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体育研究)新中国体育产业工作发展研究

未命名 2024年12月15日 10:42 3 姿滢
中国体育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体育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兴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体育不仅能为国争光、为民谋福,还能为民增利。 1 体育产业的定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 1.1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一时期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为国争光。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权的“举国体制”为体育事业发展集聚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体育事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投入,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体育事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外交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核心。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仅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来办体育的弊端逐渐显现。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使体育事业发展成为体育系统的内部事业,致使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虚化,未能发挥社会团体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事业发展与市场机制脱节,体育的经济功能未被挖掘,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不顺畅,致使体育事业发展主要靠国家财政投入,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反而掣肘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中国体育开始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的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开端,体育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兴产业。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矛盾变化作出新判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时间节点,体育产业作为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多元化功能日益凸显。一是发展体育产业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使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是新时代赋予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二是发展体育产业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娱乐、休闲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我国的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1 萌芽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鼓励体育系统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提出体育场馆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另一方面是吸引社会资金,以赞助和联办的形式资助体育竞赛活动和联办高水平运动队。萌芽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是以体育场馆改革为龙头,带动运动队和体育竞赛活动吸引社会资金。 1.2.2 起步阶段(1992—2000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体育事业也开启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从经营创收转为推动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发展。同年,国家体委召开“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问题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1993年国家体委在印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后,印发《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明确了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同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厘清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了单项协会实体化和俱乐部的职业化,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2.3 发展阶段(2001—2008年) 2001年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体育消费持续活跃,体育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体育产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工作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和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两次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提出全社会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确立“依托场馆、紧扣本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体育产业发展方针。2006年《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2006—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82.89亿元、1265.23亿元和1554.97亿元。 1.2.4 腾飞阶段(2009年至今)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的凸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印发国家层面专门政策和出台专项规划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促进体育产业的文件政策频繁出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46号文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办77号文件”),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办121号文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落实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极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基础日益夯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质量大幅提升。 1.3 新时代体育产业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以确立,体育从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转变为具有产业属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作用积极,更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初心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奋斗目标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基本方略之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体育发展也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看,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不断高涨,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64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9853元。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体育消费将呈现“井喷”态势,而当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定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体育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已经成为人民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从供给侧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以实物型供给为主,观赏型和体验型产品供给不足,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供需矛盾。体育产业是一项幸福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是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及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体育产业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是推进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我国体育事业奋力前行、再创辉煌,体育产业也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在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繁荣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机遇与挑战中已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自2006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期,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982.89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811.4亿元,增长近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0.9%,远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速。从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2006—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0.46%、0.49%、0.52%,2015—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0.79%、0.87%、0.94%。说明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图1 2006-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变化图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从纵向看,2014—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6%,比2006—2013年的20.2%快了4.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见图2),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2014—2017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两年超过体育制造业,2017年达到4449亿元,是2014年的3.3倍。受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影响,体育用品制造业也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264.6亿元,是2014年的1.3倍。