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融市场基本知识
知识点一 金融市场的概念
- 与产品市场不同,金融市场是要素市场的一种
- 金融市场是创造和交易金融资产的场所,金融市场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和交易机制的总和
- 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
- 有形的固定场所
- 无形金融市场网络(通过各种通信手段)
注:现代金融市场往往是无形的市场
知识点二 金融市场的功能
- 资金融通(首要功能)
- 金融市场通过金融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转移,促进有形资本的形成。
- 价格发现
- 本质上金融资产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一种虚拟资产
- 金融资产有经济价值,其价值是对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
- 提供流动性
- 它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出售金融资产的机制。即金融资产交易变现或赎回的渠道和机制
- 风险管理
- 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保险、对冲交易等方式对实体经济或金融行为中蕴含的风险进行管理、防范和化解
- 降低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 搜寻成本
- 显性成本:花钱做广告寻求金融资产的买方与卖方
- 隐性成本: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定位交易对手
- 信息成本
-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当中,价格反映了所有市场参与者所能搜集到的信息总和
- 搜寻成本
知识点三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
直接融资特点小口诀:直接自主分差不可逆
直接融资的定义
- 定义: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
间接融资的定义
- 资金盈余者通过存款等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资金先行提供给金融机构,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或购买有价证券的方式把资金提供给短缺者,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知识点四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方式
直接融资方式口诀:股债风投商信借民间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 主要区别: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 一般认为直接融资活动从时间上早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
知识点五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了一国金融体系风险和分布情况。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平衡金融体系结构,可以起到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作用,有利于金融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了一国金融体系配置的效率是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发展多种股权融资方式能够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也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 通过市场主体充分博弈直接进行交易,更有利于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发挥市场筛选作用。
知识点六 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 促进储蓄——投资转化
- 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使意愿的储蓄脱离了实物窖藏的方式,使社会可用的投资商品总量增长。
- 优化资源配置
- 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性的价格(利率),将货币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经济主体或部门,使这些部门能够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产出,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 反应经济状态
- 金融市场是经济运行状态的**”晴雨表“**。金融市场为测度经济运行的景气状态提供了非常方便而且直观的途径或手段。
- 宏观调控
- 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影响金融市场变量调控社会信贷可得性,进而影响公众的储蓄、消费、投资行为。
知识点七 金融市场的分类
总结:
- 按金融资产到期期限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 按交易工具划分:债权市场、权益市场
- 按发行流通性质划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 按组织方式划分: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 - 国内交易所:
- - - 上海证券交易所
- - - 深圳证券交易所
- - - 郑州商品交易所
- - - 上海期货交易所
- - - 大连商品交易所
- -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 - - 广州期货交易所
- 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
- 按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证券市场、非证券金融市场
- 辐射地域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
知识点一 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贝比是目前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中国人还发明了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最早的纸币交子
- 金融市场的形成
- 有形的、有组织的金融市场首先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大陆
- 16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
- 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被认为是出现证券交易活动最早的地区,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债
-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 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一阶段:从17世界英国崛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1694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标志着英国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
- 19世纪的英国形成了国际性的金融市场,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 1790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
- 1694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标志着英国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
-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这一阶段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转折时期,英国在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的霸主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宣布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 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为包括27个成员国的欧盟
- 纽约、伦敦、东京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三角“
- 第四阶段: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
- 第五阶段: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 2007-2009年,一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 危机过后,各国政府都在反思造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全球金融监管趋严。
- 第一阶段:从17世界英国崛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二 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
知识点三 国际资金流动方式
知识点四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组织
- 重要组织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 监管机构简介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
- 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国央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
- 总部设在瑞士的巴塞尔
- 主要职责:银行监管
- 国际证监会组织
-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成立于1983年**
- 中国证监会是 IOSCO 的正式会员
- 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是其**附属会员**
- **《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是 IOSCO 的纲领性文件
- 文件确立了证券监管的三项目标
- 保护投资者
- 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和透明
- 减少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
- 文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但并不具备强制效力
- 文件确立了证券监管的三项目标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1994年在瑞士**成立
- IAIS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指定国际保险监管规则
- 发布国际保险最新动态
- 提供国际保险界交流平台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知识点五 英、美、香港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监管特征
- 英国金融市场
- ==伦敦外汇市场——最大外汇批发市场==
