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了不起的奥运女孩:眼底里有故事,肌肉里藏风霜

未命名 2024年12月14日 05:58 1 念葭
发生在2021年的“2020东京奥运会”,可能是这届运动员迄今面临过的最大挑战。 在外行看来,多一年时间备战,意味着更多的训练和更大的把握。但对于运动员而言,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训练,已经把身心调整到最佳备赛状态,突然一下子打乱节奏,是对体能和心理的极大打击。奥运会延期,也就意味着已经训练到一定程度的运动员,需要针对比赛日期全部重新安排训练计划,相当于全球奥运选手正在参加一场马拉松,在马上就要到达终点时,突然接到通知要延长比赛或者重新比赛…… 一些运动员因为延期而错失比赛,或者无法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而另一些运动员却“因祸得福”,成为最佳黑马。32岁的苏炳添因腰肌伤病,直到去年5月才复出,经过一年的恢复调整达到理想状态;21岁的杨倩也正是因为2020年的赛事佳绩攒够积分而获得奥运资格,进而拿下本届奥运首金;第二金获得者侯志慧,靠多年积聚的能量和实力,弥补了5年前里约奥运会时因伤痛而被换下的遗憾;双人跳水选手王涵、施廷懋,也用本届奥运的第四金,为她们的退役画上完美的句号。 COSMO邀请到东京奥运会凯旋的9位选手,制作了本期“奥运女孩”专题。我们并不想费力把她们包装成你“意想不到的样子”,因为真实、自然、沉静、专注、坚韧性、力量感,才是她们最美最闪光的特质。我们希望借助这些了不起的女孩,传达一种对“女性美”的新诠释—— 眼底里有故事,肌肉里藏风霜。温柔尚有千钧之力,身怀利器,亦能袅袅前行。 有人说,生活是个赛场,你真正的对手,是你最想赢的那一个。对于这些运动员而言,“那一个”,可能是某个人、某种执着、某项荣誉,又或者是人生、时光或自己。 你最想战胜的,又是什么呢? 2021年东京奥运会,杨倩在24枪中打出了3个10.9的满分成绩,最终以251.8环为中国代表团拿下了第一枚金牌。即使解说员都已经激动哽咽,但她还是表现出了人们意料之外的冷静沉着。在那段时间里,“杨倩首金”“杨倩比心”“杨倩同款小鸭子发卡”…… 所有与她名字相关的词条和热搜,冲进了大家目光所及的所有社交媒体。在涌来的好奇和聚光灯面前,她却想用“翻篇”来表达自己对颇为梦幻的2021的态度,并用波澜不惊的语言描述着惊心动魄的2021。 一个“因祸得福”的机会 有人评价,获得奥运冠军是一门玄学,天赋、实力、坚持、运气缺一不可。杨倩也确实在这几点上做了最好的证明。 几乎每个看到杨倩的人,都会对她说一句“你的眼睛水汪汪的”,场下的她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吃甜食,会想尝试滑雪和跳伞,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个比赛场上沉稳冷静,甚至有那么些冷脸的杨倩。 不同于其他对抗性项目,射击是一项需要克制的运动,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能喜形于色。而杨倩的“大心脏”和天赋,无疑是从小时候就展现出来的:一只手握乒乓球拍,另一只手在上面垒子弹壳,这是选拔射击苗子的第一关。这个考验稳定性和平衡能力的小测试劝退了不少候选人,一般人只能垒到3—4个,而11岁的杨倩垒到了7个。“刚开始打基本功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机会实弹练习,大多还是空枪预习,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过程。”即使知道接下来可能还是无尽的空枪练习,她也还是把每次进步的成就感累积起来变成底气,然后在这个靶位上,一站就是10年。 如果说运气在成为奥运冠军的比重里只占了1%,那么这1%也被杨倩牢牢抓住了。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宣布延期,对大部分运动员来说,意味着身体和训练节奏被打乱,但也正是这届极为特殊的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为杨倩创造了一个因祸得福的机会,“如果奥运会如期举办的话,我的积分还达不到前两名的要求,但因为延期一年,增加了几场选拔赛,积分才慢慢上来。”虽然在此之前,杨倩已经获得了全国青运会和亚洲锦标赛的个人冠军,但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还是让这位奥运新秀有了些许期待,也为她带来了随之而来的关注。 自信是垒出来的子弹壳 在这个00后女孩的语言里,我们确实听不到过多受关注的欣喜和作为运动员的伤病困扰。