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战争移民、高考移民、经济移民——台湾岛上的中原人

未命名 2024年12月20日 12:52 8 泓惠
细雨丝竹 时拾史事 今天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八月,一位三十三、四岁的男子由随从陪同,泛舟出海,驶向金门。与清廷控制地区的男人不同,他们依然一身衣冠束带。居首的青年男子是明朝宗室,鲁王朱以海。忠于明朝的将领郑成功凭借海军优势固守厦门、金门,朱以海就是在他的保护下移住金门的。 金门古名“浯岛”、“浯州”,原为蛮荒之地。西晋中原兵乱,北方人开始迁居闽南,其中有少数人进一步渡海来到金门。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及两宋之交三次大乱,中原移民不断增加。从两宋之交开始,澎湖和台湾本岛也成为中原移民的目的地。到朱以海逃亡金门的那一年,台湾约有两、三万中原移民。但他暂时不能去台湾本岛。那个比金门弹丸之地大得多的宝岛还在荷兰殖民者占领之下。 张煌言画像 在回首眺望大陆故土的那一刻,朱以海想必潸然泪下。彼岸辽阔富饶的大地上曾经有朱家的社稷,也有他其乐融融的小家庭。如今,原桂王朱由榔即位为永历帝,在偏僻的西南艰难地维持明朝宗社;而他,鲁王朱以海,痛失几乎全部家人,不得不以堂堂宗室的身份,加入明末移民闽南的人潮,避难台湾外岛——金门。不过,在广义上,他也是移居到台湾地区了。 朱以海的生平在清朝编撰的《明史》中记载寥寥。直至1959年,驻扎金门的国民党军队修筑工事,发现了鲁王墓,墓志铭——《监国鲁王圹志》重见天日,人们才得以了解更多关于朱以海的细节,获知他在1651年退居金门之前的九年里所承受的悲苦。与之相比,亡命海上的辛劳根本不值一提。 据《监国鲁王圹志》记载,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兵袭击鲁王的封地兖州。那时的鲁王还是朱以海的三哥朱以派(谥号“鲁安王”),朱以海封爵“镇国將軍”。兖州城破,朱以派及其儿子(名不详)、四弟朱以洐、五弟朱以江、朱以海的原配夫人张氏殉难。朱以海的长子、第三子被清兵掳走,从此生死不明。朱以海幸免于难,续娶了一房妻子。罹难兖州的原配张氏祖籍浙江宁波,不知道朱以海是不是难忘张氏,他续娶的妻子也姓张,并且也是宁波人,我猜可能和前妻还是同宗。 崇祯皇帝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派遣使臣赴兖州,宣布册封朱以海为鲁王。使臣刚刚离京,李自成就攻占了京师。如果使臣晚一步启程,朱以海很可能将与爵位失之交臂。四月初四,朱以海收到圣旨,正式袭封魯王。而此时,赐下这一纸圣旨的崇祯皇帝已自尽于煤山。 清军入关,北方风雨飘摇。朱以海南逃,奉南明弘光帝旨意移封浙江台州。不久,清军攻占南中,进逼杭州。明朝遗臣拥立朱以海为监国鲁王,定都绍兴。在此前后,朱以海的次子死于南京。这是他失去的第八个至爱亲人。 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六月,清军攻破绍兴。叛将方国安挟持朱以海,准备献俘降清。冥冥中,或许是死难亲人保佑,负责看守的人生病了,朱以海再次死里逃生,从江门逃到海上,保定伯毛有伦等人追随。但世子(即第四子)朱弘椮、第五子朱弘朴和第六子朱弘栋遇难。 至此,朱以海的儿子们全部先他而去。朱以海本人几经波折,撤退至舟山群岛。他亲率水师迎战清军战船,终归落败。舟山易主,鲁王妃张氏投井自尽。 另据邵廷采《东南纪事》记载,张氏早在舟山易手时就被叛将张国柱掳掠。鉴于《东南纪事》成书晚于《监国鲁王圹志》,距离事发时间较远,存在明显的讹误,把崇祯十七年死于兖州的鲁王误记作朱以海的父亲、实际殁于崇祯十三年的朱寿镛,而且《监国鲁王圹志》的撰文、刊刻者为鲁王旧属,不太可能弄错鲁王妃的死因。所以,关于张氏之死,我认为应当以《监国鲁王圹志》为准。 朱以海辗转于1651年避居金门。在余下的岁月中,他身边只剩次妃陈氏和陈氏所生的两个幼女。继妃张氏所生的长女和闽安侯周瑞的长子周衍昌结婚,也算在离乱中幸存下来,但应该没有和父亲同住。五年后,朱以海一度移居广东南澳岛,1659年又回到金门。 1661年,郑成功率军强渡台湾海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为了开发台湾,并补充明郑兵力,郑成功及儿子政经两代持续招募大陆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惠州、潮州等地的失业、失地平民赴台。大量青壮年带着先进的技术移民台湾,为台湾生产力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但朱以海未能跟随郑成功登上台湾本岛。