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从13度到零下13度,从15公斤到4公斤
未命名
2024年12月13日 20:59 13
舒莉
【【【【第四次露营日志】】】】
时间:2016年1月20-21日
地点: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林场
海拔:100-920米
气温:1~6度
人物:我一人
徒步距离:共11KM
主要装备:
1、80克全重的索耶净水吸管和500ml水袋
2、885克全重的A塔单人帐一套
3、1750克净重55L登山包一只
4、1100克重的睡袋1只
5、135克0.75米×2米双面铝箔防潮垫一张
6、170克碳素登山杖1支
7、720克重的120g脱水米和120g菜包各3份
8、200克脉鲜高山罐1只(原360克余部分气)
9、230克重单人锅带盖1只
10、95克电子打火炉头一只
11、70克带电池手电帐篷两用灯一只
12、400克重奥林巴斯微单套机
13、200克重小米10000充电宝一只
14、100克重应急避难睡袋一只
15、120克重应急保温铝箔2张
16、320克充气管垫一只
【主要经过:】
1、这一天是强寒潮袭击南方的第一天,气温再次冲击0度线,阴冷的小雨天气。特意选择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新帐篷和应急睡袋应急保温毯的实用性。
2、在之前,逛淘宝偶然看到卡卡西户外有买一种超轻的无杆帐篷——三峰苍穹1。650克帐体、110克地丁风绳收纳袋、130克地布,全重890克。国产的价格可以轻松接受,同时又在论坛上看到大帅的两篇针对性评测,心想:单人的体积,超轻的重量,不用背额外的一大把铝杆,这就是我想要的产品,便果断购买。
3、睡袋也小幅度地升级为挪客的0度睡袋,纯粹是因为喜欢挪客的品牌做工、标称0度的温标、小巧很多的体积,和便宜的价钱。压缩后也就17×17的样子,重量1100克。
4、登山杖找到一款百元内的碳素杖,135厘米的长度做到了170克的重量,便测试性地购买了一根。
5、照明系统升级为了山力士C7,对于这个小家伙我非常满意,亮度大大超出预期达到很亮的水平,只需要一节到处能购买补充的5号干电池,变身帐篷灯后,照明亮度和角度都令人满意。是我未来会一直保留的装备,没有什么理由能够替换它了。
6、饮水系统加入了索耶生命吸管,这也是得益于大帅的推荐,出水省力,喝了没有拉肚子。在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轻背负饮用水的负担。
7、放弃了笨重庞大的全画幅和定焦镜头,用一只奥林巴斯epm1套机替代,14-42这颗镜头很轻,画质够用,全套连带子只有405克,同时连未来携带的充电器、备用电池等重量都一起大幅下降了。
8、这次还带了一只应急避难铝箔睡袋,被它“升温5度”的广告语所吸引,打算与挪客0度睡袋一起,组成系统使用。
9、另外带了两张保温铝箔垫子,计划一张用来铺地保持地布和门厅区域的干净,一张用来隔离睡袋和内帐内壁之间的空隙防止结露打湿睡袋。
10、还带了一只三四十块钱的纯塑料充气管状气垫测试保暖效果和舒适性。
11、下午四点半左右,在防火带上的一处平地扎营。带了温度计,气温始终在1~2度徘徊,搭完帐篷夜里开始连续下小雨。因为地面饱含水分,这次先铺了一层干草,再铺了铝箔薄膜,再铺地布,再是帐篷本底,再是气管充气垫,再是对半裁成0.75米×2米的双面铝箔防潮垫,最后是睡袋,最后还在睡袋外套上“升温5度”的避难铝箔睡袋,按理说应该会异常舒适。实际上一开始确实非常温暖。但随着体内湿气的不断增发与温度差,水汽在铝箔睡袋内凝结,很快就沾湿了睡袋表面。坚持使用了2小时之后情况更加严重,才果断剥离铝箔睡袋放弃使用。另外,气管充气垫非常地滑,有一点点坡度都滑,由于是用嘴吹的潮湿空气,后半夜管内压力降低,气垫变得很扁,起不到支撑作用,也并不可靠,并不舒适。铝箔应急毯作为铺底的一层,虽然隔离了污泥,但是会兜住帐外流下的雨水,使门厅更加积水。
12、山力士C7用了原附赠电池,在高亮模式下显然达不到标称的4小时,大概2个小时就没电了,夜里换用南孚电池,在低亮模式下也远远达不到标称的22小时,天亮醒来已经不亮了。不知是不是1度低温的原因,不过毕竟夜里我的使用强度不高,实在不行多带1~2节电池就是了。
