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视戏改编传播的意义
未命名
2024年12月22日 10:25 2
芝艳
《红楼梦》影视戏版本研究之戏剧
《红楼梦》影视戏改编传播的意义
《红楼梦》这本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对此书本身有什么意义,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和缺憾?
01
《红楼梦》翻拍成影视剧对原著的影响利大于弊。
影视剧的改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程高,当初如果没有这俩人,《红楼梦》估计流传不下来。如果没有影视剧的改编,《红楼梦》也不会有现在的影响力。(但是在四大名著里面,《红楼梦》的影响力依然是最小的。)
《红楼梦》的各种影视版我所知道的有32版了,这么多的改编都从客观上让《红楼梦》从一本深不可测的名著成为家喻户晓的小说,包括不识字的文盲也知道了。尤其是在文革后的中国,因为文革期间《红楼梦》是不允许读的,造成了很长时间的传播中断。从1979年王扶林导演的提议到1987年的播出,整整耗费了8年时间才问世的“87版《红楼梦》”一播出便引起了轰动,红楼梦瞬间变的家喻户晓。但是那个时代非常多的人是文盲,而且没有钱买原著,所以家喻户晓的是《红楼梦》故事,原著依然是很少人问津。87版《红楼梦》播出后,《红楼梦》剧组到全国各地巡演,也有出国巡演,当时的影响非常非常大。这是文革后《红楼梦》的第一次大范围的普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是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红楼梦》。
然后就是89电影版(刘晓庆演的凤姐)、02年的越剧版,这两版一个由于离87版太近,又恰逢中国艺术电影的衰退期,票房不理想,影响力也一般。02年的越剧版由于起艺术形式是越剧,影响力就更小了,这中间一直到05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才让红楼梦再一次成为社会文化热点,而且也是这个时候让以往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红学研究一下子就平民化了,只要是读过《红楼梦》的都会对《红楼梦》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言必称后四十回破坏美感一类的话。
从2005年刘心武开讲,到2006年《红楼梦》中人海选开始,再到2007年陈晓旭出家、病逝(哭死TUT),再到2010年刘心武的再次开讲和2010版《红楼梦》的播出,2011年刘心武续书的出版,这6年时间,《红楼梦》梦不时的占据文化版、娱乐版的头条,好不热闹。这段时间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红楼梦》的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且传播越来越低龄化。一时间《红楼梦》成了文化热潮,人人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有些人为了反驳刘心武的观点开始研读原著,有些选秀明星的粉丝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开始读《红楼梦》原著,有些专门黑2010版《红楼梦》的黑子开始对照原著找茬,有些2010版《红楼梦》的粉丝为了对抗黑子也将《红楼梦》的部分原文研究的非常透彻,还有些因为看了2010版《红楼梦》觉得很好看的人也捧起了原著开始读,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这一段时间的《红楼梦》热潮让很多人开始了读红楼梦原著的生涯,这对《红楼梦》来说绝对是好事。当然了,这段时间也出来了很多说《红楼梦》是垃圾的言论,比如石康,然后很多不怎么读《红楼梦》或者读不下去的人开始跟着叫嚷《红楼梦》不过尔尔等,一时间《红楼梦》不再誉满天下了。
但是经过了这两次的热潮,《红楼梦》才算真正的妇孺皆知,读原著的人也越来越多,研究《红楼梦》的人也越来越多,电视上关于《红楼梦》的节目也偶尔会有了。可是即便是这样,《红楼梦》原著依然是小众的,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专业65个人(文科类)我的统计只有11个人(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男4女7)读过《红楼梦》。现在工作了,我们部门二十几个人读过《红楼梦》原著算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好吧,可能是我身处的圈子文化水平太低TUT),在各种论坛(贴吧、天涯、知乎等)讨论《红楼梦》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这都不算小众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了。(也许你会举出很多比《红楼梦》还小众的来,但是像《红楼梦》这么名气大却还这么小众的极少)
