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生成课
未命名
2024年12月18日 11:21 1
忧铜
幼儿园中班生成课(精选6篇)
生成课《夏天真热
1. 主题生成
夏天到了,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只要在户外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出一身的汗。这天我和小朋友们做完早操以后,进了教室。孩子们纷纷叫热。郑瑞东说:“老师,天怎么这么热啊,让我们变凉快些就好了。”我借机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怎样让自己变凉快”。孩子们一个一个发言踊跃,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于是,由此引出了一个主题“我要变凉快”。
2. 主题网络
怎样让自己变凉快
各种各样的扇子 我喜欢的扇子
我要变凉快
好吃的冷饮 玩水真开心
小猪爱洗澡 3. 相关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线索 活动准备 怎样让自己变凉快 请幼儿结合经验谈谈如何让自己变得凉快起来 在家园联系栏出通知,请家长配合 各种各样的扇子 了解认识各种各样的扇子,知道扇子的作用 幼儿搜集的各类扇子。我喜欢的扇子 请幼儿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扇子 各类纸,浆糊,彩笔等 好吃的冷饮 让幼儿知道冷饮能降温,但不能多吃;并能了解几种冷饮名称 幼儿搜集的冷饮包装纸 小猪爱洗澡 通过学习儿歌,知道夏天到了,出汗多要勤洗澡 相关操作材料若干。玩水真开心 能愉快地参加玩水,感受夏天玩水也能凉快。戏水玩具和场地准备
4. 教师准备
1)查阅夏天的相关知识,搜集资料。
2)搜集各类纸和水彩笔,提供工具。
3)布置主题墙的基本框架,展示幼儿制作的扇子和搜集的冷饮包装。
4)活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调整活动。
主题: 在动物园里
内容与要求:
1、在观察了解动物基础上,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2、发挥想象用动作表示动物的特征和本领,乐意这样参加动物的聚会;
3、体验聚会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资料。(教师将喜欢的动物制作成 T课件、搜集各种动物图片)
2、音乐:“老虎是tiger”和“把舞跳起来”。
3、动物卡片和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师:小朋友好!我听说你们本领很大,就赶过来看看。我是车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我给你带了一份礼物,就是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不过,听完后我要考考你们哦。我要考你们的问题就是:歌曲里有哪些动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二、欣赏歌曲:老虎是tiger
1、欣赏歌曲(师出示课件),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2、自由交流:在所有动物里,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他有什么本领?
3、游戏:
一幼儿用动作或其他方法表示自己喜欢的动物,请其他幼儿猜,文档仅供参考
猜中有奖。表现好的幼儿也有奖品。
4、幼儿想办法让喜欢的动物知道自己喜欢它。
师:你们喜欢这些动物,可是它们知道你喜欢它们吗?能想个办法让它们知道吗?他们就在那边!
5、幼儿在集体前表达对某动物的喜爱。
三、参加动物聚会。
师:动物们知道你们喜欢它们,它们可开心了!它们邀请我们参加它们的聚会,你们愿意吗?但有个条件,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自己扮成喜欢的动物的样子。
1、幼儿边说边扮成动物进入会场;
2、音乐“把舞跳起来”响起,幼儿律动。
四、活动延伸:怎样运动才健康?
【中班幼儿生成活动教案】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及幼儿操作,初步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2、幼儿乐于自己动手操作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初步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难点:引导幼儿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两条线的长短
三、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游戏法、操作法
四、活动准备:
1、教师:环境创设(5个城门)、讲解卡(5个)、尺度线
2、幼儿操作材料:筷子、皮线各20根,计算棍120个、红黄纸卷24个,剪刀10把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活动
1、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小兔,教师讲述故事进入活动
今天气真好,兔宝宝和妈妈一起到美丽的城堡去玩玩吧,可是进入这个城堡必须闯过五关,你们有信心吗?
