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中介资质放开2024年12期|从“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看人才生态构建
未命名
2024年12月16日 20:57 2
渝穗
当回国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留学人员的普遍选择时,加深人才与城市的彼此了解,形成全面且客观的认识,在当前尤为重要。
近几年,围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各地将目光聚焦于海外博士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精心组织的活动,吸引这批高水平人才汇聚当地。今年以来,“博士沈阳行”“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百名海内外博士江苏行”“海外名校博士厦门行”等众多人才行活动相继开展,为人才与城市搭建相互感知、双向奔赴的平台。
架桥——
开启一场城与才的美丽邂逅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在2024“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简称“博士北京行”)活动中,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应届博士生牟昊表达了对于活动的期待。从本科开始,牟昊便在美国求学,而学成归国一直是他这十多年来不变的信念,北京更是他期许的梦想起航地。在获悉这一活动后,他果断报名参加。
这是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第3次举办“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活动。相较于传统的线上或线下招聘方式,人才行这样的活动能为人才提供更加直观的体验。在总结前两届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方精心规划了本次活动,行程安排覆盖了知名院校及特色产业园区,如北京大学、望京留创园等;新型科研力量代表,如昌平实验室、怀柔实验室等;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私企,如抖音集团、小米汽车超级工厂等。
行程中令牟昊印象颇深的一站,是探访昌平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中的“生命谷”,这个生物医药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深深吸引了他。在某实验室的参访中,他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一侧是玻璃隔开的工作区域,透过玻璃,他清晰看到屋内仪器和研究人员忙碌的身影。
“我看见质谱仪正在绘制的数据,那些庞大而复杂的线条,以及研究人员全神贯注投入工作的状态,让我很有共鸣,似乎能窥见未来。”牟昊说,这里的仪器设备无论是集成程度还是分析效率,看上去都优于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而更令他振奋的,是生物工程领域科研仪器国产化率的持续攀升带来设备价格的显著下降。
在当天的对接活动中,牟昊拿到了意向单位PI的详细资料,其中一位PI的研究方向是肺的再生机制与疾病机理,与他的研究课题存在一定相关性。他表示会进一步与之深入交流,探讨就业机会及合作可能。
参访昌平区给了牟昊留在北京发展的信心。在当日的政策推介会上,昌平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向学子逐一介绍了昌平区拥有的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资源。“这里,将是未来创新之源。”伴着负责人的讲述,在听到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一一分享后,牟昊心底渐感亲切。那是他熟悉且向往的专业圈子,他渴望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风暴中不断迸发,也憧憬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如同《生活大爆炸》里那群对科研充满执着与热爱的“书呆子”们为追求真理而展开的激情“争吵”。
百闻终觉浅,亲见方知深。当走入占地面积与故宫相当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时,学子们无不震撼于所看到的景象——这是一座把未来带到眼前的工厂。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应届博士生缪欢坦言,最初报名正是因为看到活动行程中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身为雷军的铁粉,他对小米汽车一直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博士北京行为他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感觉一个小心愿实现了!”在参访后,缪欢便把简历投给了小米,他希望能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小米的工业生产模式为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跨界发展方向,我很愿意投身产业,也希望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找到与他们需求契合且双方都能实现较好发展的可能。”
为期5天的活动遍及北京多个城区,不少学子表示,行程紧凑而充实,既看到北京作为古都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底蕴,也感受到其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杨兆晟虽然有着十多年的北京生活经历,但这一周还是刷新了他的认知。他觉得这种能与政府相关部门直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得,让他更加全面了解了北京,尤其是“三城一区”的规划与布局。
杨兆晟的专业领域是热能工程,在未来科学城的“能源谷”,他意外发现了新的契机。“我有一些同学在这里的企业工作,所以此前有一定了解。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更多情况,还发现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潜在机会,收获很大。”
行程中,学子全面了解北京的区域规划与最新科研成果 摄影|季昕
透视——
亲身体验,是机会也是考验
作为首都,北京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众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热门之地,其引才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无疑是海外学子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行程中所到城区都积极组织并安排了包括政策宣讲、招聘对接、重点单位走访等环节,向海外学子全方位展现其引才诚意与发展机遇。
