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4).
[18] 熊静,杨颉.招生政策倾斜背景下农村、贫困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研究——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7).
[19] PASCARELLA E, TERENZINI P.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M].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1.
[20] SYLVIA HURTADO.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and Their Context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 KUH G D, KINZIE J, BUCKLEY J A, BRIDGES B K, HAYEK J C.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2006, 4:206-207.
[22] RIVKIN S G, HANUSHEK E A, KAIN J F. Teachers, Schoo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Econometrica, 2005, 73:417-458.
[23] 文雯,连志鑫,杨帆.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
[24] ROSENBERG M. Self-esteem and the adolescent. (Econom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J]. New England quarterly, 1965, 2:177-196.
[25] 李路路.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2[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cruited under th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for Rural and Poor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ight Elite Universities
CUI Sheng WU Qiuxiang WANG Mingx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pportunity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s som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for students from rural and poor areas. However, we lack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cruited under th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Our research team has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m in eight elite universities. We focus on their economic status, academic an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mental health and studying satisfaction to discuss their college development. We find that most of students come from poor families, and their economic status is impoverished. They might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y perform well in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is at a normal level. Meanwhile, the family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from National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from Key University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college development in two policies are insignificant. We conclude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argeted support and education for thos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so as to help them grow and develop well.
Key words:Students from Rural and Poor Areas; National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Key University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Student Development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