2、教师带幼儿进入森林
(二)闯五关,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长度的`守恒
1、轻敲门进入第一关,两根筷子比长短,然后一根变换方向,引导幼儿发现筷子变换方向长度也不变
2、进入第二关;两根长度一样的皮线比长短,然后一根变形,引导幼儿发现无论怎样变换,皮线的长度不变
3、进入第三关;两根长度一样的纸卷比长短,然后一根剪成几段,引导幼儿发现剪开后长度仍然不变
4、进入第四关;三根黄色计算棒与三根红色计算棒比一样长,然后三根黄色计算棒任意变形,引导幼儿发现无论怎样变,长度都不变
5、进入第五关;一根红毛线与一根绿毛线各占九个方格的一条边,引导幼儿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两条线一样长
(三)进入城堡,幼儿分成四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物体的长度不会随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1、教师讲解各组玩法
城堡里的玩具可真多,咦,这儿还有一封信,让我看看写的是什么?教师示范讲解材料的操作及玩法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到两名幼儿讲解自己玩的过程及发现
(四)教师小结长度守恒规律
小朋友真能干,以后我们再遇到比较线条的长度时,一定要仔细比一比、量一量,不能只看形状。
在这节课中, 情绪情感体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低, 通过对两首歌曲的欣赏、表演对比, 幼儿没有完成教师的“预设”, 但同时他们“生成”的思维、想象、情感、情绪、兴趣等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也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关注和提升。教师没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和策略处理课堂的“生成”情境问题, 具有很强的机械主义倾向。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不够良好, 彼此处于各自的状态领域, 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也没有达到教学“生成”的需要。在教学歌曲及材料的选择上, 《甩葱歌》的节奏相对较快, 适合于舞曲;但《二泉映月》的风格相对舒缓、忧伤, 对于仅仅5岁左右的大班幼儿而言,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凄婉的身世, 他们的理解力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即便教师引导有方, 结果也是徒劳。很显然, 教师对本节课的“突发事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的不参与和不配合都成了本节课突如其来的“生成”, 但教师却没有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还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对课堂进行驾驭, 使课堂照自己的“预设”前行。
一一、课堂的“预设”及“生成”
本节课的“生成”变化, 是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再一次验证。西北师范大学的王鉴教授认为,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 具有科学的预设与人文的生成双重属性。他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而是共存、互补的关系。预设性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 关注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教学的秩序, 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 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 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Van Hoorn, 诺赫特 (Nourot) , 斯凯尔斯 (Scales) 以及艾尔华德 (Alward) (1993) 也认为课程与游戏之间具有双向关系, 包括课程生成游戏或者游戏生成课程等, 即课程可以生成游戏经历, 而儿童的游戏行为又可以影响课程内容。课程与游戏之间的互生关系, 也充分证明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的当今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与剖析, 仍有部分教师认为, 如果课堂流程在自己的设想、预定之内, 那便成功。反之, 教师就会认为本节课是不成功的, 甚至是非常失败的, 他没有完成自己的“预设”, 而孩子思维的提升和思想的变化则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本节课中, 当音乐过于火爆, 场面有些失控时;当一些孩子捂住耳朵说音乐不好听的时;当孩子不能全部参与到课堂中, 在座位上静静坐着的时候, 教师都应该随机调整实施策略, “生成”课堂。由于对《甩葱歌》适合群体的考虑不周, 当这种快节奏的音乐突然转成《二泉映月》的旋律时, 孩子还没有转过神来, 他们便不能接受这种失去与无助的悲伤。因为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教育中, 对孩子的熏陶大多以爱、和谐、快乐、高兴为主旋律, 而这节课突然让孩子在痛苦与悲伤中升华情感, 这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 所以很多孩子都捂住耳朵说“不好听”。实际上, 这些都是教师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 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实际发展需要的表现。
二二、针对课堂“生成”, 教师该有的“生成”调整策略
1. 关注每一个孩子, 做到心中有每一个孩子。
“爱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没有对孩子的爱, 教育便失去了根本和主旨。对于听到两首歌曲都无动于衷的孩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教师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有被集体疏远的创伤, 应该让孩子时时刻刻体会来自教师和群体的温暖, 对每颗幼小的童心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
2. 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扣准教学目标。
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知道幼儿的一节课是为什么目标而学。本节课应是大班幼儿通过对比欣赏和游戏表演两首歌曲, 实现对幼儿观察模仿品质、问题解决品质及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快乐情感的培养, 让幼儿体验不同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会在基调、旋律反差较大的音乐中感同身受不同的处境, 学会体验、感受、表现和创造。教师应学会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三维目标细化为更加具体便于操作执行的小目标, 因为上述几种目标不是按照先后递进的顺序进行的, 是可以并驾齐驱, 互相渗透的。从课堂进程来看, 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幼儿以动作思维为主要手段的认知发展时期, 也是教师可以利用表演动作诠释歌曲内容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样的契机,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随着课堂的“生成”变化, 教师应该以实际的教学流程调整课堂的“生成”问题, 使得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 幼儿才可以在聆听感受、歌曲欣赏、律动游戏中进行改造与创编, 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技巧, 发展自己的表现才能。
