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人类移民火星的人到火星去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22:28 2 子芙
撰文/陆瑶 如果火星也曾长期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它是否也会像地球一样演化出生命与文明?如果火星曾经拥有纵贯整颗星球的河流,为什么今天会如此干燥和冰冷?今天,人类终于能够用双手遥远地探测火星,甚至考虑移民火星…… 瞥 向 火 星 的 第 一 眼 自1960年,苏联发射第一枚火星探测器以来,到2021年为止,人类共进行了47次火星探测任务(由于评判标准不同,数据也有分歧)。这其中隐藏了多少失败的苦涩,不言而喻。 1960年10月,苏联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火星1A号”在进入地球轨道之前就宣告失败。4天后,第二个探测器“火星1B号”也以失败告终。一连串负面连锁反应爆发,其后的六次探测器发射都纷纷失败。直到1971年5月,“火星2号”发射成功,人类第一枚火星探测器进入了环火轨道(环绕火星的轨道)。 接下来的8个月内,“火星2号”不断向地球送回观测数据,展示了火星表面的山峰、大气层,火星表面的巨大温差、高达7千米的红色沙尘暴……遗憾的是,“火星2号”着陆时,着陆器和母体分离后直接坠落火星表面,刻有苏联国徽的金属片成了火星上第一个粉身碎骨的人造物体。同年12月,“火星3号”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但仅仅发送了20秒的信号,便失去了联络,我们只接收到它拍摄的第一张火星地表的近距离模糊图像。 美国在发射火星探测器上比苏联晚了足足4年,1964年11月5日,美国第一次发射“水手3号”火星探测器,未能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但三周后,“水手4号”成功脱离地球引力,开始了它长达7个半月的旅途。“水手4号”与火星擦肩而过,最近距离为10000千米,它发回了关于火星最关键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证明,在过去的30亿年里,火星没有发生显著的地质运动,没有全球性磁场改变,甚至宇宙射线可以直达火星表面。 这些发现虽然打破了人们对于火星文明的浪漫幻想,但也将人类带入了更具科学性、逻辑性的火星畅想: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又或曾经存在过生命?自此,科学家的目光聚焦在了火星微生物上。 火星真的曾被海洋覆盖吗? 探测器们的老前辈“火星全球勘测者”,1997年便进入环火轨道,根据它提供的十年火星观测数据,不少学者判断“虽然火星表面或靠近地表的部分曾存在液态水,也无法证明液态水长期存在”。 比如洪水,在表面只停留几天,随后便被蒸发或冷冻或渗入地下了。火星的河谷网络的地表特征,与地球的河谷形态有多处不同。火星河谷完全可能是因“基蚀”(地下水在地热的作用下蒸发,侵蚀了上方的岩层)形成的。火星上的江河图景,或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为了反驳“基蚀”论,“2001火星奥德赛”探测卫星出场了,它的名字是根据电影《2001太空漫游》命名的。一直以来,“火星奥德赛”担任“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与地球通信的中继站,可以拍摄老前辈“火星全球勘测者”技术上不能提供的高精度照片,并且携带能够检测火星地表及浅地表下物质成分的专业设备。 “火星奥德赛”是一员健壮的“老将”,它完成了绕火星6万圈的使命,在服役的13年时间里,在可见光波段拍摄了近29万张照片,在红外波段拍摄了18.8万张照片。其中一些图片显示了新发现的火山河谷表现出降雨、融雪、地表径流的特征。这些河谷的长度和宽度从源头到末端呈递增趋势,河道源头分布于山脊的顶部,这是地形曾被降水或径流塑造过的证据。“火星曾经下过雨”,曾经的火星,气候与地球竟是相似的。 另一面,负责地面工作的“机遇号”早在降落之初,就在火星“本初子午线”平原(即经度0度之处,又称梅尼迪亚尼平原)获得了惊人的发现——成层于远古时期的沉积岩露头(地质术语,即露出地表的基岩)。这些岩石疏松、多孔,含有水合矿物和矿物盐。 “机遇号”对沉积岩露头做了初步研究,显示这种沉积岩一直向下延伸,厚度在几十米以上,液态水或曾长期在此地表流淌。“机遇号”用毫无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陌生的火星世界。它所发现的含水岩石中,包含了大量包括黄钾铁矾在内的富硫矿物。露出地表的沉积岩含有硫、氯、溴,一些在水中高度活跃的元素,这或许在告诉我们,它们是一片远古海洋的遗民……当时,火星本初子午线平原上的许多池塘、溪流、河岸,逐步萎缩、干涸,只剩下这些沉积岩露头在述说往事。 火星微生物真的存在吗? 火星微生物真的存在吗?为回答这个问题,“凤凰号”毅然降落在了火星北极,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火星地表下冰冻水的存在。