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金庸电影上海展映:超越时代的中国想象和记忆
未命名
2024年12月16日 08:13 2
艾锂
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影视剧,影响力巨大。他本人也以编剧、导演、影评人的身份活跃在影坛,推动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
3月10日,金庸诞辰99周年之际,“光影江湖—金庸电影宇宙”大师影展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揭幕。由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驻沪办)与上海电影博物馆合办的此次影展,精选了八部电影向金庸致敬。
即日起至3月19日,展映将在上海百丽宫影城(长宁来福士店)和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各放映一轮。八部影片包括金庸担任编剧、导演的电影作品和金庸小说改编电影的代表作,时间跨度达四十年,体现出香港电影各个发展阶段的面貌。
参展影片包括难得一见的金庸首次担任编剧的作品《绝代佳人》,与胡小峰联合执导的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开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先河、胡鹏执导的《射雕英雄传》系列,邵氏电影出品、张彻执导的《射雕英雄传》,楚原执导的《倚天屠龙记》,“新武侠电影”代表作之一、许鞍华执导的《书剑恩仇录》,还有今天观众较为熟悉的《笑傲江湖》系列和《鹿鼎记》。
武侠片并不是当下电影市场的主流类型,未来它有可能回归吗?学者石川认为,功夫片、武侠片是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类型,而金庸的小说为这种类型的延续提供了题材支撑,他的作品常拍常新,每一次都能捧红一批新人:“电影有自己的规律和类型的轮替。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题材,过几年还可能会回来,当李连杰、甄子丹之后出现新的武打明星,就能成为新的契机,令金庸小说改编电影继续延续下去。”
拥有多个分身的影评人
金庸影展开幕式的映后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宇平分享了金庸早年的几桩轶事,可以窥见他对电影艺术的痴迷。1948年,金庸从上海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刚到香港的时候,他在一份报社内刊上向同仁这样介绍自己:“平生除看电影外无嗜好。”1950年,他着手翻译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的文章,自1951年开始,金庸在《新晚报》担任副刊编辑时,以一个女性化的笔名姚馥兰(your friend英译)撰写影评,开辟专栏“馥兰影话”,据称是为了冲淡副刊过重的男性氛围。
王宇平提到,金庸写影评也很有报人特点,注重互动和通俗化,每过一阵换一个笔名,认为办报要越生动越好,时时刻刻吸引读者眼球。姚馥兰之外,金庸以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等笔名撰写不同风格的影评,并为每个笔名创造相应“人设”。
比如姚馥兰的影评比较亲切,林子畅的风格就比较率直,萧子嘉为了配合《大公报》的左派特征,比较一本正经:“非常重视苏联电影,注意讨论影片当中的阶级成分,虽然他很喜欢看美国电影,但是作为影评人,他对美国电影多以批判视角。”王宇平介绍,而“姚嘉衣”则被金庸塑造成一个在电影圈非常活跃、知晓很多圈内秘辛的形象。
在1953年到1959年之间,金庸以笔名林欢为长城电影公司撰写了多个剧本。其中就包括此次展映的开幕影片,由夏梦、平凡、乐蒂主演的《绝代佳人》,影片以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蓝本创作。金庸以萧子嘉为名给《绝代佳人》写了两篇影评,其中一篇分析影片的主题是反战与和平,还点评了几位演员的表演,谈到饰演信陵君的平凡,评价其演得较淡:“对如姬有情而情不深,对魏国有情而情不烈。”对饰演魏王的姜明则是赞许有加,并称赞夏梦的表演有很大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绝代佳人》置景出自中国著名美术片导演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之手,影片中的建筑与《大闹天宫》里的造型设计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绝代佳人》几位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能看到此后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的影子。一如《绝代佳人》,金庸的小说也多以中国历史故事为背景。在石川看来,金庸的小说和电影在无形之中将当时的香港与内地连接起来:“里面的中国人的做派、衣食住行,提供了一种中国的想象和记忆,对于维系华人对国家和文化的身份认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小说家到电影人
1955年起,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大受欢迎,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共创作了15部风靡华人世界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大量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金庸本人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影视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澳门出版人许礼平在《旧日风云》中谈到,五十年代末,时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吴南生召集金庸、夏梦等香港电影文化界人士座谈。金庸在会上提出,能否将武侠小说拍成电影,当时有人对这一提议有所责难,认为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上不了台面,但吴南生表示武侠小说可以影视化。随后以粤语武侠片闻名的峨嵋影片公司在这一契机下应运而生。
此次影展展映影片就有1958年峨嵋影片公司出品的《射雕英雄传》,这也是金庸小说首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峨嵋影片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际,金庸还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他对武侠片的期望,希望要健康化、有民族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出品了多部金庸武侠电影,著名导演张彻、楚原分别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这一阶段的金庸武侠电影拥有较为精良的制作条件,演员也更年轻,比如《倚天屠龙记》由尔冬升饰演张无忌,为影片注入青春气息。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电影进入个人化和风格化时期,电影人不再忠于原著,而是另辟蹊径,自由挥洒创意。这一阶段作品中许鞍华执导的《书剑恩仇录》,胡金铨、徐克、程小东、李惠民等执导的《笑傲江湖》,王晶执导的《鹿鼎记》将在此次影展中放映,影片风格各异,展现出导演的艺术追求和这一时期百花齐放的香港电影创作风貌。与此同时,金庸小说也在这一阶段被改编成大量电视剧,每一部剧集都家喻户晓。
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庸小说是影视改编的富矿,浓烈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一代代读者和观众。影评人、学者毛尖回忆,金庸小说几乎伴随了她的整个青春期,价值观、理想和爱情都与金庸小说有关:“金庸的小说里有爱情的部分、有武侠的打斗,同时满足了我们对神话和童话的渴望。”学者周立民认为在金庸小说的“侠”之精神里,充满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不论是有头有脸的帮主、掌门,还是籍籍无名的草莽之士,行走江湖都要讲武林规矩、江湖道义……尽管绝对公平和正义的世界,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却很难有一个现实的社会能绝对做到,金庸用他的小说做到了。”
香港驻沪办主任蔡亮表示,此次影展是向金庸致敬,也希望以金庸的电影为媒介推广香港流行文化,希望香港的电影和文化未来能取得更好发展。她介绍,电影一直是香港文化发展中重要的行业和媒介,2005年至今,香港特区政府投入超过15亿港元电影发展基金,用于人才培训、电影制作、市场发行等。去年11月,特区政府颁布两项政策,助推香港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并扶持线上创作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