3. 选择适切的教学材料、歌曲。
教学材料、歌曲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支撑, 它的选择应该适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年龄特征, 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实现科学化与生活化。本节课“生成”的一系列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 都是由于教学材料的选择不够恰当造成的, 大班孩子的求知欲望强烈, 好奇心浓, 活泼好动, 但另一方面对环境的辨别意识有限, 《甩葱歌》音乐旋律会让孩子表现的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激情一时难以收回, 但《二泉映月》的主题及其所渲染的情绪已经超出了幼儿所能理解的范畴, 所以他们就“状况频出”。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歌曲或素材本身对大班孩子认知及情感发展的适应性, 做到适合幼儿发展的节奏。虽然两首歌曲的欣赏及表演中, 都渗透了对幼儿共同游戏、共同体会的情感教育。但对《甩葱歌》的欣赏, 幼儿应主要在模仿教师表演的情景下以动作表现情感,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欣赏歌曲中生成玩乐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与孩子的生活实际是关联的, 他们肯定会表现得有节奏、有秩序而且饶有兴致。而在《二泉映月》的欣赏中, 由于歌曲创作本身的时代局限, 幼儿们很难理解作者所处的背景及时代, 所以幼儿问题解决品质的发展占据主要位置。教师可以在第一个音乐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顺水推舟以问题提问、询问的方式过度到第二个低沉、舒缓的情调中,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此外, 教师还应做好多种选择的充分准备, 而不是像这节课只准备了两首歌曲, 没有考虑幼儿的适应性。因为材料不能束缚鲜活的课堂, 为了课堂的“生成”、灵动, 不能让它被选择的材料模式化。
如果教学歌曲的选择没法调整, 教师可以运用课堂“生成”的教学机智、教学策略对幼儿进行另一种生活情感的教育, 让幼儿的情绪情感得以升华。如《二泉映月》的情绪主题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没有的, 教师也可以让孩子知道生活中除了真善美, 还有失去、悲伤等负面情感, 在欣赏、学习、了解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了解生活的多元性, 接受生活事物的多样性。在孩子们“状况频出”时, 教师也可以重新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歌曲。
对于坐在椅子上纹丝不动的学生, 教师在积极询问原因的同时, 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孩子积极融入群体。因为幼儿的模仿意识很强, 课堂中总能发现, 如果一个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后, 总是有大批孩子追随, 不管与课堂主题有没有关系, 也不管这个孩子回答的是什么。
5. 跟进“生成”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可分为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 课堂还应把适当的评价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对自己或同伴的表现给予评价, 以便发展幼儿的自评、互评意识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播放第一首歌曲幼儿出现“混乱”难以控制的场面时, 教师应该实现“催化剂”角色的转变, 让幼儿知道这段音乐是给下一节歌曲做准备, 而不能贸然干涉幼儿的游戏状态, 在保持孩子兴趣的情形下, 教师应告诉孩子, “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这首歌曲, 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风格不一样的曲目, 看看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啊?”在这种显性化的指导中, 会给孩子很多启发和评价指导。当孩子听完《二泉映月》没有实现教师的“预设”情形状况时, 教师应该以隐性评价的语言, 如“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呢?它为什么被创作的这么忧伤?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呢?”等一些问题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让幼儿在音乐的欣赏中感受这种差别带来的情绪体验。在孩子听完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体验时, 教师可以把两首歌曲中最能打动孩子心弦的部分单独摘出, 让孩子用心聆听、用肢体表现, 让他们在其中体验欣赏的快乐和成长的愉悦。
6. 在“生成”的问题情境中,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预设性。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事先设计好,且严格按照设计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节课教学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重点,突破什么难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设置一些什么问题,教师怎样诱导、启发,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怎么点评,每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等等,都考虑得非常缜密周到,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整个教学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分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预设。不顾学生实际的一味灌输就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虽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讨论和交流,但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内进行的,学生稍有“越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么回避,要么封杀,因此,学生的回答就成为对教师的意图和答案的猜测,抑或是对教师的迎合。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师事先的设计而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少、慢、差、费,在所难免。
“动态生成”是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它要求淡化教师的课前预设,注重课堂的随机生成,取消教师为教学设定的条条框框,主张让学生自由充分、灵动自然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的各种想法和要求,理解学生的动态思维,呵护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可贵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的思维症结和合理走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学习知识的主人。动态生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敢说,想说,充分地表现,尽情地展示。