在科学家最浪漫的幻想中,或许火星极地的地下冰融化,会创造出一个湿润温暖的“地下小世界”,而湿润温暖的空间意味着“生命”。 2008年5月25日,“凤凰号”初登陆火星北极,便发现了自身所在土壤颇为怪异。很快,它便在土壤中发现了两种令人惊喜的成分:碳酸钙和高氯酸盐。这两种化合物对于追踪火星生命痕迹起了重要作用。 在地球上,我们知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碳酸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结合,就形成了碳酸钙。碳酸钙固然是地球上司空见惯的矿物质,但在火星上就是鼓舞人心的新发现了。经测量,火星北极土壤的pH值为7.7,呈弱碱性,与地球上的海水一致——地球海水二氧化碳系统就是由碳酸钙来缓冲的。火星北极的土壤呈大颗粒状,正是因为碳酸钙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这说明火星北极土壤竟是微微湿润的。 在火星上寻找大量碳酸钙,就如同海盗怀揣空白藏宝图,一片迷茫。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建立在“火星”有水这个认知上。如果远古时期的火星是一颗多水的行星,那就必须证明过去的火星大气层是浓厚的。如此一来,无法逸出火星地表的二氧化碳,必定还藏在这颗行星的某个地方。 从低温期到长时间高温期,火星两极的太阳光强度骤变,夏季温度上升超过火星冰冠升华点(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冰于两极消失,并于赤道附近的巨型火山再次生成,形成大型冰川。两极变得温暖,碳酸钙便于这段时期生成。碳酸钙如果被证明是火星土壤的组成成分,距离“地下小世界”就不再遥远了。 可即便如此,火星的历史仍旧留下许多令人不解的空白部分。比如“机遇号”发现的富含硫酸盐化合物的酸性土壤,验证了火星长期“生命禁区”的模样。而“机遇号”的另一个发现——高氯酸盐,却显示出截然相反的可能。 高氯酸盐,这种化学物质在地球上,常常作为火箭固体燃料中的氧化剂。比如,把“凤凰号”送上天的“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其中的9枚火箭都使用了此类固体燃料。在宇航员饮用水标准中,高氯酸盐浓度哪怕超过十亿分之二十五,也会对健康造成威胁,更不用说让未来的人类踏上这片有毒的土壤了。 但是,大胆抛开人类语境的话,毒性极强的高氯酸盐,或许正是火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藏食物”。火星的自然条件便足以产生少量高氯酸盐,在极其干燥的沙漠中,高氯酸盐会聚集起来把冰点降低至零下70摄氏度,即使天气转冷,微生物也可以在高氯酸盐里找到“有吃有喝”的藏身之所。这一点,是根据地球自然环境推演的。号称地球上最接近火星表面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因其降雨平均十年一次,不会将高氯酸盐冲刷到别处,沙漠里的细菌便依靠聚积的高氯酸盐和硝酸盐作为能量生存下来。但这又该如何验证呢? 一个清晨,“凤凰号”通过激光雷达观测到了一片降落于火星地表的雪花。科研人员立刻反应过来,命令“凤凰号”开始一个微生物系统运转的观测实验。 雪花蒸发的瞬间,水汽吸附在了橙红色尘埃颗粒上,被吸附的水化为极薄的液体层。如果火星处于温暖期,这液体层会更厚,并足以与尘埃颗粒相连,微生物寄居其中,以高氯酸盐为食,形成一个可观测的微观海洋。但在火星冰川期,寒冷与干燥让微生物必须持续百万年的冬眠,才能迎来下一个万物滋生的“春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氯酸盐的发现解决了科研工作者多年的谜团。20世纪70年代的两台“海盗号”用微型加热器“糟蹋”火星土壤样本的时候,曾经探测到氯甲烷气体的存在。当时,没有人能理解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在火星上生成,于是任务团队一致认为是发射前清洁剂污染了检测装置。以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水平,大多科研工作者都没能察觉到以过氧化氢为生命基础的活性微生物。 或许我们比人类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火星生命的真相。但代替人类前往荒凉火星的探测器们只能发回数据,无法带给我们理论与真知。科研工作者也不得不承认,狭小的视野即便在研究“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上也是致命的,地球上的科研工作与火星表面的地表探测器,同样需要拥抱未知、扫除偏见,独立而谨慎地工作。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2.04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