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加码农业科技赛道锚定农业强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未命名
2024年12月15日 21:33 2
凯蒂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自然也当如此。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我国也必须加力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搭上信息化快车,加速农业强国建设进程。
相比其他产业,农业领域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哪些难题?又该如何突破?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农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叶兴庆: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要遵循这个大逻辑。农业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具有特殊性,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创新驱动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三农”工作“压舱石”特殊使命,长远看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现阶段要锚定稳产保供目标,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立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
《中国经济周刊》:农业领域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叶兴庆: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摆脱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路径,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应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推动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升。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快速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偏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一方面,要从存量农民中培养高素质农民、中坚农民;另一方面,要引导知识、优质劳动力到农村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推动劳动资料从常规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跃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要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耕地质量的跃升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控缓释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提高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等。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劳动对象从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跃升。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5%,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要针对制约种业振兴的关键卡点,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重大创新平台、大型企业为龙头推进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促进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紧跟世界种业科技前沿,加大生物育种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化扩面提速。
把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范围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
叶兴庆:当前在我国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何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把握好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平台、以传统种养业为载体实现组合,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户不断分化、大型农业机械规模经济临界点扩大、信息技术渗透等深刻变革,必须注重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生产托管、服务外包等新型经营形态承载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要素组合从传统种养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跃升。为此,要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步伐,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各类“新农人”从事现代农业。
《中国经济周刊》:农业不仅包含传统产业,例如传统种养业,也涵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智慧农业等。具体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领域该如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叶兴庆: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行业之一,在农业领域尤其应注重发展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应围绕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
首先,应扭住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个主战场不松懈。我国农业体量大,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存在着庞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总体思路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六用三提高”,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应在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方面积极作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至3万美元发展阶段,将经历明显的植物源食物占比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上升的食物消费结构转型。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万美元,正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期。满足十几亿人口对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既需要通过挖掘耕地生产饲料粮的潜力、提高饲料报酬率支撑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开辟新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我国在这方面已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例如,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
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食用饲用生物制造等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细胞培养肉等农业领域未来产业,对我国这种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在编制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安排使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时,应把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范围。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