“动态生成”教学,与“预设性”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由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群言堂”,把话语权真正地还给学生;由单纯的老师提问变为师生互问、生生互问和学生自问自答,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教学平等;由围绕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活动,变为围绕某一内容自主活动,真正实现课堂的民主。
目前,一部分教师。对待课堂的教学生成,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要么一概否定,仍然以我为中心,漠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要么采取“拿来主义”,全盘肯定,一味迁就迎合学生,让“教”围绕“学”转,学生想怎样就怎样,忽视了正确的适当的价值导向,结果是课堂纪律散漫,课堂一盘散沙。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课改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预设”使我们的教学按部就班、有章有法,而“生成”则使我们的教学丰富生动、异彩纷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要一提到课改,就盲目地否定教师应有的课前预设,就弱化应有的课前准备,就一味地施行动态生成。没有充分的课前预设,高质量的动态生成是难以实现的;精彩的动态生成是以完备的课前预设为前提的。课前预设,是教师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一个有着充分准备的高质量的课前预设,往往为精彩生动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准备为教师平等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为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知识导向提供了厚实且颇有把握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样的准备,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来临之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慌乱尴尬,才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另外。动态生成又是课前预设的一个升华。真实的教学情境是非常具体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偶然和不确定的因素。动态生成是教师以学生有价值、有个性、新颖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为教学契机和出发点,及时灵活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步骤,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尊重学生的情感诉求,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当这种以课前预设为前提的动态生成的活动在课堂上精彩地出现的时候,也是对课前预设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完善,同时也使课前预设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升华。
因此,我们要有机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然而,课堂的价值和魅力远不止于此,因为,一堂课不应也无法完全是预设内容的再现。课堂上有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有心灵的沟通,有智慧的启迪,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产生。正是这新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才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课上,摒弃了呆板与僵死,凸显出开放性与挑战性;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有着更多灵活变通,有时是教师的迁移延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问的灵思迸发。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自然会既有情理之中的收获,又有意料之外的得益。
我教学舒婷的《致橡树》,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观的诗作。可是,有一个同学却另有看法,他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亲情观,他还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有理有据,颇具说服力。
这个同学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课前我对《致橡树》所表现的主题也有过深入的探究,也认为爱情观不是这首诗唯一的主题。只是不知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和我达成共识,这一下,契机来了。我接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顺势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致橡树》除了表达爱情观、亲情观之外,还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顿生,马上进行思考讨论,然后交流。结果,精彩纷呈,漂亮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同学1: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友情观——朋友之间也需要平等、理解与支持,同志之间也需要真挚、诚实的友情,正如诗歌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同学2:我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民族情的观念——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各个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生死相依,风雨同舟,携手并行,与时俱进。
同学3: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祖国情的观念——我们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增
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们“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同学4: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人类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各种动植物不仅点缀、美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享受。人与动植物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它们,与它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和它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真没想到,同学们分析解读得这么到位,让人几多感慨,几多欣喜。由此,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把握、怎样调控、怎样营设,又怎样为学生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机会,为他们营造自由和谐、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氛围。