他颠沛流离,痰疾缠身,于收复台湾的次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五岁(虚岁)。 郑成功 关于朱以海之死,《明史》记载完全不同,说郑成功起初对朱以海非常恭敬,后来礼数松懈,朱以海不满,打算迁居南澳,被郑成功淹死在海里。个人认为,《监国鲁王圹志》把朱以海在金门和南澳之间来来去去的过程、时间记录得十分清晰,成文时间也比《明史》早九十多年,基本上是关于朱以海结局的第一时间报道,加之《明史》对前鲁王朱以派之死的记载也前后矛盾,一会儿说朱以派自杀,一会儿又是被杀。因此,综合来看,《监国鲁王圹志》可靠性更高。 【《明史》原文:1、子以派嗣,十五年,大清兵克兖州,被执死。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2、(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大清兵趋曹、濮,山东州县相继下,鲁王以派自杀。3、鲁王以派亦被杀。】 朱以海的遗属考虑到永历帝远在云南,山水阻隔,无法请旨为亡者操办丧事,请宁靖王朱术桂领衔主持丧仪,立墓志铭为记。期待将来明朝中兴,皇帝降旨追赠朱以海谥号并风光改葬。 【《监国鲁王圹志》节录:今圣天子远在滇云,道路阻梗,末繇上请。姑同岛上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诸圹中。指日中兴,特旨赐谥、改葬,此亦足考订云。永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日,辽藩宁靖王宗臣术桂仝文武官谨志。】 他们还不知道,永历帝已在半年多之前死于吴三桂之手。中兴、改葬的愿望注定是一场幻梦。 鲁王朱以海去世仅仅两年,1663年,清军攻占金门、厦门,宁靖王朱术桂、鲁王次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益王朱怡镐、乐安郡王朱义浚、奉南郡王朱和睦、泸溪郡王朱慈(火+著)、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舒成郡王朱慈(火+喜)、巴东郡王朱尊(氵+柬)、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等明朝宗室移居台湾本岛,成为明末清初新迁入台湾的中原人中身份特殊的一群。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发动统一战争。清军连战连捷,首先攻克台湾的屏藩——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降清,天下复归一统。 当年安葬鲁王朱以海的宁靖王朱术桂及五位侧妃拒绝降清,自杀身亡。根据朱术桂的遗书,他是为保留一头“全发”和明朝衣冠而自尽的,临终遗诗一首:“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竹沪华山殿里的明宁靖王朱术桂神像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逢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他题在墙壁上的遗书,宛然一方恰如其分的自撰墓志铭。 迁居台湾二十多年间,朱术桂在万年州竹沪庄(今高雄路竹乡)一带广拓良田。他自尽前,当地士绅老幼都来拜别。二十多年前,他把朱以海安葬在金门;二十多年后,台湾居民安葬了他,并自发建造多座假墓,防范清军搜寻。 朱术桂和早年去世的元妃罗氏合葬于高雄湖内乡。这位出身宗室的新移民,最终埋骨台湾。 统一后四年,1689年(康熙二十五年)春,清廷开始在台湾设置科举考试。但台湾居民怀念明朝,不愿意做清朝的官,崇尚经商、务农。尽管人口增多,读书人占比却较低,文化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大陆。可是,由于朝廷给予台湾一定的优惠政策,台湾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又和大陆相差无几,录取率明显高于大陆。于是催生了一大批“高考移民”,众多闽、粤学子渡海迁台,以台湾省(府)户籍应试科举。 苏峨墓志铭 其中,第一位成功者应该是原籍福建泉州的苏峨。2005年,苏峨和妻子叶氏的合葬墓志铭被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方《乡进士截选文林郎巍苏公暨配孺人懿勤叶氏合葬墓志铭》记载:“(大清)王师底定台湾,置郡建学。郡遂以凤山弟子员登丁卯贤书。昔闽之科目,欧阳詹开其先;今台之科目,巍(苏的别号)开其先,俱称盛事。” 