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从让人“活得更长”到“活得更健康”
未命名
2024年12月17日 09:42 2
韵苗
“健康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正在驶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健康已经成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城市人群对健康的关注点从“活得更长”转向了“活得更健康”。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如何定义一个城市是否健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与城市的健康有无关联成为新关注的话题。
健康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个人的健康生活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12月10日,在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健康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展开热议。在专家们看来,城市的健康与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小到禁烟、健身,大到医疗、养老,健康不仅要植入城市的细胞,更要融入所有政策内,以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方式引导城市化。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的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约70.6%,对应城镇人口为10.3亿,这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中有3个将生活在城市。因此,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下,建设健康城市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在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看来,将健康的理念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建设中是健康城市的基本要求。
回顾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历程,作为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健康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将全民参与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健康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最终还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落实到实现人的健康上。”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告诉记者,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主体。
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
不少专家秉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健康城市需要有“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事情,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权益等方方面面,让“健康+”与改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结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仅靠个人改变生活方式远远不够。
会上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也指出,健康城市规划将通过对城市发展相关资源和要素等进行空间配置,在健康风险、健康资源和健康公平三个维度影响公共健康水平。其中,健康风险主要包含空气污染、噪音、水污染等增加人体患病风险的环境要素。城市建成环境的现状具有健康影响,新的开发会带来健康影响的变化。
从细节入手关注全民健康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健康的概念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在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我国健康城市38个试点城市之一的广东省珠海市,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便严格把控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曾经的吉大景和街是油烟扰民、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的小餐饮聚集一条街,在街道办牵头协调、食药监和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如今的街道道路干净,店铺整洁,经营规范,秩序井然,成为珠海小餐饮整治的先进典范。”广东省珠海市爱卫办主任、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柴宏亮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老百姓吃得健康,落实“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不仅整改了原有的“小脏摊点”,还在各区建有食品集中加工中心,解决小作坊“多、小、散、乱、脏”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保障。
除此之外,珠海市食药监局制定了《珠海市推进“明厨亮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明厨亮灶”工作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严格规范了“明厨亮灶”工作的标准,统一和规范了各项工作要求,使“明厨亮灶”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目前,珠海市全市19854家餐饮企业已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柴宏亮告诉记者。
同为健康城市试点的北京市西城区选择从更小的细节入手。
由于饮食习惯和对口味的喜爱,我国众多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6克盐摄入量。
为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广减盐知识和技能,让周边居民参与到减盐行动中来,形成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进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有效遏制慢性病发展态势。西城区以广受欢迎的老字号名店为突破口开展减盐项目,在20多家餐饮企业中推出减盐菜品,部分传统名吃含盐量下降了15%;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联合工商等部门推广低钠盐,动员食品企业提供低盐食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健康城市的核心是人,无锡市作为健康城市的试点城市,从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基层,努力促进人群健康与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推动市民成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通过邻里互帮互助,加强慢性病的群防群控,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8年无锡市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7.5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0%;全市注册志愿者比例达到25%。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有226264人次参加了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评估系统平台显示,知识知晓率为77.75%,行为正确率为88.53%。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多视角健康知识宣传和工作进展,2018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跃升至27.58%。”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邬比赞说。
健康城市建设还有新机遇
一座健康城市并不是一座已经达到特定健康状态的城市,而是它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改善。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由全面小康走向全面现代化。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大,健康城市遇到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健康城市的未来如何?
“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既要解决人的问题,也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副秘书长郭巍告诉记者,健康城市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纳入新的理念和行动。
在郭巍看来,一方面,健康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以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和设施支持。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健康城市建设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5个领域,涵盖城市环境质量、社会保障、疾病防控、健康素养、精神卫生等多个方面,将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消费,在促进就业、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振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包括医疗、医药、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等多个行业。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并在2023年达到14.09万亿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则特别提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服务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调人自身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变。健康城市的出发点在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注重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实现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有机结合,对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城市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只有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结合,加强同其他领域的联动,从而完善健康城市评价体系、推动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丰富社会参与渠道、助力健康产业发展,真正地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郭巍说。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