动态生成,并非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一定要适时适当且高质高效。怎样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当课堂动态生成来临之时,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畅谈自己的想法,有时可能有些偏激,甚至对老师有些挑衅,这时,我们不能动怒,不能急躁,要因势利导,变“害”为利。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真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原则,又可以准确掌握课堂动态生成的第一手资料。第三,要能对课堂信息进行恰当合理的重组。对教材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见仁见智。对学生阐发的观点,陈述的主张,能分清主次,个性与共性,有用与无用,并加以利用。第四,要想方设法,促成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当学生意识不浓、积极性不高时,我们要能煽情,能调动,能诱导;当学生发言质量不高时。我们要能及时的启发、指导。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音乐、绘画以及各种适当的活动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促成教学动态的生成。
下面通过教学实例谈谈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艺术。
一,迁移生成。就是以教材和文本为据,以教材和文本的某一方面为触发点和教学契机,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里到外,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相关相类的联想迁移,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链接和丰富周备的知识体验,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比如,我在教学《学记三则》(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时,就启发学生作相关的知识迁移。《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其中所讲的一些教育、教学的道理,教育、教学的经验,现在仍然值得借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献资料中与《学记》相类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道理经验的论述不计其数,作为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认。因此,我启发诱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联想迁移,提问学生:从文中所讲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道理、经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典故、古诗文和名人名言?
学生通过迁移联想,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很快作出了回答。
学生1:从“禁于未发之谓豫”(意为“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我想到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等成语。让我懂得“有了问题应解决在萌芽状态”的道理。
学生2:从“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我想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的告诫,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示,想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勉,还想到了“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鞭策。
学生3:从“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我想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良训,想到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警句,我还想到了“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的格言。
学生4: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想到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耳闻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颜元)的贤者誓言。
这种通过联想迁移而生成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效果极佳。
二,抽象生成。就是对教材和文本作鸟瞰似的宏观把握,洞悉整篇文章的内容,在总揽整体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能辐射全篇、观照全文的问题,从而带动对教材和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我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就采用了抽象生成的教法。
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抽象出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荒凉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地坛,对于常人来说,没有任何风景可言,他们不会在这里停留片刻,然而,史铁生却来了,并且一呆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啊!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确乎一段漫长的岁月。史铁生之于地坛。为何这般痴迷,这般爱恋,他与地坛究竟有些什么不解的情结呢?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文本,探求讨论,然后交流。
学生1: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失落、痛苦、甚至绝望的时候,来到了地坛,为的是在这里寻找一个能够逃避现实苦痛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2:地坛没有辜负他,地坛以她博大仁爱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孤苦的无助者。此时,地坛的破落、荒凉、杂芜,人迹罕至,孤冷沉寂,正好契合了他伤痛的心境。
学生3:在史铁生的心目中,地坛已经不是发音天籁、呈象荒凉的具体物象,而是停泊痛苦的温馨港湾,栖息伤悲的精神家园,是灵与肉的最好归宿。
学生4:地坛给予史铁生的远不止表象层面上的抚慰,它在衰草离披之上绽放出生命的蓬勃与生机,它在凋敝凄苍之中闪亮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让史铁生发现了生命的另外一种生存状态。
学生5:地坛还从更深层面上让史铁生去感悟、去感怀、去遐想。地坛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霜雨雪,相较地坛太多的磨难与艰辛,史铁生怎不感慨万千:我的那点不幸,算得了什么?