缪欢觉得,不少城区在政策讲解方面很到位,让他了解到各个区不同的人才政策。“朝阳区给我们展示了人才专属的‘凤凰人才卡’,并详细介绍了持卡人能够享受的政策和服务,涵盖医疗、出行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一种切实的政策保障,也让人才能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
与此同时,活动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在京落户政策的认知局限。“我最早了解到的是央国企这一类单位才有户口指标,这次知道了还有一些大型私企、民营企业也可以申请落户。”缪欢说。
事实上,当下的北京既需要人才也渴望人才。当前,北京正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重点规划区域及相关领域,不仅能为人才提供颇具竞争力的待遇,也在不断构建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让人才从容探索、潜心攻关。
当怀揣着不同梦想的人才从不同国度奔赴城市而来,人才之于城市的体验也呈千般感受,尽显参差多态。无论是初来北京,还是再识北京,视野更宽阔,思考则更深。
英国剑桥大学应届博士生程文认为,从不同地方的不同做法能直观感受到其专业程度与引才诚意。“有些单位做法专业,从情况介绍到具体人才需求再到政策待遇,让我对这里的人才需求一目了然,但也有企业只专注介绍自身发展历程与成就,没有详细阐述具体引才需求,让我颇感失望。”
程文此前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活动,她认为,相对弹性的机制会让参与者体验更好。由于不同专业的学子兴趣点和需求不尽相同,适当的弹性安排能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像今天来到某个地方,有部分同学很感兴趣,之后就可以弹性调整与这部分同学专业关联不强的行程,组建小团队再进行深入面谈。”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张浩也针对活动细节提出了优化建议。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创新创业类活动,所以深谙要根据受众差异调整演讲内容的要诀。他觉得介绍性的内容需要根据受众的知识水平、年龄结构特点进行有侧重的调整,而一些在网上就可方便获取的介绍可以简化甚至不要。
“可以提前发放如人才手册之类的相关资料,有助于让人才先行对标自身情况,便于在之后的宣讲中将更多时间用作针对性和更新内容的介绍及答疑互动。”张浩说。
诚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渗透于各个角落的细节,既能汇聚成温度与善意,也能塑造出魅力与形象,无形之中影响人才的好感与选择。正如缪欢在初抵北京首都机场时,看到网约车等候区标注清晰的车位指引。合理且高效的设计,不仅便利了司机与乘客,也从细节中映射出城市管理的水平。
寻径——
协同化解归国人才之“惑”
即便已身处数智化时代,科技不断拉近时空与地域的距离,但信息差却依旧存在且影响广泛,这在人才归国路上有着诸多体现。
体现之一便是求职信息的不对称。
国内的校招分为秋招和春招,秋招通常在9月至11月进行,然而近几年,很多企业为了争取优秀人才设置了秋招提前批,甚至从5月下旬便已开启。可以说,校招就是一场“信息战”,谁能先一步获取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机会拿到心仪的offer。
然而,这却加大了海外学子的求职难度,不少海外学子表示,日常学业繁忙,他们很多是临近毕业才着手求职,在开始投递简历时才发现很多优质企业早已招满。杨兆晟也表示,在7月、8月留学人员回国的高峰期,有些央国企的校招已基本结束,而下一年的校招却尚未开始。
此外,由于一些企业对留学人员应届身份的定义存在差异,有的留学人员则需要参加前一年的秋招。
信息差的另一个体现,是从国外看中国发展现状的认知偏差。
牟昊提到,在国外时想要获取国内行业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在国外哪怕是小公司,公司主页上都会对其业务和产品进行详细介绍,还会配以非常炫酷的产品图。但搜索国内一些公司主页时,常常出现信息不全、信息滞后或因页面布局影响信息获取的问题。”牟昊说,他在回国后才了解到,国内很多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已发展得相当厉害。
向“新”而行,是今天的北京,更是如今的中国。
所有人都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但不是所有人都敢于拥抱其中的变化。
不少学子对行程中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表现出浓厚兴趣。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独立法人机构,这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稳定的科研经费、宽松的环境及有竞争力的待遇颇具吸引力,但也有学子表达了顾虑,其以贡献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让他们担忧未来再次择业时难以证明自身的科研能力,非量化的评价标准能否被外界认可。
其实,这样的困惑并非仅在海外学子群体中出现。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其人才评价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在鼓励创新改革、注重实际贡献的同时,又能兼顾人才在更广泛职业场景中的发展需求与市场认可度,将为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长远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归国人才之“惑”,亦是众多人才之“惑”,不止于某一个群体,也不限于某一座城市。人才之“惑”,值得深入探究。关切人才诉求,积极搭建信息桥梁,帮助留学人员群体在对接国内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既看到祖国的向“新”而行,也看到各方协力铺就的人才坦途。
“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活动作为众多吸引留学人才举措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为我们深入研究如何构建留学人才归国的良好生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然而,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加需要留学人员,放大其留学价值的独特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撑。让学以报国的赤子情怀得以实现,也让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