13、收帐篷的时候发现,由于底下铺的干草不均匀,地布中间兜成了一大捧水潭,等于帐底直接压在水塘上一晚,但是内部没有丝毫渗水,防水性相当满意。但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内帐结露变本加厉,几乎都有水珠了,由于A塔的斜面,起身或换穿衣服必然擦碰到内壁导致沾水,必须用吸水巾先擦拭一遍内壁再进行活动。这也是重量和空间,透气和保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4、下山的时候,山脊防火带又湿又滑又泥泞,主观感受就像一个百米高直接到底的大陡坡,角度起码有60七十度吧!得出了经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根登山杖依然很难让身体保持重心,有两三次差点滑倒,需要2根。而且碳素杆在承受重力下会轻微弯曲形变,下山不如铝杆坚强好用,这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15、相机、手机、充电宝的锂电池在0度左右的低温下,活性迅速降低,显示没电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体温加热才能恢复电量。
16、最后,经过系统性的轻量化,55L的登山包显然太大了,其自重1.8公斤显然已经成了最大的负担,对于短线来说,真的没有必要,必须找轻量化30L及以下背包代替了。Ospery小鹰?强氧?花岗岩?这是最难选择的一件东西。
-----------------------------------------------------
【【【【第五次露营日志】】】】
时间:2016年1月23-24日
地点:浙江省丽水市玉岩雷达站
海拔:100-1075米
气温:-3~-13.2度
人物:我一人
徒步距离:共38KM
主要装备:
1、80克全重的索耶净水吸管和500ml水袋
2、885克全重的A塔单人帐一套
3、1750克净重55L登山包一只
4、1800克重棉睡袋1只
5、135克0.75米×2米双面铝箔防潮垫一张
6、170克碳素登山杖1支
7、480克重的120g脱水米和120g菜包各2份
8、225克火枫G3气罐1只
9、230克重单人锅带盖1只
10、95克电子打火炉头一只
11、70克带电池手电帐篷两用灯一只
13、200克重小米10000充电宝一只
14、1000克重天石鹅绒外套一件
15、105克重排骨羽绒马甲一件
16、120克重雪套一对
17、60克重应急保温铝箔1张
【主要经过:】
1、这是一次勇敢的露营经历。是强寒潮过境,暴雪过后的最冷一夜,迎风坡的积雪最深处测得是70厘米厚,山顶的地面积雪厚20厘米以上。事后从新闻得知,在我扎营地背后距离2米的气象站里,测得全省最低气温之一的零下13.2度。我简直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完整亲历者。
2、从12点开始上山,4点半到达营地,单程距离是19千米,相对高度提升1000米整。平均速度是10.5分钟每千米。前半程穿着两层衣物,一层速干内衣,一层薄抓绒,裤子也是一层速干内衣,一件抓绒冲锋裤。后半程山顶部分风很大,加了一件极轻的羽绒马甲,带了抓绒帽。全程抓绒手套。第二天下山全程天石鹅绒外套。
3、我以为当天最低温度不会超过零下7度,因为市区里的温度也不过零下1~2度左右。但是越往山上走,山上的雪就越呈现干燥的粉末状,用登山杖稍稍扰动就会被风吹起。天寒地冻的暴雪景象虽然在滑雪场见过,但在一向降雪稀少的南方,如此豪雪实在百年一遇。在新鲜感的驱动下,一路都丝毫不觉疲惫,一路遇见3四拨下山的驴友,大家都很热情地问好,但是他们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你今天要上山露营?!你一个人?!”对此我不以为然,这样的天气又不是很冷,我倒想体验下雪地扎营的经历呢!
4、山脚的阳光明媚逐渐被山顶的风雪交加替代,背包上抓绒衣上不时积起一层雪花,但都不会融化,很容易掸去。在沿途两个取水点用索耶净水吸管分别喝了个饱,又灌满了水袋放入内仓防止结冰。眼看着天慢慢暗了下来,小腿开始微微发酸,我努力加快了行进速度。路上有整齐的两条车辙,应该是刚刚轧过不久,还没有结冰,还有几个地方,能看到麻花状的车辙,那一定是车辆打滑的危险痕迹。
5、因为天气够冷,积雪又很新,即使没有钉爪,上山也没有打滑。倒是登山杖才开始上山,杖尖部分的塑料就就卡到了石头中间,折断了,还好泥托还在,断面也比较锋利,就勉强继续使用了,总比没有强。升级登山杖,必须考虑杖尖全金属的了,即使杖身强度再大,杖尖用了工程塑料也是白费。
6、由于A塔不能自立,必须打地丁使用,所以到了山顶发现除了岩壁就是硬化的公路和建筑前的大理石铺装,本来如果是自立帐,就能够在雷达站负一层的架空层内靠着水泥墙壁扎营挡风。但是A塔就没有办法了。最后只能在雷达站对面的气象站百叶箱脚下的一个馒头状的小土丘的一侧,找了一块相对缓坡扎营。为了搞清楚地面的状况,我不得不反复用脚踩平几平米范围内的雪地,以决定帐篷的搭建方向。