学生6:置身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厚重绵长的历史长河,来观照现实生活,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面对死亡,他能坦然轻松地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最后,我作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的确,地坛给了史铁生以精神上的慰藉,让他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让他获得了从容轻松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难怪他一呆就是十五年,我们为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为他洞悉生命的智慧而震撼,更为他与地坛结下不解之缘而庆幸。
三,情境生成。就是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音乐欣赏,以及说话、表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人情入境,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活动的生成,迅速,直观,且效果显著。
“美读”就是教学活动中情境生成的一种手段。美读适合优美的诗歌、散文的品读教学。所谓“三分诗,七分读”。美读是人的视听感官、言语机能和心理机智和谐参与并积极作用的情感活动。美读是通过鉴赏、品悟,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颇具情味的音响的动态创作过程。美读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引起心心相印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震颤,是创设情境的极好诱因,是教学活动生成的极好手段。
韩军老师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先讲述杜甫漂泊孤独、穷困潦倒的艰难身世,接着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美读《登高》。韩老师用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切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凄楚悲凉、哀伤痛苦的意境,刻画了一个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国事的诗人形象。很快,课堂变得凝重起来,有好几个学生甚至红着脸。噙着泪。韩老师声情并茂的美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境界,走进了作品,走近了诗人。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珍惜、爱护我们生活环境的情感。
2、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大气污染,使幼儿初步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
重点:初步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难点:激发幼儿珍惜、爱护我们生活环境的情感。活动准备:
1、有关图片资料。
2、小实验所需要的物品。
3、故事、彩笔、纸。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请小朋友捏住鼻子,你有什么感觉?
师: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哪些事情对空气有影响。
二、让幼儿看有关图片。
1、做饭时冒出的油烟。
2、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
3、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4、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
5、正在吸烟的人。
一、设计意图
《蓝色小花》这节课是选自幼儿园中班建构教材中,《红黄蓝绿》主题里面的一节语言活动。这个故事是根据赵冰波的《流星花》而改编的一个富有浓浓真情的故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语言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经过多种活动发展语言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蓝色小花》是一篇优美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故事。它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善良的蓝色小花,帮忙即将离开世界的老星星达成心愿,并使它获得美丽的童话故事,极其贴近中班幼儿的生活。这个故事将在一向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理解别人的呵护,而不善于对别人付出关爱的幼儿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块,那就是构成和蓝色小花一样善良的高尚品格,学会付出爱。幼儿的情操得到陶冶,也会深深的爱上宁静,开阔的蓝色,心胸也变的开阔起来。
二、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故事主角的善良品格。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感受。
3.感受故事温馨完美的意境,对蓝色小花的喜爱之情。
重点:仔细观察图片,理解故事主角的善良品格。
难点: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感受。
三、活动准备
1.故事PPT图片(配上肖邦的《夜曲》)。
2.老星星教具(正面开心和反面悲痛的表情)。
3.课前做好20朵蓝色小花,活动中奖励用。
四、活动过程
(一)看花去
1.小朋友,你们喜欢美丽的花吗?我们来看看图片上的花吧。
2.出示PPT图一。那里面有一朵异常的花,她是哪朵花?这朵蓝色的花有什么异常?(教师可用动作引导:花朵大小)
3.小结:蓝色的花长得瘦瘦的、小小的,别的花都看不起她,不喜欢她,说她是朵丑小花。
(二)老星星和蓝色小花
1.天黑了,花儿都收拢花瓣睡觉了。出示PPT图二。看,谁出来了?(星星)这是一颗怎样样的星星?(老星星)你从哪里看出来?听,老星星在干嘛?(教师学老星星【叹气】:唉······)老星星为什么叹气呢?(幼儿猜测)
2.我们来听听老星星到底为什么叹气。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老星星是为什么叹气啊?(因为看不到蓝色)它为什么看不见蓝色?(每次升起来都是黑黑的晚上)
3.(出示教具:悲痛的老星星)看,老星星因为看不见蓝色在叹气,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忙老星星看到蓝色?还能够用其它办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讲述)教师及时表扬讲的好的小朋友。
4.嘘!蓝小花在跟老星星说话呢!教师讲述第三段中蓝小花的话语。蓝小花是怎样跟老星星说的?(学蓝小花的话)原先,蓝小花也想帮忙老星星呢!