当然了,影视剧的改编很难体现出《红楼梦》的原味,很多人把《红楼梦》当言情小说看也是因为看了电视剧的缘故。还有很多人仅仅看了电视剧就开始对《红楼梦》发表各种自己的见解,也确实误导了很多先接触到这些快餐信息的人,影响了他们对《红楼梦》的评价和心理期待。而且因为87版《红楼梦》采用的是红学家的版本,使得很多先读了通行本的人产生了很多的疑惑,而2010版《红楼梦》演员的各种花边新闻也使得很多人在痛恨他们“玷污”经典的同时产生了对《红楼梦》的逆反心理。这些都是影视剧改编对《红楼梦》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我觉得这属于可以接受的代价。
这就是文革之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对红楼梦原著带来的各种影响,同样的,如今影响力巨大的金庸武侠也得益于无数的影视剧的改编,如果要说到影视剧改编和原著的关系,那大概需要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说得清楚,我就不献丑了。下面说说后四十回的问题。
我遇到的大部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把后四十回贬的一无是处(一开始的我也是如此),尤其以周汝昌先生为首骂的最厉害(当然了,他骂黛玉也骂的不轻,湘云是他的最爱),可是后四十回经过200多年的流传,经历了很多的考验,和高鹗同时期的人也有不少写续书的(现在通行本后四十回不是高鹗写的,是他收集整理的),但是能够和前八十后一起流传的还是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版本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就算是周汝昌做顾问的87版《红楼梦》不也从后四十回拿了好多东西直接用了么?再有以冯其庸、李希凡为首的很多红学家都认为后四十回是非常了不起的续书,虽然和前八十回有些差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后四十回并没有差到太离谱。
要想一本书能够千年万年的流传下去,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书和雕塑是非常不一样的存在,传播规律也不一样,所以不要再拿断臂的维纳斯来做类比了。而且《红楼梦》的传播一直以来都是以百廿回出现的,而不是以断臂流传的。单独的出版脂本已经是很近的事情了,所以不要说什么宁缺毋滥了,因为从来都不缺。
从一般人读书的角度来说,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没有结局的小说。而且一般人读《红楼梦》根本不会感受到那些所谓的思想精髓,伟大的艺术价值等,他们就是看个乐呵,如果喜欢了,看的多了自然会找资料细细的去研究。《红楼梦》的研究和踢足球一样(我荷又输在了点球TVT),首先基数要大,没有基数一切都免谈,而在我看来现在这个基数还不够大。
还有一些人不认同我说《红楼梦》是古往今来中文写作中文字水平最好的,这个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所以不用过多的说什么。
02
《红楼梦》翻拍成影视剧对原著的影响利大于弊。
中国曾经禁过《红楼梦》,直接导致了《红楼梦》传播的中断,对《红楼梦》的伤害非常大。文革结束后很多领域都慢慢放开了,《红楼梦》也解禁了。但是到87版《红楼梦》立项的时候还是经过了很多阻碍,而且87版《红楼梦》有很多东西不被允许拍摄,比如太虚幻境等,非常的遗憾。但是由于87版《红楼梦》红遍大江南北,对《红楼梦》的普及起到了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可以算作《红楼梦》解禁后普及力度最大的一次。可以说那之后《红楼梦》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那时候文盲多,读书的人少,不像现在课本里都会介绍。
2010版《红楼梦》其实是继87版之后,几十年对《红楼梦》的又一次强有力的普及。就我所了解到的,很多人是因为2010版《红楼梦》才开始看《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之前他们均表示没想过看,觉得太大部头了。而且2010版红楼梦从选角开始恰好碰到陈晓旭出家、病逝一系列事件,当时《红楼梦》这三个字绝对红透了半边天。
《红楼梦》虽然是名著,但是非常的小众。你出去一问,大家都知道这本书,但是看过的非常少。但是现在书店根本不会去推荐《红楼梦》,红学会一团糟也极少出力对《红楼梦》进行普及,如果不是顶着四大名著的头衔,这么好的书会变的更加小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社会,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红楼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至于弊端嘛,由于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的争议很大,很多人借机抹黑《红楼梦》,这也影响了一些人对红楼梦形成了非常偏颇的看法,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书,《红楼梦》从当初的誉满天下已经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毁誉参半了。