从11个体育产业细分行业看(见表1),体育管理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长迅速,2017年体育管理活动增加值达到262.6亿元,同比增长82.6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加值达到97.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4.43%。同时,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及出租增长迅速,超过同期体育产业整体增速。2015—2017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分别达到52.6亿元、65.5亿元、91.2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39.24%;2015—2017年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增加值分别达到129.4亿元、172.9亿元、254.9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47.43%;2015—2017年体育中介服务增加值分别达到14亿元、17.8亿元、24.6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38.2%;2015—2017年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增加值分别达到40.8亿元、44.1亿元、57.7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30.84%;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及出租,2017年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同比增长也达到22.31%,增加值达到2615.8亿元。此外,2015—2017年体育场馆服务增加值增速也较快,增加值分别达到458.1亿元、567.6亿元、678.2亿元。表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整体规模不断增大,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体育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发展持续向好且发展潜力巨大。 图2 2014-2017年体育产业细分行业增加值变化图 表1 2015-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我国冰雪产业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冰雪产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8—2017年我国滑雪场数量从235个增加到703个,室内冰场数量从47个增加到230个(见图3)。从滑雪场及室内冰场的增速可以看出,我国冰雪运动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冰雪产业发展迅速,积极推进冰雪产业实现总规模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图3 2008-2017年我国滑雪场及室内冰场数量 2.2 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已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贸易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体育与养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2014年以来,随着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多种新兴业态。在体育旅游领域,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旅游局共同推出了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海南、贵州、广西、重庆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在体育文创领域,我国正步入价值蓝海,电子竞技、体育传媒、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等迅速发展;在体育会展领域,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逐步壮大,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综合性体育用品展会;在体育健康领域,体育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社会资本开办的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迅速增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程度不断增强。 2.3 产业市场主体持续壮大 体育市场主体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及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以长三角为例,2016年体育产业机构数40380家,占全国的28.5%;2017年净增体育产业机构8022家,增幅达到19.9%。其中,上海主营体育产业单位数量从2015年的7935个增加到2017年的11489个,平均增幅达到20.3%。二是国有体育产业集团稳步增长。目前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陕西、青海10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集团。有条件的地市也纷纷成立了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如南京市、常州市、温州市等等。三是体育市场投资活跃。目前万达、恒大、华夏幸福、绿地、富力、上港等房地产投资商均投资体育产业,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百度、京东、暴风等互联网企业都将体育产业作为重要投资领域。大资本纷纷布局体育产业,不但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也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扩展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产业的生态链条。 2.4 产业质量大幅提升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两个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自国务院4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并逐步优化。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2015—2017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比例明显下降,其产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50.2%下降到2017年的41.8%(见表2)。体育服务业中的体育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场馆服务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但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和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比例变化较小。根据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升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特征和发展规律。从我国体育产业4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体育服务业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体育用品制造业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体育产业内部业态结构显著改善。 表2 2015-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结构一览表(单位:%) 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体育服务科技化、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体育新业态的产生持续改善着产业发展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发展水平也迈向中高端。创新和“互联网+”等元素驱动行业良性发展的作用愈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体育服务企业从技术和创新着手,整合标准化的服务资源,探索多样化的“互联网+”跨界合作模式,不仅优化了体育产业资源配置,而且提高了体育服务质量。二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势头良好。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等低效益、低附加值、同质化程度高的产业链低端向品牌化、国际化、科技化、智能化的产业链高端跃升,实现了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体育+”和“+体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深化,催生了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新业态。各类大数据、物联网、AR、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入体育领域,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各个业态的发展质量,确保全面提升体育参与者的消费体验。 2.5 产业基础日益夯实 健身人群、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需求不断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体育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夯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增长。根据“2016中国生命小康指数”关于国人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每周锻炼三四次的人口占比为37.1%,每周锻炼五六次的占比为14.3%;2016年每周锻炼三四次的人口比2015年上升了16.1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3.2%,每周锻炼五六次的比2015年多出了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18.3%。上述数据直接反映了有锻炼习惯的体育人口越来越多,潜在体育消费群体越来越大。 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根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及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16.2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5.94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相比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2013年底全国体育场地169.4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9.6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增长明显。此外,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持续推进,教育系统作为拥有体育场馆最多的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快落实场馆开放工作,学校场馆资源在满足基本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等需求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满足全民健身的基本需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体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据统计,新型农村社区室内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158平方米,其中室内人均面积为0.044平方米,室外人均面积为1.114平方米。虽然距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有效改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进一步夯实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三是体育消费日趋活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发生显著变化,体育成为居民转变消费方式的主要选择。