【你们猜猜蓝色小花会怎样帮忙老星星?】
5.我们来看看蓝色小花到底是怎样帮忙老星星的?出示PPT图三,(张开花瓣)小朋友来学学蓝色小花张开花瓣的样貌,教师讲述第三段的后半部分。(讲到”老星星高兴地说“时,教师将悲痛的老星星变成开心的老星星)教师用”开心的老星星“多谢小朋友!
6.老星星在蓝色小花和露珠的帮忙下最终看见了蓝色。出示PPT图四。突然,老星星从天上落了下来,落在蓝色小花的身上,丑小花再也不丑了,她是一朵最美最美的小花。提问:你们觉得蓝色小花美不美?
7.我们再来听一听《蓝色小花》的故事吧。(完整欣赏故事,观看PPT图片)提问:你们喜欢这朵蓝色的小花吗?为什么?(小结:蓝色小花很善良、有爱心、帮忙了老星星、还很勤劳。)教师及时表扬”用词恰当“的小朋友。
(三)我也是蓝色小花
1.(教师出示蓝色小花)看,善良的蓝色小花来了,她想跟你们做好朋友!提问:你们有没有像蓝色小花一样帮忙过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帮忙别人的?(幼儿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讲述,教师奖励每个幼儿一朵蓝色小花给予表扬。)教师用”好听的词语“表扬讲的好的小朋友。
2.总结:哇!小朋友都能像蓝色小花一样的善良、有爱心,愿意帮忙别人,所以你们也是最美最美的小朋友。虽然,小朋友和蓝色小花一样长得小小的,可是,都能用自我的善良和爱心去帮忙别人,真了不起!教师期望你们像蓝色小花一样永远的美丽。
3.走,我们和蓝色小花一齐去帮忙更多的人吧!(教师带领孩子离开活动室)
(四)延伸活动
1.在课后或日常活动中,继续讲述帮忙别人或被别人帮忙的事。
2.回到家把《蓝色小花》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把《蓝色小花》的故事图片、教具投放在语言区域里,让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和表演用。
五、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第一、第二环节中,我经过PPT和教具,让幼儿观察图片、大胆讲述、主角表演来体会蓝色小花的善良、有爱心、会帮忙别人的优良品质。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分步讲述的环节,引导幼儿先观察图上的资料,再进行讲述。培养了幼儿仔细观察的本事和大胆、清楚的说话本事。在我完整讲述故事的时候,又配上了肖邦的《夜曲》作为背景音乐,可见幼儿很喜欢,起到了欣赏故事和音乐的双重效果。在第三环节中,我让幼儿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来讲述:是怎样帮忙别人的。在总结中,幼儿能够理解到,蓝色小花虽然瘦小,但仍然能够帮忙别人,让小朋友也想到了自我,虽然弱小,也能够去帮忙别人,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最终,孩子能带着本节课的主角”蓝色小花“离开活动室就显得更加开心了!
当然,在活动的环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1.在第二环节中,我提问:老星星因为看不见蓝色在叹气,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忙老星星看到蓝色?让幼儿回答的太少了,仅有四个幼儿回答,我就急忙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好像有一个幼儿说道:蓝色小花本来就是蓝色的。而我却没有理会该幼儿,应当引导幼儿想想更多的办法,如深一步提问:除了这些办法还能够想其它办法吗?。所以,我以后要学会注意怎样回应幼儿的回答,和怎样深一步引导提问。
2.在讲述故事第三段时,因为,故事的最终一句是说老星星变开心了,紧之后我就出示了一个悲痛的老星星教具,所以,给人的心里反差太大了。如果在讲第三段故事的最终一句,老星星变开心了不讲,我再出示悲痛的老星星就更恰当了。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3.还有在幼儿回答了许多为什么喜欢蓝色小花的问题后,我却忘了小结了,我的教案设计中是有小结的,同时,我还要注意不要去重复幼儿的回答,只要最终小结一下就好了,以后,我会注意起来的。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