而在说到两版《红楼梦》影视,87版采用的是脂本加红学家的推论,2010版采用的是通行本。这两种选择都是红学会主导的(《红楼梦》的拍摄都必须征得红学会的同意),这说明在对待后四十回的问题上,红学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认为这个变化是很可喜的。后四十回的纵然不如前八十回,但是其水准绝对不是地摊文学的水准。其中很多地方写的非常精彩,整体水平绝对超过了民国以来的所有红学家之和。将这样的《红楼梦》拍成电视剧比红学家们的本子要好的多,很多人不会研究《红楼梦》,更没有张爱玲那样的天才,会产生“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的感觉。
我觉得《红楼梦》不仅要拍电视剧,还要拍电影,演歌剧、话剧等,《红楼梦》作为一个惊世之作,不应该让它待在高高的书柜上,而应该让它成为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文化遗产。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知道甲戌本是什么样的,也不需要每个人都明白曹翁是如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更不需要每个人都去研究秦可卿到底是公主呢还是一般人,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人能拿起《红楼梦》开始读。因为就算不说其中蕴含的思想,单单就是文字水准,也是古往今来中文写作里面最好的。而每一次影视剧的创作,无疑都会带动更多人去读《红楼梦》的原著,这就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了。
以前我说过,每一次《红楼梦》影视剧的拍摄都是现在意义上的“程高”,如果当初没有这俩人,《红楼梦》应该已经失传了。同样的,如果没有现在这些影视剧对《红楼梦》的再塑造,《红楼梦》的受众会萎缩到非常非常小,那就太可悲了。
03
这个问题甚至牵涉到87版《红楼梦》和10版《红楼梦》之间的对比论战,心中颇为宽慰,是的,这就是《红楼梦》这本古典文学巨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必须声明的一点,我在回答题主的问题:“《红楼梦》这本古典文学名著”云云。经仔细放大检查,题主并没有提及“《石头记》这本古典文学名著”之类的说法,所以,少数答主心怀叵测地扭曲了题主的本意,76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和120回的《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是两本书,你们走错片场了。
坚称后40回高续书“狗尾续貂”,必先除之而后快者,你可以设想一下,没有高续的这半部残书还会有如今这么大的影响力吗?还能流传到你能看到的今天吗?坚称“新红诸家”的探佚结果优于高续的,也不妨设想一下,高续书已经流传了200多年了,不知200年后,“新红诸家”的论文(或续书)还能一再刊印而在书店买到吗?
《红楼梦》全本120回,87.2万余字,让一位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读完全部,约需要81小时,假如每晚睡前看半小时,就要半年时间每天不间断地坚持,才能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荣膺“十大最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缘故。
改编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每晚看1~2集,则视集数的差别(36或50),3~7周就可以看完全剧,对《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让梦外人入梦的最简便快捷的途径。
电视剧和电影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电影受时间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原著的每一个角落都描述清楚,但是它择要演绎,却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3~4小时)内,就能把握《红楼梦》煌煌巨著的主要情节【如:黛玉进贾府、梦演红楼梦、归省庆元宵、飞燕泣残红、种大承笞挞、劫遇母蝗虫、病补雀金裘、悲题五美吟、焚稿断痴情等等】。电视剧则没有时间上的限制,理论上一回拍一集,凑成119集的电视连续剧也是可以的,它能够最大程度上精细地还原《红楼梦》原著的每一个细节,就如10版《红楼梦》,简直可以说就是原著《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的有声读物。
