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发展的趋势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12:20 3
光培
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冷战形成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③二战后,美苏力量增强,西欧衰落。
④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2)冷战的形成过程
①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②政治:杜鲁门主义vs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a.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苏联与东欧国家。
③经济:马歇尔计划vs经济互助委员会。
a.马歇尔计划:1948年,美国援助欧洲经济的计划。
b.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苏联与保、匈、波、罗、捷等组建。
④军事:北约和华约。
1949年4月,美国主导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主导成立“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⑤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①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问题美苏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表现
a.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c.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②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的瓦解
(1)冷战变化:由对抗到缓和。
①对抗: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
②缓和: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战略收缩。
(2)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二、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实行“单边主义”,企图主导世界。
(2)欧盟: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
(3)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
(4)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5)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6)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开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二战后,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e.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f.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g.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②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a.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危险。
b.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
c.一些国家出现 “逆全球化”现象。
d.文明冲突、贫富差距、利益失衡、经济主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袭击、跨国犯罪、疾病传播等。
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顺应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各国既要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与政治新秩序,全人类共同行动,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
(2)区域经济集团化
①欧盟: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②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大国主导,优势互补。
④亚太经合组织(APEC):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层经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1)社会信息化
①含义: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就是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②发展趋势:进入 21 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③利与弊: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成为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
(2)文化多样性
①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②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的态度: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①世界的总体和平:二战后,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发挥了有效作用。
②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二者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④促进因素: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②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3)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①发挥已有重要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②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③新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机制: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及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④中国方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考点】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具体体现;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考点】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1)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影响
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④一系列全球化问题开始出现。
【考点】全面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内涵:囊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社会、生态全领域,不仅推动不同国家和平相处、合作共赢,而且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缘由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3)历史地位
①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
②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4)实践
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设立丝路基金。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5)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反映出( )
A.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
B.英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
C.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
D.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从概念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
(2)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必然性看,第一,由于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第二,私人垄断资本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从历史进步性看,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
(4)从历史认识角度看,第一,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具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第二,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的深刻变化,又要看到这些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
(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新政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这次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得到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进行的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手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4)第四次经济政策调整: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向全球传导,最终演化为对国际金融稳定、世界经济增长造成极大冲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措施有: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利率,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给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刺激信贷消费,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加大政府投资支出,大规模减免税费,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进行消费补助,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救助传统制造业,培育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保护国内市场。
【考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二战加速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发展;美苏忙于冷战,无意攫取殖民地;日本的侵略破坏原有殖民体系,促进殖民地觉醒;西方国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获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支持。
【考点】第三世界崛起对世界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1)对亚非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对西方殖民国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西方国家摆脱殖民地包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3)对世界局势:①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兴起,冲击两极格局。②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是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③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④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⑤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⑥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考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1)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政策失误、贪污腐败、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
(2)启示:结合本国国情,加快改革与发展, 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建立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探索新式工业发展之路;谨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强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考点】不同时期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一战前: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基本上由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汇聚成反侵略反封建的时代潮流。部分国家先进阶级开始觉醒,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国大党的反英斗争等。
(2)一战后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民族运动高涨。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同时进行,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资产阶级共同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运动相结合,并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
(3)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时间长,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亚非拉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打破世界殖民体系,赢得国家独立。亚非拉国家力量壮大,并且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中存在哪些全球性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加强全球治理?
[提示](1)问题:政治方面,全球性的冲突、人权、移民问题,恐怖袭击、跨国犯罪,种族主义等;经济方面,贫富差距、利益失衡、经济主权、全球市场震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走私、毒品等;环境方面,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疾病传播等。未提及问题:另外还有文明冲突和宗教问题,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问题。
(2)态度:需要遵守多数国家通过民主程序建立的国际秩序,需要承认多极世界中其他极的作用;应共同参与治理过于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在全球金融、贸易、投资、能源等方面共同应对人类所遇到的难题,使世界经济在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中获得长远发展;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建立新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机制,如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和制度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增进全球共同的公共利益;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冷战后世界的影响
(1)影响到冷战后大国权力斗争内容和形式。①从大国权力斗争的内容来讲,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从势力范围的争夺转向对高新技术和世界市场的争夺,技术和市场成为冷战后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②从斗争形式来看,大国间军事对抗的程度比冷战时期有所降低。
(2)推动着冷战后大国关系从对抗走向协调。由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制约和影响,大国关系中的对抗状态基本消除,大国间的合作和利益上的协调正越来越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中的主导因素。
(3)推动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和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合作性的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4)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由于经济全球化中这些现代经济的要素日益要求冲破民族国家的壁垒,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推动世界的发展。但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5)推动全球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加剧文明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消失,而是推动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的发展,从而打破西方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并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
【考点】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对策
(1)根本途径: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吁全人类共同行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
(2)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方针,增强经济实力,维护经济安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3)深刻把握中国崛起与时代转型相辅相成的新格局,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核心位置,为开辟新全球化时代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等的完善;继续致力于创建更为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致力于数字化中国的创建;致力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4)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更好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发展。
【考点】全面认识反全球化问题
(1)反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全球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球化过程中不合理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2)表现:反对、攻击各种跨国公司,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反对新殖民主义;关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人权”、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对移民迁移的控制和对移民劳动力的剥削。
(3)特点:地域发展不平衡性;斗争方式的多样性;运动成分和目标的复杂性;运动技术手段的先进性等。
(4)认识: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化运动是密切相关的,只是更关注全球化中不和谐、不平等的因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全球化对全球化有一定的制衡意义,研究反全球化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全球化背后隐藏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危机,从而有助于建立理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多样性的全球化。
【考点】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示例一:提取的三点信息:欧洲煤钢共同体;长时期;欧洲的安全框架;打击恐怖主义。
主题:欧洲的和平与安全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论述: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探索。但法、德两国的宿仇是西欧联合的障碍。在法国外长舒曼的提议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将法德两国的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管制之下,这就使得法德爆发战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被有效控制,从而促使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确保了欧洲的安全,为走向联合铺平了道路。
欧洲安全框架的搭建也成为欧共体长期奉行的共同政策和前提条件。欧盟成立后,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成员国积极开展司法与内务领域的合作,如打击恐怖主义,打击种族主义,德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对二战罪行和历史的反思,以史为鉴,避免战争历史重演,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安全。
示例二:提取的三点信息:外部边境;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打击恐怖主义。
主题:欧盟开放的边境政策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重大挑战。
论述:近年来,由于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及北非地区战乱不断、动荡不安,大批难民从边境地区涌向欧盟国家,寻求居留,从而引发“移民潮”和欧盟难民危机。
捍卫人权、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是欧盟接纳大量难民的重要原因,尤其以德国为代表,由于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人,因此战后的德国对人道主义高度敏感。欧盟本应在外部边境和移民问题上合作,采取共同立场和措施,但移民人数激增引发了欧盟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如不少成员国认为欧盟自由开放的边境政策使得伊斯兰恐怖主义势力渗入,严重冲击了欧洲的国家安全,这给欧盟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欧洲和平稳定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考点】如图反映了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初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彻底瓦解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强
D.第三世界国家整体实力增长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