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抒怀】Have You been Shanghaied?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17:38 1
钰生
与师妹讨论学问的间隙,师妹说最近有个很火的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她和同学也去看了。“美国电影里飚了一句‘I got Shanghaied!’”
这是关键!师妹说我前不久跟她聊过关于“Shanghaied”的故事,居然就在好莱坞大片里听到了,也算是个蛮小概率的事情!也许正是因为她听我说了故事,所以才容易关注!当时她问了同去的同学,却对电影中一晃而过的“Shanghaied”浑然不觉。
“I got Shanghaied”,是的,名词“上海”的后面被“ed”了;我当初听说的例子是“Have you beenShanghaied?”至于意思,不晓得的还真想不到意思是:“你被诱拐(劫持)了吗?”
初识俚语 Shanghaied
转眼间已是约15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已经定了要回国工作,便陆陆续续地与不同友人话别。
我家在北方硅谷Kanata,位于首都西面20公里左右。Kanata的市长是位女中豪杰,回国前便约了市长夫妇在美丽的Ottawa运河边的咖啡厅一边饱览风光,一边小饮话别。
话题从我回上海开始。市长老公是来自英国伦敦的移民,他说他最早知道上海是因为俚语“Have you been Shanghaied”。他说这个俚语不是加拿大渥太华的,而是来自百年之前的伦敦街头。
这句话曾是伦敦年轻人半严肃、半认真的调侃问候,意思就是“有没有遭遇劫持?”其实,用“劫持”这个词也不尽准确。市长老公介绍说:上世纪初,飞机还不普及,跨洋交通主要靠轮船,而很多年轻人并不太愿意离家当海员。但国际流动的加强又使海员成了刚需,于是便有了当年上海滩传说的“拍头党”,把年轻人打晕、再扛上大船;等到醒来、已行于大海,只能被迫从事海员职业了。
那这船开向哪里?这船就是开往号称遍地黄金、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大上海。于是,俚语便成了流行的定局。
Shanghaied 再现上海滩
2003年春天,我返沪工作。性格与性情所致,加之由于身兼招商职责,我经常会参加一些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一次,我得知在“外滩3号”地下室有一个外国人主办的聚会,便欣然前往。
到了“外滩3号”,沿梯下行,迎面一幅约3米长、近两米高的巨幅红衣美女图横卧眼前。美女身着大红旗袍、民国造型,映衬着脸颊绯红、一副醉卧妩媚。图上赫然一行大字“Have you been Shanghaied?”
入得酒吧,灯光略暗。两位外国帅哥、美女在热情接待,自然地,我提起了这句海报上的句子,他们也当然知道这个典故。我便要了那幅海报的缩微版,留个纪念。外国帅哥还真是热情,不一会儿,真给我拿来三个印有这幅海报的啤酒杯杯垫。最有意思的是,杯垫的背面印着两个词“Shanghai Beer”!于是这句话成了一语双关的上海啤酒的广告:“你喝过上海啤酒吗?”而那幅海报和那句“Have you been Shanghaied”便凝固成了我脑海里的一段故事。
歌舞片也说 Shanghaied
美国爱情歌舞片《爱乐之城》去年年底就在美国上映了。今年的2月14日情人节登陆中国影院,赚足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眼球。
这部唯美的歌舞片叙述了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爱与梦想的故事。其实,故事只是简单的“男孩遇见女孩、他们相爱了”的老套路,但是电影在导演超强能力的掌控下变得美轮美奂。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相互慰藉,一起追求梦想;也经历过挫折、争吵和分歧,但最终在追梦路上获得圆满。
电影中的“Shanghaied”就出现在两人的分歧、争吵之时。男主角丢了工作、陷入困境,希望用这句解释能得到女主角的理解。我还未观看过这部影片,但从网上看到了原话——“Its not my fault. I got Shanghaied.”(这不是我的错,我被骗了。)虽然与“劫持、诱拐”有些差距,但表达的语境基本还是大同小异。
追根求源 Shanghaied