- 以外币交易为主——仅次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 以非居民交易为主
- 以金融机构批发交易为主
- 以外汇衍生品交易为主
- 交易时段桥接美洲和亚太市场
- 伦敦银行间资金市场与 LIBOR
-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OBOR)成为全球金融业最重要短期资金成本基准
- LIBOR所代表的并非实际发生的金融交易的利率,而是反映交易意愿的利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银行间无担保短期借贷适用的利率,是金融机构确定资金成本的重要参考指标。
- 区域内短期资金市场的重要基准指标
-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
- 香港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HIBOR)
- 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
- 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IBOR)
- 英国的股票市场
- 主板市场(高级上市、标准上市、高成长板块上市)
- 另类投资市场
- 专业证券市场
- 英国的黄金市场(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市场)
- 英国其他金融市场
- 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于1877年(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属交易市场)
- 伦敦保险市场(欧洲第一大,全球第四的保险市场)
- 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
- 自律为基础的分业监管时期
- 1979年《银行法》颁布,正式赋予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权。
- FSA统一监管时期
- 2000年《金融服务法》实施,2001年统一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正式成立,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统一监管体制得以确立。
- 2016年至今,宏观审慎与微观行为监管并行的监管模式
- 宏观审慎监管
- 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
- 微观审慎监管
- 英格兰银行下设的审慎监管委员会**(PRC)与单独设立的金融行为管理局(FCA)**共同负责
注意:此时 FSA 已被撤销
- 宏观审慎监管
- 自律为基础的分业监管时期
- ==伦敦外汇市场——最大外汇批发市场==
- 美国金融市场
- 美国外汇市场
- 美国是仅次于英国的全球第二大外汇市场
- 美国银行间资金市场与联邦基金利率
- 在美国,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存在联邦储备银行账户上
- 美国股票市场
- 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股票市场——华尔街
- 美国证监会注册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
- 洲际交易所集团(ICE集团)
- 纳斯达克集团(NASDAQ集团)
-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集团(CBOE集团)
- 美国证监会注册的另类交易系统
- 经纪商——交易商自身的内部转让系统
- 美国债券市场
-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
- 美国国债市场
- 美国联邦机构债券市场
-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
-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
-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
- 美国衍生品市场
-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衍生品市场
- 芝加哥和纽约是衍生品交易最集中的地方
-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衍生品市场
- 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管(“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 双层
- 联邦监管
- 州监管
- 多头
- 银行业——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储蓄机构监管署、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
- 证券业——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期货和期权市场监管)
2007年,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监管委员会合并,成立金融业监管局,是证券业自律性组织,负责监管经济商、交易商与投资大众之间的业务。
- 保险业——各州保险监管局
- 双层
- 美国外汇市场
- 中国香港金融市场
- 香港没有中央银行,自1983年起,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 联系汇率制
- 港币三家发钞银行(中打丰)
- 汇丰银行
- 渣打银行
- 中国银行(香港)
- 港币三家发钞银行(中打丰)
-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
- 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成立——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
-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经济腾飞,又分别成立了三家股票交易所
- 1969年,远东交易所
- 1971年,金银证券交易所
- 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
- 1986年,四家证券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 金融市场监管
- 香港实行**分业监管模式**,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
- 银行业监管——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
- 证券业、期货业监管——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
- 保险业监管——保险业监理处(保监处)
- 金融市场自律机构(会会所)
- 银行业——香港银行公会
- 证券业——香港交易所
- 保险业——香港保险业联合会
- 香港实行**分业监管模式**,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
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1. 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建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两个首要任务
- 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制度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于1948年12月7日首次发行人民币。
- 成立新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953-1979年,我国实行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活动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 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国
- 一:中国人民银行是该时期唯一的银行,它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于一身,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
- 统:全国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 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3. 1984-1993年: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 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
-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标志着股票市场正式运作的开始。
- 1991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8只上市股票,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6只上市股票
-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督框架,全国性市场由此形成并初步发展。
4. 1994-2003年:逐步改革和完善的市场化金融体系
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
- 相继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 对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
-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 银行业与信托业、证券业分离
- 1998年颁布了《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原则。
5. 2004-2011年: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模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 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分业经营、分页监管“的金融体系得以确立。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金融要素价格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等各方面。
-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 2012年至今: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金融体系
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股市、债券、衍生品和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市场容量位列世界前茅。
知识点二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推进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 货币市场
- 始于1984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目前已经形成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在内的同意的货币市场格局
-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经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
- ====
债券市场
- 场外市场
- 包括银行间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前者的市场参与者限定为机构,属于场外债券的批发市场;后者参与者限定为个人,属于场外债券零售市场
- 场内市场