与清朝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监察御史范咸等修订的《重修台湾府志》、清朝高拱乾等修订的《台湾府志》、《同安县志》等史料相互呼应,证明苏峨从泉州迁台,以台湾府户籍考中康熙二十六丁卯科举人。 “高考移民”和科举考试促进了台湾省的文化发展,改变了台湾省居民的观念。他们转而重视读书,推崇科举。据清朝巡台御史张湄、台湾道徐宗干等官员所见,在台湾省的大街小巷,不分日夜,家家户户都有读书声。就连比较偏远的澎湖也同样书卷飘香。 科举文化深刻地渗透到清朝台湾省居民的风俗习惯中。他们会在月饼中包一个红笔写的 “元”字, 寓意“秋闱夺元” ,要通过掷骰子比赛,胜出者才能夺得这个幸运月饼。在祭祀时,台湾省居民用龙眼、榛子、花生祭祀魁星, 祈求“三元及第”。结婚喜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则是“龙眼肉”——称“福圆”,意为“食福圆, 生子生孙, 中状元。”新娘进门, 喜娘会祝祷“子婿快升状元”;婴儿满月, 人们会祈祷“囝仔中状元”;敛葬亡人,人们会一边钉棺材,一边吟唱:“一点钉, 子孙昌盛;二点钉, 科甲联登;三点钉, 三元及第;四点钉, 黄金满筐;五点钉, 钉得高, 子孙代代中状元。” 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清廷允许大陆移民携带家眷迁居台湾,到乾隆四十九年,又开放了福建晋江与台湾鹿港之间的渡船,掀起新一轮大陆居民迁居台湾的高潮。除志在科举的读书人之外,也有很多大陆移民迁台从事农渔、工商等各行各业。例如一位名叫“卢毅亭”的人。据墓志铭记载,卢毅亭原籍福建安溪,于乾隆年间渡海赴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嘉庆十二年(1807年)台湾省因饥荒、官吏贪腐等因素而发生的三次变故中,卢毅亭积极维持地方秩序,倾尽家财赈济饥民,并努力与官军做好沟通,保障台湾省淡水地区出产的大米正常运销大陆,为安定地方立下汗马功劳。 【考公生平,自安溪徙家淡水。乾隆五十一年,台有林逆之乱,淡水驿骚,公应募为义民首,倡以靖地方。迨六十年,復有陈周之变,淡民因饥震动。公倾家财以赈民食,遂戢漳泉粤祸端,淡水分府上其功荣,加赐赉,公仍退让不受。及嘉庆十二年,蔡逆乱后,守淡口炮台者以淡水原系私口,不许商船载米内渡。公以淡水乃产米之区,为漳泉利赖,因历呈列宪,奏准三口通行。】 不论士农工商,祖先们从大陆传承而来的传统在台湾省牢牢地扎下了根。19世纪末,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一些台湾士子不忘故国,毅然冒险渡海赴大陆参加科举考试。如新竹人郑毓臣试图参加1897年丁酉科福建乡试,被日本人拦截,又于1903年再次与堂弟郑养斋、鹿港人丁锡勋一同应考癸卯科福建乡试。虽然仍因日本殖民者的阻挠而未能成行,但这些读书人铭刻在心底的“中华”却是侵略者所无法抹去的。 1945年,台湾光复。1959年,鲁王朱以海墓出土。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金门县在太武山为朱以海修建新墓。 1960年,蒋经国撰写了《重建明监国鲁王墓碑记》文中写道:“xxxx年己亥仲秋,金门将士以构筑工事伐石启士,获见南明监国鲁王以海真坟圹志,记王世系事迹、生卒时日及死因甚详。惟据明史三王传及三藩红事所载,均谓王居金门不为郑延平所礼,将之南澳,被沉于海云云。斯圹之出足证旧史之妄,而延平数百年来之横遭诬蔑,亦从此晓然大白于天下后世,此自世间是非与正义所系,不徙供史家考览已也。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迫,力竭声危,适延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来依,自必能和更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固在意中。以恒理度之,岂有如延平之坚忠劲节,而肯伤仁背义,残害明室宗亲者乎?盖其时延平据地虽小,而为眷眷故国,不甘臣虏,人心所系。清廷初主中夏,立业未固,深恐义声所播,举国景从,故不惜伪撰史实以厚诬之,而乱视听,动摇其人心士气。往昔余游金门,胆工疑坟,缅怀往事辄为之欷虚低徊而不能去。今地下之秘,豁然轩露,王之死得其正,已无置疑意者,碧血丹心,永留海筮,精诚所感,造物亦不得久必之,其足增重延平作忠臣义士之气为何如也。” 1963年,鲁王新墓落成,安葬典礼举行。自此,明朝鲁王朱以海魂归太武山。据说,此后,金门每年都会在农历五月十五日为明朝鲁王举行追思祭礼。 1976-1977年间,身在非洲的台湾女性陈平(原名陈懋平)致信蒋经国,为自己的丈夫申请一份潜水的工作。