现在网络发达,我便想再查查这个“Shanghaied”的来龙去脉。Google翻译给出了“Shanghai”的动词涵义的英文原解“force (someone) to joina ship lacking a full crew by drugging them or using other underhanded means”;百度翻译则是给出了中文译文“(以暴力或不正当手段)劫掠(某人)去作水手;(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强行拘留;诱拐”,其中还明显地保留着“水手”的影子。另外,百度还专门标明了词汇难度为TEM-8(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那到底这个“Shanghaied”跟“水手”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网上再查,原来早已有人做了详尽的介绍。梳理一下,似乎脉络也蛮清晰了。
其实,“抓壮丁做船员”的做法是从英国皇家海军开始的。当时英国海军船员存在缺口,而年轻人又不愿当兵,军方就采用了坑蒙拐骗、威逼利诱或强行绑架的硬抢方式。
后来,随着美国加州的淘金热,这种做法也传给了美国的船老板们,而且还得到了“发扬光大”。
18世纪,美国航运业日趋繁荣。1790年,商船背后的利益集团推动了一道联邦法令:水手签约上船后必须服务到整个航行结束,否则就有牢狱之灾。于是,更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海员水手;因而在美国西海岸催生了一种“抓壮丁当海员”的新职业:水手贩子。而且,与英国人早期“一棒子干倒拖走”的简单粗暴招数不同,美国水手贩子研发出了蒙汗药、灌酒、威胁、恐吓和绑架等诸多更为“有效”的新手段。他们哄骗精壮青年喝酒抽烟谈人生理想,然后在酒里偷偷放入鸦片等佐料,或者给青年抽加了料的香烟。待年轻人中计上套被麻倒后,立即将其捆起来送走,卖给急需水手的船主。
1843年,上海开埠;1854年,上海美国领事向美商宣布上海为自由港,推动“shanghaied”成为了特指水手贩子诱拐绑架水手的专用词汇。有心人发现,美国作家、传教士WilliamTaylor在他1856年的著作Seven Years Street Preaching inSan Francisco中提到了Shanghai(当时称Shanghae),可能是书面最早的记载。
商业的发展、商船的增加更加扩大了水手的需求,以致在旧金山等地催生了好多位残酷无情、甚至充满传奇的水手贩子。据说当时最著名的水手贩子“上海王”吉姆·凯利(Jim "Shanghai" Kelly)曾一个晚上就诱拐了100多人,足足填满了三艘商船;而每年旧金山都有上千名年轻男子被拐卖到远赴海外的大船上。
1915年,著名笑星卓别林还主演了一部喜剧默片,就叫做Shanghaied;1934年,也有一集米老鼠动画片被取名为shanghaied。
就在卓别林电影上映的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Seamens Act of1915法案,废止了1790年的法令,将水手贩子列为重罪,这样抓壮丁的行为才慢慢消失。“shanghaied”这个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开始引申泛指一般化的“诱拐、劫持”。
事实上,除了“上海”,英语中也有其他具有特指涵义的地名。如“惨败”的“滑铁卢(Waterloo)”、“入乡随俗”的“罗马(Rome)”等。而我们自己的明清祖先,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当成遥不可及的地方,用到“忘到爪哇国去了”等俗语中;纯国产的地名成语如“邯郸学步”“逼上梁山”等等就更不鲜见了。
尾声
转眼间,一二百年已经过去了,历史更是翻过了大篇。如今的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首都”,更引领长三角屹立人端、享誉全球。现代交通的便捷,吸引着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人才荟萃。
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负笈海外、学成归国的莘莘学子;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大上海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回归的赤子,并在引领和支撑的包容互动中谱写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新篇章。
时代变了,涵义也不完全一样。回眸来路,我可大言:I gotshanghaied!
但没有胁迫、没有诱拐、更没有绑架与劫持,而是丝丝会心的微笑!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