在奥运冠军的光环之外,杨倩体现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和女儿的普通日常。和大部分同龄女孩一样,她喜欢放假宅在家,喜欢看综艺,和父母一起逛街。这种亲人间的紧密关系,是父母一直以来给予的爱和支撑。 显然从夺冠的7月24日到现在,杨倩的节奏并没有被打乱,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心理上。 细看杨倩的所有采访,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大心脏”。这是教练和队员们给她的评价,也是她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有了奥运会的亮眼表现,面对接下来的全运会,大家也默默提高了心里的期待值。“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压力其实很大,因为我知道大家对我的期待会变,但我觉得,只要我把自己做好了,就应该不会太差。” “专注、自信、有胆量”是教练曾经给杨倩的形容词,但杨倩给了自己版本的进一步解读: “我的自信更多来源于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认可,就像那个小测试一样,是用经验和失败慢慢垒起来的子弹壳。” 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举国翘首以盼的乒乓球男女混合双打以爆冷结束,“昕雯联播组合”惜败拿下银牌。这一晚是自责的眼泪,是互戴奖牌的鼓励,这也是竞技的魅力,没有尽头的无常。刘诗雯的外号叫“小枣”。她刚进国家队那会儿,个头小小的,脸蛋红红的,看上去像颗红枣,时任女乒队长的郭焱就给她取了这个小名。后来,她的粉丝希望她真的做一颗小枣,不是为了可爱,而是为了面对命运的苛刻,修炼出百折不挠的坚硬内核。 比的是骨子里的较量 刘诗雯14岁就入选国家二队,18岁就获得人生第一个世界杯单打冠军,曾是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天才少女”。但在隔年的莫斯科世乒赛上,她担任第一单打,在对阵新加坡时接连输掉两盘,丢掉团体冠军。一个才刚刚察觉到打球有多美好的女孩,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没多久,就掉入外战失利的深渊里。在18岁到28岁的十年时光里,她都在经历遭遇挫败后的漫长历练。 解说员在评价刘诗雯时,常用的口吻是“期待她有一天能战胜自己”。技术上,她足够强大,击球速度堪称世界之快。她的聪明与心细也得到过 “大魔王” 张怡宁的肯定,“你要跟刘诗雯打过一场球,她就能把你的技术研究得透透的”;心理上,每天睁眼就要面对输赢,能够这么多年始终立足国乒一线,刘诗雯当然具备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突破点可能是在思维方式上,女队前队长郭焱的评价是:刘诗雯过于完美主义,因此不太能释放自己。训练的时候打出漂亮球,她觉得这很正常,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凡打出不好的球,她就对自己非常不满意。而她的这种凶狠打法,到了大赛后期,往往会随状态波动,击球质量不够稳定。 这口憋住的气,一直到2019年的布达佩斯世乒赛才得到释放。刘诗雯第三次闯进决赛圈,如愿捧起世乒赛的女单冠军奖杯。在这个赛季,她甚至干脆利落地打下了2盘11∶0的碾压比分。夺冠之后,她坐在地上,用毛巾掩面,抽泣了许久。教练马琳、队友马龙也激动地为她流泪,这也许是世界冠军之间的一种惺惺相惜——彼此最明白要走多远的路,秉持多坚定的信念,才有绝地反击的可能。 “她的价值远高于一枚金牌” 原本,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冲击大满贯的机会近在眼前,但疫情和伤病一齐向她袭来。保守治疗对肘部的伤收效甚微,手术是继续职业生涯的唯一选择。她和团队决定赌一把,“如果恢复得理想,还有可能赶上延期的奥运会”。 从做下手术的决定,到后期漫长的恢复过程,她都在学习如何与痛共存。不只是伤病的疼痛,还有挥之不去的精神困扰。手术能不能成功,成功了需要多久康复,康复了竞技状态能恢复几成……每一个问题都是未知数。 她很清醒,在意识到肘部的伤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训练的时候,就觉得这届奥运的主角可能不是自己了。但在离队康复的半年时间里,每次她觉得快要绝望时,还是去东京最后再拼一把的信念在支撑自己。这样的局面就像处理赛场上的下风球,对手领先,胜负在即;刘诗雯的应对方式是,不管比分,正常看待。 这也是国乒挑选队员的原则,刘诗雯带着这样的信念坚持到了东京,尽管最终面对的是混双单项失利、团战因伤退赛的意难平结局,但在刘国梁的点评里,刘诗雯的价值远高于一枚金牌。