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管机构理财优势 提升个人养老金投资能力
未命名
2024年12月21日 08:43 3
银沁
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2022年11月实施落地以来,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初见成效,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资管机构作为市场重要参与主体,应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坚定发挥资管机构优势能力,助力个人养老金市场高质量发展。
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参与广度与深度亟待提升
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以来,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进入实操落地阶段。当前,个人养老金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参与人数、缴费比例、缴费规模等处于较低水平,个人养老金市场仍有待大力拓展。
一是参与比例仍较低。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仅占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与人数的3.8%。二是缴费比例仍较低。截至3月末,仅有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占参与人数的27%;人均账户资金余额约2022元,仅为最高限额(12000元/年)的16.9%。三是投资比例仍待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购买产品总额为110多亿元,占账户资金总额比重约60%,剩余资金均处于待配置状态。
究其原因,从供给端看,参与机构、产品数量、投资渠道等仍存在优化完善空间。
(一)参与机构数量少。截至6月末,共有16家人身险公司、46家基金公司、5家银行理财公司以及23家银行参与提供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占各类金融机构的比重仅为17.39%、31.08%、17.24%、7.91%。
(二)可投产品数量少。截至7月9日,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资的四类金融产品数量合计为664只,绝对数量仍相对有限;各类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范围的比例相对较低,如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资的公募养老FOF数量(Y份额)占整体公募养老FOF产品的比例约18.4%,规模占比约5%;可投资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占银行全部养老理财产品的比例约25%。
(三)投资渠道有待健全。商业银行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制的参与主体,目前共有22家银行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但仅有8家银行能够提供四大个人养老金产品交易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占开通资金账户业务银行数目的36.4%。
从需求端看,“不保本”“高波动”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个人养老金持有人信心和获得感不足或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个人养老金平稳起步
投资产品形态持续丰富
目前,个人养老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参与人数快速增长,已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参与人数达4030万人,参与人数规模较2022年底实现翻番。
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产品形态持续丰富。根据投资范围,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可购买符合规定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储蓄存款等金融产品。截至7月9日,在664只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中,公募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及储蓄产品分别占比22.4%、2.7%、4.8%、70%。
其中,个人养老公募基金产品共149只,规模合计44.41亿元,占3月末个人养老金账户总资金规模的24.4%。投资业绩分化明显,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位于-16.47%至5.22%之间。个人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共18只,分别由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期限涵盖无固定期限、1年、1.5年、2年、3年、5年等,业绩基准位于3%至6%区间。可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稳健,年化收益率位于2.27%至19.51%区间。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共32款,分属16家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产品采取“固定+浮动”模式的设计结构,相比其他“不保本”的可投产品,保险产品吸引力较高。但由于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复杂性,产品选购存在一定门槛。个人养老储蓄产品共465款,分别由22家银行发行,在所有可投产品中数量占比达70%,占绝对主导。产品期限丰富,包含了3个月、6个月的短期产品以及长达15年、20年的长期产品。
发挥资管机构专业优势
助力支持投资能力提升
基于个人养老金长期性、规模大的特点及安全性的现实需要,需注重资金投资的稳健性、收益性,提高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增强个人养老金投资的获得感。
(一)建立养老金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个人养老金管理涉及部门多,业务链条长,存续周期久,可由监管部门等独立机构牵头建立养老金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对养老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参与主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绩效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断激发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对于具有“期限长、波动大、封闭运行”特点的投资产品,可探索引入“止盈止损”选择权机制,如收益率波动超过一定幅度,给予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提前赎回的选择权,着力提升投资体验感、获得感,尽量避免“过山车”情形。
(二)发挥资管机构专业优势,不断拓宽参与主体。当前,能够为个人养老金账户提供金融产品的机构中,公募基金公司参与比例略超30%,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比例均不到20%,银行不到10%,各类机构参与比例均偏低。未来,一方面需不断增加参与机构数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各类资管机构特点优势,拓宽参与主体类别,尤其是未来可能面临的中长期低利率环境对投资带来的诸多挑战,可引入保险资管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等,发挥保险资管机构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管理长久期、大规模保险资金的丰富经验以及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期限长、收益高的特点等,着力提升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水平。
(三)加大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需要。国内居民投资风格整体偏于保守,如2022年度《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银行存款类、公募基金和债券是2022年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整体看权益类配置呈现出下降趋势。基于国内居民风险偏好特点,可结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创新、丰富产品多样性,更好满足居民各类配置需要。同时,进一步增加可投资产品数量,逐步扩大投资范围,加大产品供给,如宽基指数ETF、国债等,增强产品吸引力,避免仅仅为了税收优惠而出现“缴而不投”的尴尬现象。