影视作品给原著增添了很多新的文化内容,例如书中着力描写的景色、服饰,都可以借助影视作品跃入观众眼帘,使得《红楼梦》更加真实,更加多彩;而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旁白,更是可以给名著增添许多新的内涵,例如87版《红楼梦》的配乐,王立平先生的《红楼梦组曲》13支,不愧为我国影视音乐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和艺术巅峰!他非常成功地用音乐的一唱三叹,诠释了原著的悲剧基调,诠释了原著人物的内心悲苦,诠释了原著光辉的思想境界。与此相比,10版《红楼梦》的配乐虽不甚成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演绎了《红楼梦》“亦真亦幻”的文学风格,这都是一本书所不能直接呈现给大家的。
影视作品对推广《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显然是功不可没的,没有这些影视作品的帮助,《红楼梦》只会是语文课上的一个术语名词,和家中书柜上束之高阁接灰吸尘的一刀印刷纸。
但是,改编名著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编剧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扭曲原著的本意。例如,被现在网络水军奉若神明的87版《红楼梦》,它的后7集是“红学家”的研究成果,不是《红楼梦》原著的内容,对话粗鄙不堪(如忠顺王宣的圣旨一段,你确认87版《红楼梦》的皇帝中学毕业了?),剧情潦草鲁莽(如大厦倾公府末路之后,袭人岂得独善其身又幸福地嫁予蒋玉菡?),甚至天雷滚滚(如湘云的官妓结局,卫若兰岂不哭晕在厕所?),明显是狗尾草续貂之作【相对于高续书“狗尾续貂”而言】。将87版《红楼梦》奉若神明的人大抵有三类,其一是从未读过《红楼梦》全本,却急于在网上扬名立万的,其二是对《红楼梦》仅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被所谓“新红学家”带歪了三观的;其三是本身对《红楼梦》不感兴趣不明真相,只是想借助网络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只要认真读完《红楼梦》全本,自然能看到87版《红楼梦》存在的诸多不足。老实说,87版《红楼梦》刚播放时,学界对其亦是口诛笔伐,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现今网络水军对10版《红楼梦》的谩骂。
10版《红楼梦》本着“忠于原著”的精神去录制,出发点是好的,例如后10集就明显优于87版《红楼梦》的后7集,但是,10版《红楼梦》本身也存在很多细节上的不足,如果是一位精读《红楼梦》熟读《红楼梦》的老资格爱好者去观剧,他在承受了影视作品的视觉震撼和对原著的心灵共鸣之余,也会发现很多不忠于原著的改动,而这些改动显然会影响到一名未读《红楼梦》的梦外人,给他造成错误的初始印象。
这里仅枚举一例,原著自第26回起的一连串故事,薛蟠假冒贾政名义骗宝玉出来吃生日宴酒和程日兴送的好东西,席上冯紫英约了下一场酒局,黛玉葬花之后大家去了,席间发生了薛蟠戏云儿、宝玉发新令、情赠茜香罗等一件事,至第28回宝玉把蒋的茜香罗系在了袭人腰间,方告一段落。87版《红楼梦》对此大动干戈,薛蟠把宝玉骗出来以后云儿就冒出来了,然后大家行酒令、情赠茜香罗,等宝玉把汗巾子给了袭人以后,又跑去陪黛玉葬花了,这对一位未读《红楼梦》却人云亦云把87版《红楼梦》捧上天的观众来说,是多么严重的误导啊!此谓有为之过。而10红楼,虽大体遵循了原著的主线(其中亦有情赠茜香罗一段倒装到羞笼红麝串后面去了的BUG),但受时间和能力所限,删却诸多重要酒令诗词,如云儿的歌、宝玉的《红豆曲》、诸人的酒令,令原著艺术性大为衰减,此谓无为之过。
说了这许多废话,简而言之:改编现代剧之功,在于为原著做了宣传;改编现代剧之过,在于不可避免地扭曲了原著。诸次改编的新老剧本,客观评价,各有所长,各有所缺,有功必有过。
04
《红楼梦》改编为影视剧利大于弊,如果没有影视剧的改编,《红楼梦》也没有现在的影响力。此观点是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的,从《红楼梦》本身以及古典文学、文学专业角度来说,没有利大于弊,也谈不上弊大于利。也就是说,该观点如果真是从《红楼梦》出发,是有很大商榷余地的。
首先,我们得厘清这么一个看法:大众文化传播(俗)与严肃文学之间有虽不本质化但一直存在的界线。文本《红楼梦》与影视剧(包括剧本)《红楼梦》是两回事。影视剧(包括剧本)《红楼梦》在某种程度上与文本《红楼梦》是不同的,影视剧(包括剧本)《红楼梦》所传达的是广大大众文化创作者的理念,而非文学意义上的《红楼梦》。尤其以李少红版本电视剧《红楼梦》为代表,商业噱头很足,一看过去也确实是“《红楼梦》”,但这个“《红楼梦》”与文本《红楼梦》是否一样呢?再来说比较受好评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其与文本《红楼梦》是一种借鉴而非影像还原。文本《红楼梦》本身构造了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叙述空间,而电视剧版《红楼梦》剥夺了这种空间,只剩下视觉的导引与刺激。举个例子,文本《红楼梦》对服饰的描写极尽详细之能事,但要注意到原作者早已摆脱了中国古典小说极力证明真实的“史化”写法,这在服饰上其实就是留下了很大的叙述可能。但在电视剧版中(还有电影版),服饰被极力“还原”。而这“还原”本身就是一件吊诡的事:你要还原成怎么样?何种服饰才是真实的?你给观众展现的服饰就是《红楼梦》所写的服饰吗?不仅服饰,很多方面都形成了这种“本意是好,实则混淆”的事实。