“我觉得还挺成功、挺幸运的,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能去冲击大满贯,但最终没有获得奥运单打的机会,是有些遗憾。 但从整个运动生涯来看,我突破了自己的很多瓶颈,包括在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最后能挺过来,这十几年的运动经历还是很精彩。 ”在今年正在进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乒乓球比赛日中,许昕、刘诗雯再次联手,在混双决赛中4:2摘得冠军。这是全运会乒乓球赛的首枚单项金牌,也是她全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小枣用她的坚硬内核,写下了自己的故事注脚——如果结局不够完美,至少要让过程无悔。 东京奥运会上,巩立姣实现了自己的“乾坤一掷”——以20.58米的成绩刷新职业生涯纪录,也收获了世界冠军拼图里唯一缺失的那枚奥运金牌。她如愿披上国旗环绕赛场,对着镜头斩钉截铁地比出“China,牛”的手势。她在32岁的时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当人们还沉浸在原来中国田径项目已经如此势不可挡的惊喜中,一场采访改变了这个冠军故事的舆论风向。巩立姣被记者提问:什么时候从女汉子做回女孩子?准备结婚生孩子吗?如果对方掰手腕掰不过你怎么办?观众讶异,哪怕是新科奥运冠军,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居然也逃不过被追问择偶问题。这甚至在微博引发了一场“女性能被谈论的只有婚姻吗” 的讨论。巩立姣开始意识到,大家对她的关注,远不止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一场蛰伏多年的胜利。 我长的每一斤肉都是为了梦想 事实上,这样的冒犯,她没少经历过。年少的时候,她也会不忿,“哪个女生真的不爱美呢?我也减过肥,减轻了三四十斤后,走路都有昂首挺胸的感觉。” 但铅球是力量型运动,比完一场国际赛事,体重就可能掉五斤,如果为了美继续瘦下去,那就只是表面好看的空壳而已。她只好又吃回去,别人塑形是为了减重,她塑形是为了增肌。别人用脂粉装扮自己,她用镁粉武装手臂。从2007年到2019年,12年的时间里,她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赛事里有分量的第一名,离大满贯就只差一块奥运金牌。 与低谷期作战,是运动员逃不开的必修课。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东京奥运会宣布延期时。看着倒计时的日期从127天变成了485天,在此之前,巩立姣连续维持了三年世界第一的巅峰期,那种感觉是 “金牌马上就要递到手里了,又‘咔’地给我摔地上。” 没想到在平稳心态蓄力准备时,旧伤又趁机爆发,巩立姣的膝关节因为积液肿成了“包子”。“既然是做梦都想的事情,那必然是很难完成的。”如果时机没到,那就继续等、拼命练、接着熬,可以输,但不会就此服气,更不能就此认命,改变就在一次次往前迈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丢掉的信心,被她慢慢捡回,厄运也随之反转。虽然巩立姣在奥运会拿过两次奖牌,但都是后期递补获得,从未真正站上过领奖台。直到这一次的东京奥运会,她才尝到这不知味的果实,“可能是一种值得,不管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血泪,在那一刻,都忘了曾经有多苦。” 头脑和四肢一样发达 巩立姣爱笑,有梗,说话自带BGM,输出段子的密集度给人的感觉不亚于看了一场脱口秀表演。就连与铅球结缘也充满喜剧元素,她觉得那是一次“命运的回眸”。本来是给别人捡球的陪练,自己尝试投出了一个,结果那个球又恰巧被老师转身看到,觉得她扔得不错,那就加入铅球队吧。此后的披荆斩棘之路,被她总结成是从“球童”到“世界冠军”的一场逆袭。 “苦甜参半”是她的解压方法,比如做生意。她和朋友合伙开过奶茶店、海鲜店、甜品店、干洗店、健身房, 全都没赔过 。前不久,她还收到长江商学院的入学通知,在朋友圈宣告自己要进军商界。她觉得外界对运动员最大的误解,就是把他们视为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我们虽然四肢很发达,但头脑也不简单,不是一天就知道哐哐哐傻练的人。” 巩立姣在生活中最怕的是与人起冲突。有一次坐火车,一位乘客占了本该是她的位置,出于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冲突的原则,她站在一旁没吱声。 那场在观众看来充满冒犯的采访,她也不觉得是出于恶意,只是觉得女性在面对陈旧观念时,还需更加警醒。 柔软之余,她的性格里还藏着一丝倔强,比赛输了,往往会沉默地走开。 