(四)加大投资者教育,提高养老投资意识和投资理念。根据《报告》,有意愿持有理财产品1年以内的用户比例明显下降,从2021年的72%到2022年的65%,但仍然较高。居民对亏损时间的容忍度较低,以股票型基金为例,能接受1年以上亏损的用户比例为23%。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限理财资金,未来面临的较大波动难以避免,与现阶段居民的理财需求和预期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未来亟须从养老金投资根本出发,大力宣传养老金投资的差异性,加大投资者教育,提高养老投资意识、风险意识,树立良好的养老金长期投资理念。
(五)探索引入投顾等方式,助力支持投资能力提升。当前,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不断提升,专业的服务支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需要,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针对基金投资顾问提供的资产配置服务,20%的投资者明确表示“很需要”,多数投资者(47%)表示“提供投资建议即可”,上述两类投资者合计占比达到67%。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可积极探索引入养老投顾等方式,更好了解客户不同阶段需求特点,在资产配置和投后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多专业支持。此外,在保证持有人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可探索设立默认资产配置机制,避免储存资金“躺平”。
今年上半年,在储蓄型产品需求持续释放的推动下,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但个险代理人规模环比下降,银保渠道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增长主要动力源。即便如此,部分银行系保险公司却仍处于“增收难增利”的状态。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51.95亿元,同比增长5.33%。净利润方面,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14.83亿元。同时,多家银行系险企偿付能力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百亿元”保费队伍扩容
近几年,寿险代理人流失人数加大,个险渠道转型承压,但凭借股东资源禀赋,利用银保渠道的天然优势,银行系险企依然顶住了压力,维持了保费的较高增长。
根据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交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中荷人寿10家银行系险企披露的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10家险企上半年共实现保费收入2451.95亿元,同比增长5.33%。
具体来看,保费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公司有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875.67亿元、287.42亿元、262.41亿元、210.45亿元。
从保费收入增速情况看,6家险企实现保费收入正增长,4家险企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中银三星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为10家银行系险企当中最高,达到53.73%;光大永明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以及中邮人寿的增速均超过了30%,分别为34.59%、33.27%和32.81%。
对于银保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增的原因,国联证券分析师认为,背靠银行股东的资产规模和影响力,银行系险企在资金、渠道、品牌和客户资源等方面本就具有天然优势。不过,也有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上半年保费涨幅不甚理想。数据显示,农银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以及交银人寿的保费收入出现下滑,分别为-28.22%、-26.19%、-20.05%和-4.94%。
多家险企净利润同比下滑
2023年上半年,部分银行系险企利润和保费发展仍然不同步。上述10家银行系险企前6月合计实现净利润-14.8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56亿元。
数据显示,中邮人寿上半年亏损28.81亿元。建信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农银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别实现-3.23亿元、1.61亿元、1.14亿元和0.42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增收不增利情况的发生,与银行渠道的客户群体和产品结构有关。银行的客户群体以理财为主,目前银保渠道主要销售短期或趸交的储蓄型保险,这类产品结构单一。一些险企为了吸引客户,会将预定利率调高。但预定利率与实际经营效益紧密挂钩的,长期维持高利率会导致利差损缺口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利润下滑。
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与今年一季度相比,招商信诺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荷人寿二季度利润扭亏为盈。其中,中银三星人寿和中荷人寿净利润分别为0.83亿元和0.06亿元。中荷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二季度兑现了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盈利。
另外,工银安盛人寿、交银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净利润均有所上升。工银安盛人寿净利润实现6.68亿元;交银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和3.16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承压
今年上半年,仅光大永明人寿、中荷人寿两家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能力充足率均有提升;交银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季度提升2.35个百分点。其他7家银行系险企,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上期持平或有所下滑。
具体来看,2023年二季度末,光大永明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0.02%,较一季度上升3.93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5.15%,较一季度上升6.66个百分点。中荷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1.92%,较一季度上升6.40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9.53%,较上一季度上升7.78个百分点。
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上升,光大永明人寿和中荷人寿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的讨论与分析中均提及公司实际资本增长。中荷人寿指出,该公司二季度实际资本较上季度增加2.41亿元,主要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波动导致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光大永明人寿指出,本季度末实际资本为140.19亿元,较上季度增加14.28亿元,主要原因为净资产状况提升,同时新业务销量增加带来较多的保单未来盈余。
上半年银行系险企偿付能力承压,主要受到保险公司核心资本下降、最低资本上升叠加的影响。另外,资本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险企投资收益减少可能会导致退保率上升,从而影响险企资金流的稳定性。
例如,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中银三星人寿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分别上升13.01亿元、11.74亿元,实际资本上升规模不及最低资本上升规模,导致中银三星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中银三星人寿二季度负债业务销售的增加以及增持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产品导致利率风险和权益价格风险上升,对最低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家银行系险企的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产品,今年上半年的退保规模为125.54亿元,退保率达90.58%。
保险公司为提高偿付能力,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增资扩股和发行资本补充债。不过,增资发债的方式并非一劳永逸,只能解决短期问题。长远来看,银行系险企还需要解决负债端问题,推进价值转型。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