再加上地方特色体育赛事的井喷式增长、运动项目产业规划的接连出台以及体育产业政策的刺激,体育消费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体育服务性消费达到143.2亿元,增速7.4%;2017年天津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213.7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为1364.21元;2017年上海市体育消费规模达到594.83亿元,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460元,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4.2%,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例6.2%;2017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028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628亿元;2017年湖南省居民体育消费总额为14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金额约211元;2017年海南省体育消费总规模111.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额达到1226元。 2.6 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政策法规是引导、支持、规范与激励体育产业发展的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间,从国家到地方、从产业整体到具体运动项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引导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指明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颁布实施《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2006年颁布实施《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区等具有集聚功能的体育产业平台开始涌现。 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首次颁布国家层面的体育产业政策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紧接着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务院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动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体育产业打破部门藩篱、加速向社会释放体育资源。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从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两个核心业态入手鼓励市场主体供给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和产品。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契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积极引导我国冰雪产业发展以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国家层面体育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从顶层设计上精准指引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一系列国家层面体育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出台《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联合国务院多部门分别出台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击剑运动产业发展规划》《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9项产业配套政策,促进我国运动项目产业发展。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科学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助推消费升级,体育总局还颁布实施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华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审批事项改革方案》《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配套政策。 围绕着国家层面政策的颁布实施,各级政府也积极贯彻落实并出台了一系列省级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截至2018年1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出台了本地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8个省(区、市)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7个省(区、市)颁布了本地区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5个省(区、市)颁布了本省贯彻落实国办12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研制了运动项目产业专项规划,19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支持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其中,北京、上海、河北、山西、辽宁、江西等地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产业配套政策及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7 奥运经济效益显著 奥运会的举办使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功能不断凸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取得成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北京奥运会财务审计报告》显示,北京奥运会收支结余超过10亿元,收入大幅超过预算的4.1亿元。其中,收入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达到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国际奥委会2008年的税务报告中指出,国际奥委会的净利润高达3.8亿美元,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2.28亿美元提高了68%;电视转播权卖出了17.3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雅典奥运会增加了2.4亿美元;来自“TOP”赞助计划的收入为4.26亿美元,比雅典奥运会增加1.44亿美元。另外,北京奥运会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测算,从申奥成功至2008年,奥运因素的影响使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2.5%,即100多亿人民币。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0.3%,7年总计约为1.4万亿人民币。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和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契机,我国冰雪产业飞速发展,冰雪产业经济效益显著。《2017年度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3—2017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年均增幅35.6%,高出同期GDP增速28个百分点左右,2017年实现总规模3976亿元。其中,冰雪赛事产业规模从2014年的15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3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1.74%,远超过同期GDP增速;冰雪旅游市场规模2017年底达到1.7亿人次,收入约合2700亿元。2013—2017年我国滑雪人次从900万增长到1750万,年均增长18.1%;2017年滑雪人数约为1210万,相比2016年的1133万,增长6.8%;滑雪消费规模从209.32亿元增长到720亿元,年均增长36.18%。 2.8 产业平台日益增多 随着全社会对体育认识的逐步加深和体育经济功能的进一步显现,政府与市场主体愈加重视体育产业平台搭建,各类体育产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一是体育产业载体平台持续壮大。第一,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我国重点培育的体育产业排头兵和国家队。自2006年设立深圳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来,经过10余年的精心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5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已达到171个,其中,示范基地45个、示范单位73个、示范项目53个。专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部3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1226.06亿元,占当年示范基地所在县级市(区)GDP合计数的比重达到3.5%。此外,全国25地已经开展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总体上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地域分布上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所覆盖区域高度契合,正在向多层次、大范围、立体化的新格局延伸。第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96个,其中北京、河北和湖北分别有6个,山东、湖南和广东分别有5个,上海、江苏、广西、重庆、四川和云南分别有4个,山西、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和陕西分别有3个,内蒙古、吉林、海南和贵州分别有2个,天津、黑龙江、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各1个。另外,全国已经有15个省市开展省级体育小镇的创建工作。2018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以“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丰富内容”为导向切实整改和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目前2017年公布的全国96个试点项目中已有3个被淘汰、31个责令整改,整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不断搭建。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体育产业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加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体育产业创新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等级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安徽、山东7地已建设省级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如:北京市体育局、天津市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共同建设的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于2019年4月18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上线。从目前已经建立的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来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为充分盘活区域内存量体育资源,推进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交易项目来看,主要包括:各级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策划方案征集及招商;场馆运营、管理及广告招商;职业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转会;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培训、体育康复等策划方案征集及招商;体育企业股权交易等有形和无形资产等。从体育产业资源交易项目的交易规则来看,主要包括权益确定、信息发布、报名竞价、交易签约、资金结算等流程。 