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23:33 2
林滢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6号)精神,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更好助力“六个新湖州”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市。坚持以绿色为底色,深化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湖州实施。构建城乡“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不低于94.6%。力争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区)全覆盖,50%以上区县创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拓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力争奥运有人参赛、亚运有人获奖、全运有人夺金。打造“极限之都·户外天堂”特色体育品牌,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浓厚体育文化氛围,扩大体育对外合作交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领域深化改革,整体智治水平明显提升。
——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创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竞技体育贡献率明显提升,力争奥运夺金。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8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建成整体智治的现代化体育治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绿色便捷的体育场地设施。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增量提质工程,重点支持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公共体育场(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笼式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设施等建设,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推广“公园绿地+体育”“廊道+体育”“商场+体育”等新模式。推动未来社区、美丽乡村体育设施建设,高质量实现城镇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落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全面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实施体育设施节能降本改造和迭代更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机关事务中心,各区县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开展丰富多元的群众赛事活动。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办好市运动会、全民健身节、体育社团嘉年华等群众体育赛事。鼓励各区县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群体赛事,形成“一区(县)多品、一乡镇(街道)一赛、一社区(村)一会”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扩大“周三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体育365·天天来健身”等全民健身公益活动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以下统称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下统称三小球)、健身操、游泳、路跑等群众体育项目,传承推广吴兴风筝、南浔练市船拳、德清木兰扇、长兴百叶龙、安吉竹叶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鼓励发展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冰雪运动、房车露营等消费引领的绿色运动项目。支持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各区县政府)
3.提供专业长效的科学健身指导。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分级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科学健身门诊。推进慢性病防治及运动干预项目,建立运动处方库。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精英计划”,推广基层“体育委员”工作制度,探索健康生活指导员工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三员”队伍建设。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推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城乡赛事活动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指导城乡居民科学健身,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提高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各区县政府)
4.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健身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有序发展,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市、区县“1+25”模式(1个体育总会,2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乡镇(街道)“1+8”模式(1个体育总会分会,8个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指数合格率达到90%以上,3A级以上的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率达到65%以上。扶持体育俱乐部、社区内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等体育健身组织建设,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的体育健身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重点支持,鼓励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承接符合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
5.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推动青少年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相互促进。广泛开展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等运动技能培训,保障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每人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统一发文、共同举办,建立全市完善的分学段、分年龄、跨区域、多形式、常态化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赛事体系。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逐步提高中考体育计分分值。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人群总体近视率降低5%。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营地等发展,鼓励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参与学校体育技能指导、培训和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
(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科学布局竞技体育项目。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充分发挥各区县积极性,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形成一批具有湖州特色、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做大做强田径、网球、自行车、射击、击剑、女排、攀岩、跆拳道等8个项目。加强与省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市县合作办队的射击和自行车项目发展。利用杭州亚运会三人篮球项目落地湖州契机,大力发展三人篮球项目,争取省队市办和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湖州。探索三大球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县政府)
2.优化竞技体育训练体系。加快形成体制内、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推动竞技体育集约化、科学化、绿色化发展,构建更加开放、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训练新体系。加强各级体校建设,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举国体制的核心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业余运动训练,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体育训练新模式。强化体教融合,推动特色运动队、俱乐部运动队、大中小学运动队建设。打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建立健全“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机制,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各区县政府)
3.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深化备战训练战略合作,共享训练管理经验、训练方法、备战动态等成果信息。完善队伍组建模式,选拔最优队员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建立市重点运动员档案,定期召开备战分析会,全力做好重点项目、重点队伍、重点运动员备战参赛的服务保障工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综合优势,打造复合型科学训练服务团队,提高对优势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技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三)大力发展特色体育赛事
1.构建多元赛事体系。完善体育赛事项目布局,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等级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培育具有湖州地域特色的IP赛事,形成一区(县)一品牌的赛事格局。全力协办好杭州亚运会,以“一域出彩助力全域精彩”,举办好市运动会、市全民健身节系列赛事活动,承办好全国、长三角、环太湖系列体育赛事。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接高水平体育赛事。合理利用亚运资产,引进三人制篮球超级联赛落户湖州(德清),鼓励企业创办三人制篮球职业俱乐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2.打造特色赛事品牌。发挥湖州绿色山水资源特色优势,重点开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冰雪、路跑等户外赛事活动,形成“极限运动示范引领、山地户外广泛普及、航空汽摩锦上添花、水乡运动特色明显”的户外绿色运动发展新格局,提升“极限之都·户外天堂”体育品牌的知名度。做大做强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吴兴中国名校水上公开赛、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德清莫干山TNF100、太湖图影马拉松、安吉两山户外多项赛等品牌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区县政府)