- 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 银行间市场对应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国债柜台市场实行二级托管制度,一级托管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二级托管在商业银行。
- 股票市场
大事件:- 1984年11月18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诞生
- 1990年11月、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 2005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 2018年6月正式被纳入MSCI指数
- 最近中国股票票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发展历程:
- 我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 2002年引入合格境外投资者,后逐步扩大至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
-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股票交易正式启动
- 2016年12月5日,深沪通正式启动,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
- 2018年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股比例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
- 外汇市场
- 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开放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 人民币外汇市场当前包括在岸(CNY)与离岸(CNH)市场。
-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方式、时间、品种、清算等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完善
-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方式分为竞价和询价两种,询价交易占主导地位。
-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
- 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初步具备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功能的场所,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
- 黄金市场
-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
- 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实现了中国黄金生产、消费、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标志着我国国内黄金市场的正式开放。
- 中国黄金市场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为主体,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商业银行柜台黄金产品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且各有侧重的多元市场体系。
- 我国黄金市场四大特点
- 市场架构比较完整
- 参与主体类型多样。
- 与实体经济和黄金产业密切相关。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 投资与风险分散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 商品期货市场
- 自1990年10月我国第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 目前,我国成立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
- 我国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以工业商品期货最为活跃,商品交易所则以上海期货交易所最为活跃。
- 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第一大黑色金属期货市场和第二大有色金属期货市场
- 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并保持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市场地位
- 期货市场监管方面,我国形成了**中国证监会、地方证监局、期货交易所、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和中国期货业协会“五位一体”**的期货监管协调工作机制与较为完善的期货监管法律体系。
- 金融衍生品市场
- 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
- 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目前已经上市交易**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5个金融期货品种
- 2015年2月9日,我国首个场内金融期权——上证50ETF期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
知识点三 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最重要因素。
1. 纯粹的经济因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
宏观经济运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
2.混合因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及特定的财政金融行为
1. 货币政策
2. 财政政策
3.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
- 收入总量目标
- 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处理积累和消费、人们近期生活水平改善和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失业和通货膨胀。
- 收入结构目标
- 着眼于处理各种收入的比例,已解决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收入差距等问题。
收入总量调控往往通过财政机制和货币机制的传导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3. 国际经济环境因素
- 经济全球化
- 放松管制和加强管制两种经济哲学的交替
- 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理论的发展引起放松管制和加强管制两种哲学思想的转换。
- 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
-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如今是“牙买加体系”
2. 法律因素
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高效的执法效率是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
- 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3. 市场因素
- 国内和国际统一的市场组织
- 丰富的市场交易品种
- 市场交易机制或市场模式
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合理的定价机制:
- 包括交易定价的制度安排,如询价、议价等;
- 灵活的价格机制
- 价格能够及时、真实的反应供求关系,从而能够调节资金供求双方的行为,提高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
4. 技术因素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金融科技的切入点:
- 支付清算
- 网络借贷
- 大数据
- 电子加密货币及区块链
5. 心理因素
- **行为金融学**认为心理因素是影响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金融市场包含着巨大的投机因素,投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加剧金融风险。
- 在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对股票、大宗商品未来价格既有看多的,又有看空的,总体的平衡表现为资产价格波动幅度较小,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羊群行为**”,即扩大投资者的预期和行动完全一致,助长了金融资产的暴涨和暴跌。
6. 体制或管理因素
**完善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能够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披露以及有序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等手段,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规范与秩序,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7. 其他因素
- 文化因素:
- 例如:宗教信仰
- 人口因素:
-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中的消费者、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有不同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知识点四 中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督、国家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1. 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义
- 狭义的金融机构
- 狭义的金融中介机构一般指商业银行
- 广义的金融中介机构
- 泛指参与或服务于金融市场活动而获取收益的各类组织和机构
2. 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
3.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中介结构体系:
- 拥有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国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多层次银行机构体系
- 拥有以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以各类投资咨询中介、信托机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中介体系
- 拥有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提供多种多样保险服务的**保险中介体系**
知识点五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
1. 商业银行的业务(金融体系中的主体)
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总括反应。
表:资产负债表
表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应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
2. 证券公司的业务
3. 保险公司的业务
知识点六 我国金融业主要行业基本情况
知识点七 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架构
一.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从“一行三会”过渡到了==“一委一行两会”,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任重而道远!