2.9 产业统计日趋规范 体育产业统计数据能客观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科学界定体育产业范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6月启动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工作,提出了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体育产业统计实施方案,并于2008年6月正式颁布《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试行)》,把体育产业分为8大类、24个中类、57个小类,这是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第一个版本,主要解决了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从无到有的问题;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版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统计局颁布实施《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将体育产业分类扩展到11个大类、37个中类、52个小类;近几年来,在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不断涌现,体育产业的内容和边界不断拓展。为此,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9年4月颁布《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再次将体育产业的统计分类扩展为11个大类、37个中类,71个小类。 各省(区、市)体育局也不断加强与当地统计部门的沟通对接,成立专门工作团队,致力于全面摸清本地区体育产业机构的基本情况,掌握体育产业规模的动态变化,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长效机制。截至2018年,全国26个省(区、市)已顺利开展本地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其中,山东、青海、重庆、云南、辽宁等地由省(区、市)体育局联合省统计局,开展了全省体育系统统计工作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暨全省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工作;山东省建立了体育产业统计报表制度,实现了省级对各市数据统一进行核算;青海省建立了地市联络员制度,并组建了省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沟通交流平台;云南省则采用电话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2.10 体育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 体育标准化是通过体育标准的编制、发布和实施,在体育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的过程与活动。随着体育行业发展,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及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增多,体育标准化对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不仅有利于规范体育市场秩序,提高体育服务质量和体育产品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健身休闲服务、竞赛表演活动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更有力地推进体育标准化工作,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标准化管理职能赋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并设立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组织体育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以及和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协调工作。在体育标准化法规建设方面,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和《体育标准制修订工作实施细则》。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体育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2020年)》,提出了体育标准工作架构、体育标准体系结构、体育标准服务要素框架、体育标准体系框架等内容,明确了要素层、应用层、领域层等各层级间的关系。相关体育标准化制度和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改革,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我国体育产业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法规。截至2018年8月,共发布体育领域国家标准59项,在研国家标准项目5项,体育行业标准9项,在研行业标准项目60项,其中,最近两年共立项58项体育行业标准,提出14项标准修订计划和4项滑雪运动场所相关标准。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发布两项体育国际标准《武术太极剑要求和试验方法》和《武术太极服要求和试验方法》,这是由我国提出立项并主导制定的首批国际体育标准,将助力武术运动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2018年我国体育标准化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体育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为体育标准制修订工作全面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体育标准制修订工作更加开放和透明,以及全面提升标准制修订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技术手段。体育标准化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服务于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器材装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提供支撑。 为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加强体育标准化工作,规范体育标准化活动,发挥体育标准化工作在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各省市积极响应标准化政策,在体育设施、体育服务、体育场馆、冰雪运动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截至2018年,全国16个省(区、市)已开展体育标准化工作。 3 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体育产业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2006—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982.89亿元上升至7811.4亿元,增长近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0.9%,远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速。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必将成为我国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变为集约型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来源。一是发展体育产业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育服务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握体育消费的内在需求,推出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品和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产业也同时是媒介经济和平台经济,借助科技创新成果革新体育传播方式将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二是发展体育产业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发展。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绿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宽、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式,体育产业作为无污染的生态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有重要贡献。发展体育产业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使国民经济发展由“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向“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式转变,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三是体育产业有助于深化多产业融合发展。体育产业可以融合多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与农业融合,可以把田埂变成绿道、自行车道,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使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与第三产业融合,体育带动旅游、文化、养老等行业转型升级。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3.2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业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理想选择。一是体育产业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变动。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活动的生产、消费环节,创造经济价值改变国民经济结构。当前体育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转型;二是体育产业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变动。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强劲,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定位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高效利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资源,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及服务,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经济的正外部性,使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关联性较高,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变动。 3.3 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依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动能。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支出随之增长,居民的消费从满足温饱转向健康休闲娱乐消费。据统计,2017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出26.7个百分点。体育消费作为健康休闲娱乐消费方式之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消费需求,随着体育消费需求的高涨,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刺激,体育消费将呈现井喷态势。因此,恶补发展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1949—2019年,是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发展奇迹的70年。中国体育也在这70年里通过一代代体育人的奋力拼搏取得了辉煌成绩。回顾历史,我们要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着眼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将秉持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砥砺前行,继往开来,通过转型与升级,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