3.创新赛事管理方式。依法依规加强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体育赛事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体育、公安、卫生健康、应急等多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协调赛事重大事项,保障赛事有序运作。大力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进一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和扶持专业体育公司积极承办影响力大、社会价值高的大型体育赛事,引导和支持中小微体育公司积极举办市场化程度高、普及性广的体育赛事。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积极举办群众性、社会化体育赛事,不断增强服务体育赛事能力。吸引体育经纪、体育咨询等体育中介机构入驻,提升体育赛事市场化水平,提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发展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优先发展以运动休闲为核心的户外运动产业,健全体育全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最大程度激活体育资产惠民增值。促进体育制造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转型升级、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县政府)
2.打造户外休闲特色产业。以打造户外休闲产业为主线,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形成特色。西部山区着力发展冰雪、攀岩、登山、漂流、露营、运动驿站等,形成户外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带;东部水乡重点发展水上运动、自行车骑行、垂钓体验等,打造具有水乡风貌的户外运动休闲带。充分发挥太湖湾滨湖运动集聚区、浙北山地户外运动带、江南水乡户外运动带的驱动作用。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和运动休闲特色乡镇建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县政府)
3.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对体育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各种类型的体育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给予落户政策支持。支持体育骨干企业投资新项目,布局新业态,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鼓励设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重点支持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类企业,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户外运动品牌。支持体育企业和高校等联合组建战略联盟,形成一批体育与科技、旅游、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联合体。根据国家、省、市“双减”工作要求和标准,进行前置审批,规范体育类校外培训。(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信局、市工商联、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五)促进体育文化振兴发展
1.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挖掘潘德明、徐一冰等湖州体育历史名人的精神特质、人文传承,有机融合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形成湖州体育文化符号,提高市民体育文化素养。加强体育文史工作,重视保存和传承湖州体育历史。提升运动员、教练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体育荣誉体系。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明办,各区县政府)
2.打造体育文化精品。举办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民间武术、舞龙舞狮、旱船、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举办各具特色的“我们的村运”。以优秀运动员、运动队为重点,分批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和塑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发挥体育社会组织、运动达人、精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动作用,让更多优秀体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讲好湖州体育故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各区县政府)
3.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创新体育文化传播形式,让“爱体育、爱生活”成为时尚,让“每天健身一小时,幸福健康一辈子”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全民健身日、重大赛事活动等节点举办集项目体验、文化展示、明星互动、学术论坛等于一体的主题活动,向公众推介和宣传体育发展成果,传播体育慈善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体育融媒体中心建设,发挥“跃动湖州”、官方网站主阵地宣传作用,进一步扩大湖州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县政府)
(六)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
1.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服务效率。不断健全体育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体育服务事项清单,强化政府对体育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依法治体,健全体育领域制度和“10分钟健身圈”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多部门联动的执法机制和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
2.加快体育数字化改革。构建数字体育整体智治体系,促进体育管理模式重塑。打造统一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菜单式公共体育服务,实现体育领域“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推进“运动码”迭代升级,不断完善“体卫融合”数字平台,健全智慧健身支撑体系。推进体育赛事“一件事”改革。加强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改革办〔市政务办、市公管办〕、市大数据局)
3.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健全以法人治理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现代化治理机制,制定体育社会组织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市体育总会治理架构,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加快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增强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
4.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的运动干预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办赛,鼓励体育类企业、社会组织主办或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体育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商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七)拓展体育领域交流合作
1.助力区域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区域节点城市作用,整合长三角区域、环太湖城市优势资源,打造区域体育品牌赛事。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化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建设运动休闲集聚区,让体育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优质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区域合作办)
2.扩大体育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环太湖、长三角区域城市在体育训练、体育康复、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拓展与湖州国际友好城市的体育交流,推进与港澳台体育的密切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积极拓宽优秀运动队国际训练渠道。(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区域合作办、市外办,各区县政府)
(八)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1.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能级。将教练员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战略。实施湖州市优秀教练员培养工程,制订出台《湖州市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况,适当对教练员进行待遇倾斜。深化教练员职称制度改革,畅通体育系统内外教练员职称申报渠道。加大裁判员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占比。加大体育科研、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2.扩大社会体育人才规模。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互联互通,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三员”队伍管理,重点培训社区体育开展、群众赛事活动组织、体育社团管理、体卫融合、运动康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
3.完善体育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体育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体育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全国多层次、多渠道引进一批高水平体育人才。有条件地选派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出市、出省参加培训,支持与高水平机构联合培养体育人才。构建体育人才配套奖励、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体育行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研究制定体育专业人才目录,力争纳入《湖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文明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体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县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改革任务,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体育现代化县(区)建设。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强市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各区县政府要科学制定本地区落实体育强市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市建设。全面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按规定使用。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加强体育项目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保障。
(三)加强督查指导。加强各部门联动,定期研究、统筹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各项工作。建立实施意见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任务的经常性督查,确保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体育强市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0日
3577516-73823-1-2023年1期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