7、在风雪中搭帐篷实在不容易,既不能使内帐进雪,又不能让收纳袋等零配件被风吹走,同时还要首先固定住地布,最后,我只能脱下手套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扎地丁的时候,实在不能确定到底扎进的是冰层还是泥土,反正只能将就着插到底算了,最后用鞋子踩实。由于营地有很大的坡度,在立登山杖的时候遇到更大的挑战,最后还是通过调整地丁克服了困难。原配的15厘米长地丁在这样的积雪厚度下显得不够用,如果以后再去高寒地区,我会提前换上雪地专用的地丁了。
8、搭好了帐篷,生命就保障了一半。气温越来越冷,背包已经冻硬了,羽绒马甲里面被汗气沾湿的部分,也已经硬成了塑料状,不再保暖了。我用背包和鞋子挡在门厅的缝隙处减小风力,然后铺好防潮垫,弄出睡袋,整理了一遍装备,尤其是充电宝、手电、干电池、充电线等,收纳再了一起,另外,取出了定量的食物压在背包下面,水袋也放进了帐篷里面。随后开始煮脱水米饭和菜包。火枫G3气罐燃烧感觉不如脉鲜稳定,有火焰时大时小的现象,不过燃烧倒是一直持续没有熄灭。吃完饭我一刻也不想多呆,马上钻进睡袋准备睡觉,把羽绒大衣塞在了帐篷尾部的通风口处挡风,穿抓绒衣和抓绒冲锋裤睡了。
9、睡下的时候大概6点半,大概在8点半的时候就被冻醒了,因为穿的探路者登山鞋款式偏透气并不具备防水功能,导致袜子前掌打湿。更可怕的是,为了精简重量,我把原打算带的备用袜子剔除了。现在脚部冰冷,我把羽绒马甲塞进了睡袋里给脚部保暖,但是并没有多少效果,脚持续冰冷。
10、迷糊中再次睡着、醒来,发现帐篷很亮,我想,终于天亮了,马上就温暖了,但是一看手机,才晚上10点多!是晴朗的月光照在雪地上让外面显得特别亮而已!不用开灯就就开灯的效果,能清楚分辨帐篷里的每一件物品。这时候不仅脚很冷,连小腿也很冷了。我很艰难地说服自己打开睡袋坐起,把尾部挡风的羽绒大衣拉过来,再塞进睡袋,包裹在腿部和脚部,渐渐有了效果,小腿大腿不是很冷的,但是脚依然冰冷。
11、迷糊中再次睡着、醒来,这次突然惊醒,心想,我的索耶净水器不能冰冻的,完了,它还在外面!找了半天终于在帐篷尾部摸索到了水袋,因为坡度的原因,包括手套帽子充电宝东西都滑到了帐篷尾部。水袋里已经结成了碎碎冰。我把索耶连同水袋放进了睡袋,这下本就不甚温暖的睡袋里又增加了一个大冰块,折腾了很久,吸管终于解冻能重新吸出水来,这才迷糊睡去。
12、最不情愿的事情发生了,虽然今天睡前特意没有饮水,凌晨还是要起夜了。不过稍微宽慰的是,我带了应急尿袋,不用钻出帐篷外面去,只要跪着就能解决方便问题了。营地选择的还是不错,左右两边都有大树挡风,后面又是小土丘和气象站,所以虽然一夜风声沙沙作响,帐篷也没怎么经受风吹。
13、凌晨只觉得越来越冷,3点多起,我已经无法睡着了,把睡袋帽口抽成了小小的一个口子,整个嘴巴鼻子在睡袋里面呼吸,以便稍微有些暖气。在睡袋里打开手机,好在只有雷达站这个地方有移动4G的信号,墨迹天气显示,市区气温是零下3度。凌晨5点,墨迹天气显示,市区气温是零下4度。我以为露营地气温会在零下8度左右,但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身后的百叶箱里,温度计已经记录下了本地的气温极值——零下13.2度!和这轮寒潮浙江省的最低温零下14.2度,只有1度之差。
14、就这样睁眼熬到了8点半,天亮了,能清楚地看到帐篷里结晶的一层冰霜,睡袋呼气处和拉链处都结冰了。帐篷外的菜包都冰冻得铁硬。背包就像在雪里腌渍的一样,都是冰霜雪迹。火枫G3正常燃烧,煮了早饭。很快吃完,因为饭很快变冰了。吃完暖饭,身体很快回温了。把睡袋打包好,就开始收拾帐篷。帐篷里里外外都是冰霜,用力抖了几下硬硬的帐篷,冰霜基本掉落,在露天打包了帐篷、防潮垫,收拾了其它装备,把剩下的厨余垃圾用铝箔急救毯打了一个包,外挂在登山包上,准备下山找到垃圾桶再扔了,不能留一点垃圾在雪地里。
15、重新穿好雪套,精神依然非常好,拍了一下雪景,不作停留地走回程了。我计划春节前往稻城亚丁,春夏季尝试走一次狼塔。这次能在南方本地体验这样的低温雪地露营,实在是难得可贵的一次锻炼。通过这次露营,清楚地明白了装备的短板和需要升级购买的物品,同时也清楚了自己在极端天气下的所能达到的能力。回首第一次露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正如半路遇见的一个女性旅游说的,“小伙子,你以后不会惧怕任何困难”。我想,她说得对,我会继续坚持,用自己的知识保障自我的安全,用自己的毅力实现存在的价值。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