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特别节目《泉城清风》——以铜为镜 照容正心 ——《文物话“廉”》
未命名
2024年12月14日 07:13 3
镁如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铜镜,在我国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铜镜不仅是用来梳妆、照容的工具,同时,它们也承载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内涵,常被引申为检视或对照自己的行为,寓意正容正心、廉洁奉公,寄托着人们对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物话“廉”》第三集——《以铜为镜 照容正心》。
如今的经四路魏家庄万达广场附近,高楼林立,人流如织。可在2008年开始改造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刘秀玲:魏家庄在清代是古历城的西郊荒野,曾有一片公共墓地在此区域。到1904年,清政府在济南开辟商埠,魏家庄也随之划到了商埠里边。上世纪20年代初,魏家庄就已经形成了相当繁荣的商业街,古墓也随之被深埋在地下数米。
2009年至2010年,为配合济南市棚户区改造和万达广场的建设,当时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现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魏家庄片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共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168座,该地也成为济南市区内一次性发现墓葬最多的区域。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刘秀玲:魏家庄168座墓葬中有汉代墓葬95座。汉代墓葬结构比较简单,以土坑竖穴墓为主,方向多为南北向,规模比较小,长度多在2.5米到3.8米之间,宽度是1.3米到2米,深度多距离地表4米以下。
发掘之初,没有人会料到,这些汉墓会在济南铜镜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95座汉墓中,出土铜镜的墓葬共有 51 座,随葬铜镜 53 面。魏家庄汉墓出土铜镜数量之多、出土铜镜墓葬占总墓葬数比之高,在同时代家族墓地中较为少见。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刘秀玲:这批铜镜的年代以西汉中晚期为主,演变脉络比较清晰,从连弧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到四乳四虺纹镜,证明铜镜背部的纹饰发展也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那么,这儿为什么会出土那么多的铜镜,这些铜镜又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呢?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刘秀玲:铜镜最实际的意义就是梳妆照容。这个其实从我们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发现铜镜大部分都是放在人头部的左右两侧,甚至是有可能跟铜刷、铜眉笔杆都是组合出现的,所以说一个是它有这一方面的现实意义。再一个呢,就是铜镜背面的纹饰整个这个发展,体现了古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思想的变化,对自然的一种观察,到后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铜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1975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的一面锈迹斑斑的素镜,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最早的铜镜,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铜镜的出土,证明古人至少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铜镜的制作和使用。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中国最早用来映照人影的工具叫做“监”,“监督”的“监”,是一种可以盛水的大陶盆。盆里盛的水既可以盥洗,水面也可以照见人影。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器的大规模使用,陶盆变成了铜盆,名字也就随之改为“鉴”,“鉴别”的“鉴”。“监”和“鉴”的本义都是镜子。
“古人以水为鉴,即以水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监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这是郭沫若先生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中所阐述的。后来人们发现,铜器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使无水也可以照见面容,所以更进一步,就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为铜镜。
济南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 孟萌:铜镜在商代一般被用作祭祀的礼器,在战国至秦则是王还有贵族才能够享用。而到了汉代,铜镜则逐渐地走向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用具。除了日常的照容梳妆以外,许多铜镜的背面会装饰有纹饰还有铭文,它们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魏家庄汉墓群出土的铜镜主要有四乳镜、昭明镜、草叶纹镜等,其中昭明镜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及王莽时期,流行时间长,涉及地域广,因铭文中有“昭明”二字而得名。昭明镜铭文随镜身大小而增减,标准内容为四句六言二十四字。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刘秀玲:在济南其它区域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出土过昭明镜。章丘孙家东墓地就出土过一面昭明圈带连弧铭带镜。在外区两周短斜线与凸弦纹组合带之间顺时针篆刻“内清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而愿忠,然塞不泄”。
济南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 孟萌:昭明的意思就是显著明亮。铜镜铭文的前两句是说制作铜镜的材料都是清明之物,质地上好;而后两句则是说照镜之人的内心忠厚诚恳。整体铭文的内容是借镜子的洁净光明,来喻指人的品行高洁、行为无污。
济南出土或传世下来的铜镜不仅数量多、类型全,时间上更是横跨多个朝代。这面东汉清白连弧纹镜为双圈铭文铜镜,内圈有铭文8字,外圈有铭文32字。由于铭文开头含有“清白”字样,故被称为“清白镜”。以镜为喻,清清白白,洁身自好。
在西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新镜种,名叫“规矩镜”,也称“博局镜”。武帝、王莽时期最为流行。
以规矩命名,起源很早。《吕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淮南子》中也有“执规而治春”、“执矩而治秋”的说法。
济南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 孟萌:这面是东汉尚方规矩纹铜镜。在铜镜的背面刻有铭文,铭文的内容是:“尚方作竟真大巧,寿如大山不知老。渴饮玉泉兮。”“尚方”指的是汉代专门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尚方镜最早是在宫廷内使用,后来才逐渐地走向民间。
规矩镜的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地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又因这些符号形似木工用具中的规和矩,所以称之为“规矩镜”。“T、L、V”三种符号缺少其中之一或之二的,称之为简化规矩纹。
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 耿传水:用“规矩”命名铜镜,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在这里中国的典籍中记载也非常多。像《孟子》一书里就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荀子》也曾讲“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一定要知道,小到立身处世,大到治国安邦,都需要“规矩”这个大道理。《管子》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这里就把“规矩绳墨”连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成语,就是要大家要守准则、守规矩。《韩非子》中也说“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这个说法也是告诉大家,所有的事都要讲规矩、讲准则,才能做成事。
关于铜镜,还有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叫“明镜高悬”。其实,这个词最早叫“秦镜高悬”,出自《西京杂记》中讲述的一个关于秦始皇神镜的故事。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官员明察是非,断案清明,由此又逐渐演变为“明镜高悬”,被众多官员悬挂于公堂之上。而最让“镜子说”闻名天下的,莫过于《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的一段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济南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 孟萌:这面铜镜是“明正其衣冠铭文铜镜”。这是一面圆纽形铜镜,在铜镜背面圆纽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两行铭文。右侧的铭文内容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左侧的铭文内容是“明明德心,惟我与尔”。这是勉励大家在照镜子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可以被美好的道德充盈,能够像镜子一样干净、光明。
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 耿传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八个字语出《论语》的尧篇。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孔子,如果要从政的话要做怎样的人,或是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就告诉学生,就说要“尊五美”,其中这句话就出自“尊五美”里头。这“五美”就是君子要“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其中这句话就是从君子要“威而不猛”,出处在这里。就是告诉人们要做君子,从政的话你要衣冠端正,眼光要正。你这样的话,你叫人看着你有威严而不猛、不凶,叫大家有敬畏之心。后来说“望而生畏”,就是从这个地方出处的。
以物寄情,借物喻理。数千年来,人们借铜镜表达对廉洁修身的不懈追求与崇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尚廉之风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历久弥新,不仅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渗透进了无数的文物之中,成为不朽的见证。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一面面精美的铜镜,既凝聚着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承载着古人高洁的精神追求。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能常驻一面“铜镜”,时刻警醒自己知敬畏、存戒惧、讲规矩、守底线。好的,今天的《泉城清风》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天下泉城、泉城清风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