她曾经在脑海里幻想过很多次,拿到奥运金牌后,自己该用什么方式庆祝。本想捧起那个让她又爱又恨的“铁疙瘩”狠狠地亲上一口,但她赢了之后过分激动,脑子一片空白,就给忘了。我们在拍摄的影棚里,一起还原了她预演过很多次的庆祝画面。此刻,她终于如愿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星河宇宙里,吻上了那枚金色梦想。 “每一把都那么轻松,每一把都那么稳定……我们只剩下自信了。”央视的解说声从电视里传来,体重只有49公斤的侯志慧,举起了超出自己体重4倍的杠铃,以210公斤的总成绩,将东京奥运会举重项目首枚金牌拿下。 而在赛前一小时,她还经历着惊魂一刻,与5年前失之交臂的里约奥运会时空交错。她因0.1公斤意外超重陷入焦虑,一个馒头的重量都会让她丧失参赛资格。箭在弦上,侯志慧顶着东京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烈日下跑步,常年与身体打交道的她,太过清楚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一小时内迅速瘦身成功。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五年前的里约奥运会,19岁的侯志慧随国家举重队来到巴西,在比赛前几天临时对参赛项目进行调整。有伤病的侯志慧被遗憾换下,以毫厘之差,错失比赛资格。 侯志慧的身上有湖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韧劲。从里约回国,她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蛰伏期,有过压抑,有过自我怀疑,也问过自己该不该放弃这一项投入了十多年的竞技项目。 “当看到师姐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还没有体会过穿国服升国旗奏国歌都因自己而来的时刻。从那开始,我就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她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力去对抗晦涩的蛰伏期,心智随时间流逝变得强韧,“以前小,会盯着一个点去看,长大后会从比较长远的角度去考虑了。正是因为梦还没有完成,这一次一定要把它给做好做足,总会有惊喜。” 属于小猴子的王国 “外界对我的评价,基本上在我的洗发水和保温杯之间徘徊。朋友会给我发消息说‘头发蓬松,举重轻松’,我觉得蛮有意思。虽然说以前我老觉得自己的发型怎么会这样呢?但没想到网友们基本上都说可爱,但我平常也一直被说可爱,我之前的微信名就叫‘一点都不可爱’!” 她急于摆脱“可爱”评判的口吻,与赛场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道大相径庭,反而滋生出了另一番动人模样。在湖南省队时,侯志慧就因顽皮的孩子性情获得“小猴子”的外号,“我小时候是很不听话的运动员,特别执拗。我会说刚刚只说了做三组,我做完啦,不管!”任性话刚落地,就撒开了丫子跑,教练只能跟在她身后追,“结果我一蹿就蹿到架子上,再加上我姓侯,所以大家就叫我‘小猴子’” 时至今日,侯志慧的身上依然保留着有如孩童般的纯真、干净和顽皮。有时候,顽皮的小女孩也在盼着长大,“在队里,什么事情都是团队帮我规划,我总是在过团队生活。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未来一年,我想学习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提升面对社会的能力。希望自己能更自信、更阳光、更果断一些,能自己果断地做好任何事情。” 她以并不魁梧的身躯在世界级的竞技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重新定义了这个时代对一个勇士的衡量标准。拔山举鼎的魅力,从来都与性别无关,“人走在中途会遇到挫折,就像我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面临的事情。如果我当时放弃了,可能今天就无法站上东京奥运会的领奖台,也穿不了这身国服为国争光,幸好,我没有放弃过。女孩子是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只要你想。”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跳水队,亦可以永远相信施廷懋、王涵这对黄金组合。从2018年正式组成搭档以来,世锦赛、国际泳联跳水系列赛的女子双人3米板比赛,她俩未曾有过败绩。看她们的比赛,观众是放心的,这是一种没有来由的笃定。比赛成绩出来,大家确认无疑,由衷地喊出一声:“看,我就说吧!”是为心证。 “看得见的努力,不算是真努力” 对于王涵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足以说明一切。今年,30岁的她才迎来人生第一届奥运会,从郭晶晶、吴敏霞、何姿再到如今的施廷懋,她经历了中国女子跳板几个时代的更迭。尽管历经伦敦和里约两个奥运周期,但王涵都只能当替补队员,这需要时刻保持状态,以防主力队员有任何状况。但终究,她都没有正式站到奥运赛场。那段时间,她彷徨过,也犹豫过。“运动员心中都有一个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梦想,尽管过去的10年不算顺利,但我从来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于命运。”这样的坚持,让王涵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心底里,梦想的金牌仍然鼓励着她硬撑下去,后来王涵便遇到目前的最佳搭档施廷懋。施廷懋的名字笔画很多,按照《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懋,勉也。“‘廷’是国家的意思,‘懋’指勤奋努力,‘廷懋’的寓意就是希望她努力为国家做贡献。”这是爷爷翻字典为她取的名字,也成为她的跳水生涯预言。施廷懋20岁成为第一个以地方队员身份拿到世界冠军的跳水运动员,21岁入选国家队,25岁才参加第一届奥运会,30岁参加第二届奥运会,跳水全满贯和四块奥运金牌背后,是她自登上跳板到现在八千多天的努力。而她觉得,“看得见的努力,不算是真的努力。” “每天最晚5:55起床,6:10赶班车,从出早操开始一天的训练。每天如此。”相比年轻运动员体力好恢复快,她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身体的疲劳。此时此刻,放在她们面前的功课,仍然是练习——练习把心态放平静:“比赛的压力不是这一两年积累的,可以说是十几年的积累,所以现在就是尽量让自己能够回归一个平静的心态。” 跳得就像“一个人” 这是一个女孩帮助女孩的故事,在2018年成为组合之前,她俩的缘分就已注定。2010广州亚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施廷懋和王涵以总成绩315.60分夺冠。8年过去,昔日的两人再次重聚。 重新组队自然需要付出更高的磨合成本。多年的刻苦训练,让她俩在技术动作上早已各自成型,这意味着双方都必须打磨掉某些既定的习惯和下意识的反应,稍微有一点细节对不上,都将影响整体发挥。王涵把与施廷懋的配合,看作“相互学习的过程”;施廷懋则将其概括为“搭档双人赛需要尽量去配合、适应对方”。带着新奇感,她们不断地磨合适应,一路走到了属于两人的第一个高光时刻,锃亮闪耀。 “其实,我们平常真的不需要说什么话,平常的训练,让我们俩已经默契到是心灵上的沟通,一个眼神就懂了。”跳得就像一个人,这是绝大多数看过她俩比赛的人说得最多的评价。王涵提到,只要站在施廷懋身边,人就是踏实的,“只要跟着她的节奏,我就会跳得很好。” 东京奥运会第八日夺冠的赛况战报上,卢云秀的名字赫然在列。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帆板RS:X级将退出历史舞台,卢云秀注定与这块金牌一同载入奥运史册。作为一个冷门项目的运动员,她的对手从不止于人类,瞬息万变的风、雾与海浪是看不见的隐形对手。海上起雾时分,最易迷失方向,这与人生的起航并无不同。对即将转战水翼帆板iQ Foil项目的卢云秀来说,乘风破浪的故事刚刚拉开序幕。 “见风使舵并非贬义词” 眼前的这双手,瘦削且指节分明,并无特别突出的骨节。它没有被精心保养过,没有美甲,有的是长时间被阳光照射的痕迹,因常年在海上紧拽桅杆和拉绳,掌心里结下了大大小小的硬茧,让它看上去刚健有力。 比起奥运赛场上两两对抗的传统运动项目,她在海洋上对抗的,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肤色不同的运动员,风的方向、水的流速每一分钟都在瞬息万变,稍不留神,一次错误的判断极有可能影响赛况。“常常有人说我们见风使舵,但它的确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从起点开始,我们一直在做选择。每一次摇帆,每一个浪,都会引领你前往不同的方向。你在海上需要有决策力,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卢云秀将帆板项目比作人生,“它有点儿像我们的生活。我的感受是穿过每一个标志到终点的这一段路程,许多人走的路线都不一样,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我们需要以最快的方式去通过它。”她过早地接受了变化无常才是生活的本质,“在海里的每个决策都是瞬间的,一秒钟就得去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自由驰骋在海面上,看到最美的风景。” 