其次,严肃文学需要靠大众文化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吗?诚然,很多普通人是通过影视剧才知道《红楼梦》的大概意思,这就形成了这么一种观点:没有影视剧(大众文化的传播),严肃文学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就没有那么强。但我们要注意到这么一个文学事实(《红楼梦》首先是文学作品,其次才是大众文化传播的所选对象),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不是为了给普罗大众以启蒙的,《红楼梦》是没有义务向大众证明自己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换句话说,即使绝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红楼梦》的存在,也无损它在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光辉。影视剧《红楼梦》与其说让很多人知道了“《红楼梦》”,不如说是让很多人知道了大众文化传播者心目中的《红楼梦》。而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严肃文学的通俗化表面来看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广大民众对严肃文学与文化的了解),深究下来却隐藏了这么一种尴尬的逻辑:通俗化是以牺牲(严肃文学)主体的独立性为代价的。通俗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对严肃文学作雅俗界线的解构与混淆,但这产生的后果不是让大众的欣赏水平提高,而是消解严肃文学的审美价值。用个大白话来说明就是:通俗化就好比有个人比其他人都富一点,有些人为了达到共同水平,不是想着不富的人富上去,而是让富的人穷下来。(这个穷富的比喻不是给大众文化与严肃文学文化分等级,而是因为大众文化总是从严肃文化中吸取养分而壮大自己形成的两种分野)。
第三,前面的铺垫是为了回到问题本身:《红楼梦》这本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对此书本身有什么意义,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和缺憾?
1、《红楼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对文本意义上的《红楼梦》(书)是没有什么直接意义的。如果非要说有意义,那大约就是在这些观看影视剧的观众中以后也许会产生一两个文本《红楼梦》研究者,并且他们的研究能突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瓶颈,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质的影响。(这是最乐观也最无厘头的关于“意义”的想象吧。)
2、影视剧《红楼梦》确实有助于普罗大众对严肃文学的“想像”。注意,是“想像”而非“理解”或“了解”。但这是影视剧《红楼梦》本身的意义,不是对文本《红楼梦》(古典文学意义上)产生的意义。
3、带来了什么问题和缺憾?影视剧《红楼梦》的问题和缺憾只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事,跟文本《红楼梦》没有直接联系。大众文化传播影响再大,也不会影响文本《红楼梦》固有的精神内核与审美价值。非要说问题和缺憾,那就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影视剧《红楼梦》的问题和缺憾吧。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否忠于原著,而是广大观众并不完全认同创作者的精神,这不是《红楼梦》的失败,是影视剧创作者的无力。最大的缺憾是迄今为止在影视剧《红楼梦》上没有做到青出于蓝,也侧面证明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下,连用心读书的编剧和美工都少了,大家都只追求商业效果,不求文化底蕴了。比如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服饰上就请了个影视圈的“大师”,要知道87版电视剧《红楼梦》至少都是请的沈从文这种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较深研究的文人。
综上所述,影视剧《红楼梦》对文本《红楼梦》的影响微乎其微。研究一个文本与文化现象,我们更该从文本本身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探讨的是《红楼梦》,而不是其它。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