知识点八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互协调统一的
一、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和国际经验
- 古典经济学提出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实体经济产出。
- 20世纪90年代,伯南克和格特勒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基金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等摩擦,这些摩擦会产生“加速器”效应并放大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动态影响。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表明,金融活动本身也是经济衰竭和萧条的重要诱因。
货币中性论:货币供应量之影响名义变量。
凯恩斯: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能影响实体经济
伯南克和格特勒:“金融加速器”
金融危机:金融活动本身也是经济衰竭和萧条的重要诱因
二、我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障碍与挑战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质 就是有效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
障碍和挑战:
5. 利率、收益率曲线和汇率等——尚未完全市场化
6. 以银行业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7. 刚性兑付 是金融市场很对深层次问题的根源
8. 金融监管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没有理顺,监管政策始终倾向于本行业的发展
9. 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关系 始终没有得到理顺(重融资、轻投资)
刚性兑付,必须打破!
知识点九 金融安全与稳定 (新增)
-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阶段性成果
-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金融风险
知识点十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和业务
考点总结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1. 发行的银行
2. 银行的银行(管理、服务商业银行)
3. 政府的银行(代表国家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服务于国家)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 负债业务(资金来源)
2. 资产业务(资金运用)
知识点十一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创造信用货币的前提条件)
1.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货币供应成反向关系)
2. 超额存款准备金
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倍数关系)
1. 简单公式:m = 1 / r
2. 现实公式:m = c+1 / c+r+e
三、扩展:
1.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2. 派生存款:(由银行贷款引申出的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那部分存款的存款。
知识点十二、十三、十四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
总结: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二、货币工具
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常规)
-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向变动,威力最大)
- b. 再贴现率(反向变动,被动)
- c. 公开市场业务(卖减买增,主动,可经常性、连续操作性)
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消证不间接)
3.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 利率传导机制(核心变量:利率)
2. 信用传导机制
- a. 银行信贷的传导渠道
- b. 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传导渠道
3.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a. 托宾q理论
- b. 财富效应
4. 汇率传导机制
四、扩展
1. 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反向变动
2. 利率和投资,反向变动
知识点十五 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央行的三大原则
- 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
- 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 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二、央行的十二大措施在证监会、银保监会措施中的细化和落地
- 全面取消外资银行申请人民币业务需满足开业1年的等待期要求
- 降低外国银行分行吸收单笔人民币定期零售存款的门槛至50万元
- 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
- 取消外国保险经济公司在华经营保险经济业务需满足30年经营年限、总资产不少于2亿美元的要求。
知识点一 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及其内在逻辑
一、资本市场的分类
二、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概述
知识点二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
知识点三 科创板
总结:
科创板概述(2018年提出,2019年正式开板)
科创板重点服务的企业类型和行业领域(6大领域)
科创板制度规则体系(1+2+6+N)
科创板上市条件(3000万,25%,4亿,10%)
科创板制度设计的创新点(6点)
知识点四 创业板
总结:
创业板改革时间:2020年4月
创业板改革路线: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
改革后创业板与科创板的差异
- 板块差异化定位(最主要)
- 发行上市制度:发行条件、发行承销
- 交易制度:涨跌幅比例、投资者适当性、交易申报上限
- 退市制度:退市流程、退市类型
- 政府和政府机构:发债目的;中央银行证券
- 企业公司:股票、债权融资;首次融资、再融资
- 金融机构:金融债券的特点(债权债务,可抵押转让,利息免税,不能提前取息,利率高于储蓄,专款专用)
一、机构投资者
- 机构投资者的概念
-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
投资资金规模化、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结构组合化、投资行为规范化 - 机构投资者的分类
- 政府机构投资者
特点:调剂资金余缺、实施宏观调控、实行特定产业政策等 - 金融机构类投资者
1. 证券经营机构(最活跃)
2. 银行业金融机构(两不得)
3. 保险经营机构
4. 其他金融机构
…
不想写了,直接看思维导图吧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