迷雾归来,一笑而过 旗开得胜的意气风发和高水准的竞技状态,推着这位95后冠军迈向一个接一个高峰,然而东京奥运会延期,日复一日无休止的体能训练,以及疫情之下的长期封闭状态等多方面原因,让卢云秀陷入低潮,最难受的时候一度不想看到帆板。 卢云秀仿若在起雾的海上,迷失方向已久的她决定改变。那年春节假期,她离开了熟悉的海洋,前往五指山训练基地重整状态。在只有山没有海的环境里,她时常去爬山、骑行,去健身房。调整了一段时间,她慢慢发现,自己能听得进去旁边教练、心理老师和朋友们的声音了。 面对当下纷至沓来的荣耀、赞美与掌声,卢云秀笑着说起自己也经历过争议和质疑,“有人质疑,有人赞赏,在这过程中,无论好的或是不好的,都要人誉之一笑,人蔑之一笑。我无法控制别人的语言,但还是会接受。在这之间,我会去正视自己的缺点。毕竟,这仅仅只是我的开始。”若问放眼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卢云秀看着化妆镜里的自己,说: “我希望自己受到外界的尊重,是因为我的实力和技术,而不是其他。” 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帆板RS:X级项目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卢云秀拿下的荣誉即将成为新的起点,她将要和那些学习水翼帆板iQ Foil的新队员一样,让一切清零,从头开始。“如果我还能代表中国队再次站到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那是最好;如果不能够的话,我相信选出来的队员也能够在巴黎拿到最好的成绩。”穿过迷雾,属于卢云秀的乘风破浪的故事,揭开了新的序幕。 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刘诗颖手持标枪凝视前方,她仿佛在看向场地尽头,或是更远一点的地方。第一轮投掷,第一名胜出,第一位中国标枪奥运冠军,一箭三连的“第一”再次激荡起奥运会赛场上热情。自13岁开始,这600克重、2米多长的标枪便成了刘诗颖生命中最长情的陪伴。比起其他体育项目,它略显短暂而单调,但刘诗颖却分明“体会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里面”,并且自己“每一次从低谷里爬出来,都让标枪飞得再远一点”。 奥运饭店家的女儿 一说起家里开的餐厅,刚才还一本正经的刘诗颖都笑出了声儿:“果然又来了……哈哈哈……” 在她的老家烟台,刘诗颖的爸妈操持着一家开了五六年的家常菜馆——奥运饭店。当家中爱女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了标枪项目的金牌时,这家餐厅立刻成了寓意着理想变现实的“好运气目的地”。“我妈跟我说,这是一种祝福、一个期盼,也算是给我立个目标。” 历史的诞生充满了惊喜,不为人知的必然却总是藏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比赛转播镜头里的刘诗颖挥动着手腕,对着镜头比出爱心,又送上一个飞吻。她的开心无须多语,可其中的坚持和拼搏只有自己知道。“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这是她在个人微博简介中写下的一句话。 从学校里偶然的体校选拔到最终征战奥运,人们相信刘诗颖身上当然不乏天赋,她对此也不置可否,只是很冷静地强调: “不能说一个人的成功就代表着他自己很厉害,这一定是有很多人在你身上付出了很多,教练员、体能教练……是他们很厉害!” 十余年的训练和比赛,她对这其中经历过的高峰与低谷,总是习惯性地轻描淡写。训练和比赛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伤病和压力也是她如影相随的老熟人。但有关于此, 你不会在刘诗颖那里得到太多的细节故事。过去的就过去了,好的坏的统统扔掉,一个新的刘诗颖就乐呵呵地重生。 用魔法打败魔法 乐观、忘记、归零是这个28岁姑娘打开世界的秘诀,也是收获一掷夺金那样的“完美意外”的潜在性格因子。“真的,我特别不记事儿!”比如那些赞扬、批评、伤病和辛苦,人们所说的“至暗时刻”,当然一个接一个,一轮又一轮地来,可刘诗颖看来,只要睡一觉就都忘了。“一件事可能非常糟糕,但是我总能从这件事里找到好的一面,可以很快走出来。”她身上有种神奇的魔法,或叫专注力,或叫方法论,能屏蔽掉目标之外的乱七八糟的事,摒除杂念,刘诗颖若有所思补充了一句:“这可能对训练比较有利吧!” 从小就进入体校生活的她, “上一二年级时,衣服都是自己洗。三年级时,学校的篮球队选上我,然后每天早上5点起床,我都是自己定闹铃,穿衣服,去训练。”那时候,她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18岁以后就不问家里面要一分钱!没什么意外地,这个不大不小的目标如愿达成。