在信中,她这样写道:“荷西(她丈夫的名字)是中国女婿。”【依据《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北京文艺出版社)】 她是一位作家。她的笔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应该很耳熟——“三毛”。她原籍浙江定海人,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是1940年代末大陆迁台移民的一份子。她认为她的西班牙丈夫是“中国女婿”。 2007年六月二十九日,金门各界举行纪念明朝监国鲁王朱以海冥诞祭典,时任金门县长在鲁王灵前履行上香、献花、献爵、献馔、献金箔等一系列古礼,在场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致敬。【依据2007年06月29日中国新闻网载中新社香港六月二十九日电消息。】 这一年,是明朝鲁王朱以海三百九十周年冥诞。 “月光光, 秀才郎, 骑白马, 过南塘……”、“一是当朝一品, 二是二甲进士, 三是三元及第, 四是四品京堂, 五是五子登科, 六是六国封相……”不清楚这些在清朝时期流行于台湾省、表达对科举考试推崇之情的童谣是否依然有人在唱。但这些承载着文化传统、祖辈情感和记忆的儿歌真是世界上最美的歌曲,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 作者介绍: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参考书目:《监国鲁王圹志》、张廷玉《明史》、邵廷采《东南纪事》、杨齐福《科举考试与清代台湾社会习俗》,黄书招、蔡静静《泉州赴台科举第一人,苏墓志铭印证闽台缘》(2005年泉州晚报)、张雅真《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清卢毅亭墓志铭浅谈》、程碧《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北京文艺出版社)等。】 喜欢的话赞赏一下吧(长按扫描) 【附《监国鲁王圹志》全文:監國魯王,諱以海,字巨川,號恒山,別號常石子。始封先王,諱檀,為高皇帝第九子,分藩山東,兗州府王,其十世孫也。世系詳玉牒,王之祖恭王,諱坦頤。父肅王,諱壽鏞,傳位第三庶子安王,諱以派,王兄也。崇禎十五年冬,虜陷兗州,安王及第一子、第四弟以洐、第五弟以江,俱同日殉難。山東撫臣奏聞,王以第六庶子、母王氏所生□授鎮國將軍,部覆應繼王位,于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冊封為魯王。方三月初旬,使臣持節甫出都,而京師旋告陷矣。東省驛騷,王遂南遷,弘光帝登極南都,移封王于浙台州府,南中不守,虜騎薄錢塘,浙東諸臣豎義旗,扶王監國,都紹興,則弘光之酉閏六月間事也。次年仲夏,浙事中潰,王浮澥入舟山會閩中舟師;在北迎王至中左所,復移師琅琦附省諸邑,屢有克復,虜援大至,復者盡失。王又再扺舟山,躬率水師入姑蘇洋迎截虜舟,而浙虜乘機搗□,舟山竟不可援矣。王集餘眾南來,聞永曆皇上正位粵西,喜甚,遂□謝「監國」,栖蹤浯島金門城;至丙申徙南澳,居三年。己亥夏,復至金門,計自魯而浙、而閩、而粵,首尾凡十八年。王間關澥上、力圖光復,雖末路養晦,而志未嘗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饞四十有五。痛哉!元妃張氏,兗濟寧州張有光長女,原浙之寧波人;兗陷,殉節。繼妃張氏,亦寧波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兗陷虜,存亡未卜;次子卒于南中,第四子弘槮、第五子弘樸、第六子弘棟俱在北蒙難;僅存夫人,今晉封次妃陳氏,遺腹八閱月。女子三,長為繼妃張氏所生,選閩安侯周瑞長男衍昌為儀賓;未嬪尚二女,俱陳氏出,未字。島山鳳鶴,不敢停櫬;卜地于金城東門外之青山穴,坐西向卯。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于石;卜葬茲地,王顧而樂可知也。以是月念二日辛酉安厝,謹按「會典」親藩營葬,奉旨翰林官撰壙誌,禮部議謚。今聖天子遠在滇雲,道路阻梗,末繇上請。姑同島上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蕆諸壙中。指日中興,特旨賜謚、改葬,此亦足考訂云。永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日,遼藩寧靖王宗臣術桂仝文武官謹誌。】 上一期:自古“床”事无小事,千万不要“上”错“床”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