日常生活中的刘诗颖,活泼可爱,身材健美高挑,五官秀气,散发着一种自然美的气质。和她接触,你会发现,她不是让人仰望的“标枪女神”,而是亲切随和的邻家女孩。常年征战在外,她也记不得上次是什么时候掉过眼泪。“我以为我如果夺冠了,肯定会激动得大哭,但是我夺冠以后,又觉得还远远不够。也许,以后在进一步突破自己的情况下会哭吧?当然,到时候可能也不哭!” 这是一场关乎荣耀的对决。灯光暗下,观众缺席的东京奥运会女子重剑个人赛上,剑客孙一文和罗马尼亚名将安娜·玛利亚·波佩斯库(Ana Maria Popescu)在竞技场上再次相遇。投身击剑十余年的孙一文,太过熟谙如何在一进一退的较量中伺机而动,最终拿下了中国选手在女子重剑个人赛历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 对手成就荣耀 惊心动魄的一击,造就了属于孙一文在东京奥运会的高光时刻。再回想那一瞬间,孙一文说:“比赛结束后,我问过队友和教练,我究竟做的是什么动作?那时候,我紧盯着击剑线,思想完全集中。决一剑动作出去的那一刻,完全是在常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支配之下。”她谈到自己来不及想输赢,也顾不上思考奖牌的颜色,更没有将这一场比赛视为冠亚军的决赛去较量,更多的是淡然,“只是借着这个机会,难得跟对手比拼,较量一下剑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比赛。” “进攻,猛烈地进攻。”这是法国教练雨歌时常对孙一文提起的。一同被强调的,还有“坚定信心和自信”,这是在她夺冠后,激动得抱紧她的教练,带给孙一文最大的影响。对于击剑这一充满着美感与艺术感的优雅运动来说,她擅长的重剑异常讲究进攻和防卫中的时机,以及对距离感的控制。练了十多年的击剑,当下的孙一文愈发享受人剑合一的快乐。“我和击剑彼此互为共同体,它成就了我,我也因为不断的训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领悟到了击剑的真谛。对我来说,从小到大只专注于击剑,它成了我生命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心中明晰的疆域 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一个传统家庭的孙一文,母亲早年一度希望她未来成为一个如名字所期待的文静淑女。从学习古筝到日日操练“格斗中的芭蕾”的击剑,转折点来自于她小时候经常生病的虚弱体质。本着强身健体的初衷,父亲希望孙一文能在体育领域里有所深耕。11岁的孙一文入选栖霞市体育竞技运动学校,两年后,她因优秀的身体爆发力和运动天赋被选入烟台市击剑队,直至后来慢慢成为一名专业的击剑运动员。 很多人都记得孙一文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提及父亲时的潸然泪下,殊不知在孙一文击剑生涯中几次极为关键的转折点,父亲都给过她极为坚定的支持和鼓励。父亲最常跟女儿说的一句话是“每一次的启程都是新的开始”。孙一文记得,也听进去了,采访时,她再度复述着这句话,“忘记过去的荣耀,也忘记过去的困难。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要抱有新的希望。”击剑虽是父母选择的,而坚持走下去是她自己选择的。她只信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完成,不依赖他人。在众多女性特质中,孙一文唯独欣赏自强,比起在社交场上的得体和竞技场上的灵动剑影,她只有在形容起私底下的自己时,才偶尔展现极具女性化的一面,“安静、文静、宅,有时候有点社恐。” 在斩获金牌之后,外界源源不断的关注,她全盘接收却鲜少改变些什么。在东京奥运会夺冠之后,拿奖的快乐是真实的,当颁奖典礼结束,孙一文开始一如往常,“今日荣誉已成过去,在奥运会拿下金牌,并不等于我会停止击剑这条路,它只是一块里程碑。将来的你一定要比现在的你更加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全文请见《时尚COSMO》11月刊 策划:朱瑾 摄影:李潇 执行&造型:徐莎莉娅 编辑:王逸敏、宫哲怡 文:许璐(侯志慧、孙一文、卢云秀)毛线(巩立姣、刘诗雯)樵秩(王涵&施廷懋)Kurt(刘诗颖) Jamie(杨倩) 妆发:李欣辕 造型助理:LUONA 视频制作:aA studio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 时尚COSMO / 新浪微博 ﹀ ﹀

球探大全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球探大全网渝ICP备202301542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