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资产短期存修复预期当前市场还可以投资红利资产吗?
未命名
2024年12月13日 16:04 2
泓莉
近期,权益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让不少投资者将目光再次转向红利资产。如何看待当前红利投资机遇?A股市场有量化公募基金到现在也就是20年,量化投资方法有什么变化呢?兴证全球红利量化选股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田大伟,为大家答疑解惑。
田大伟指出,在海外市场,红利资产已经被证明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目前中国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空间正在持续提高,政策也鼓励分红。未来国内的高分红行业的长期趋势会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而变迁,匹配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但与国内市场相比,国内红利指数缺乏对分红可持续性的关注。
精彩问答:
如何看待当前红利投资机遇?
2024年红利类资产一直是投资者们重点关注的赛道,请问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会如何影响红利资产和市场风格呢?
田大伟:首先我们先对红利策略进行一些概念上的界定。红利投资策略,又称高股息策略、股息投资策略,是一种注重上市公司分红能力的投资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选择那些具有高股息率、高盈利、低估值特征的优质公司股票,力争通过获取稳定的股息收入和潜在的资本增值来追求长期收益。高股息率的公司,往往财务状况、利润和现金流情况比较好,估值性价比高,未来经营预期也比较乐观。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几个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近6%,是同期中证全指指数的3倍;同时中证红利指数的估值是近5倍PE,远低于同期中证全指指数超16倍的PE。在海外市场,红利资产已经被证明具有长期配置价值。如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英国、00年代的日本,在增长和利率中枢下台阶、企业分红意愿和能力提升的背景下,确实走出了长达十年的红利行情。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分红回报是公司成长中最为可靠的部分”,能够带来稳定股息收入的“确定性资产”被市场青睐。在长期低利率时代尤其如此。截至2023年底,美国红利ETF产品规模达4000亿美元左右,获得了大量投资者的认可。除此之外,在政策鼓励下,A股的分红仍然具有提高空间。从监管层面上看,证监会近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分红,完善常态化分红机制”,有助于提升红利类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预期的分红现金流,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股东回报意识,理顺公司治理。同时上述政策也对掏空式的高比例分红亮了红牌,防止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的权益。与此同时,高分红行业会逐步匹配产业升级的趋势。A股近十年高分红行业由顺周期为主导到传媒、计算机、家电等行业分红率边际大幅提升。对比国际市场,未来高分红行业的长期趋势会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而变迁,匹配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红利策略的拥挤度、延续性的讨论都有一定分歧,您怎么看?
田大伟:我倾向于认为在目前资产荒的环境下,红利类资产可能仍有一定可持续性。30年国债目前已不到2.5%的收益率,而主流红利指数仍有4-5%的股息率。另外红利本身并不存在超额收益的概念,事实上我们只能说红利是一种BETA,适合认同这种风格的投资者,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能断言这一风格未来会比其他风格表现的更强或更弱。长周期视角,全球诸多经济体整体身处利率下移的通道中——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增速放缓,各类资产价格下降,获取投资收益率的难度会加大,利率下行也是大势所趋。其实隐含的逻辑就是,利率下行至低位,高股息资产对绝对收益资金而言具备配置吸引力。利率对红利策略有效性有一定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利率下行时高股息率的股票收益率相对偏高,另一方面是由于红利策略的收益来源于股息,这使得红利指数产品具有“类固收”的性质,机构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倾向于利用这类产品替代固收产品以提高收益。如果我们观察近15年的中国国债10年期收益率与中证红利指数净值,可以看到,二者长期呈负相关关系,红利指数产品在股息率明显高于国债收益率的时候,可以作为债券的替代品进行配置。而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水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红利指数的表现。在全社会无风险收益率逐渐走低的过程中,这些低估值、业绩稳定、分红率比较高的上市公司的价值修复或许还会继续下去。这里面主要是分布在各个行业里面的偏成熟的公司,更多地分布在像金融、公共事业、部分周期股以及港股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估值也偏低,有一些高分红、高回购的公司,这种修复行情或许还会继续下去。
对于A股来说,股息率较高的公司往往步入了相对成熟的产业周期,营收、净利润增速较“低股息公司”更慢,成长性不佳,在盈利水平长期稳定在个位数的情况下对增速不会过度敏感,分红是更顺理成章的选择。
量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资吗?
A股市场有量化公募基金到现在也就是20年,量化投资方法会有什么变化呢?
田大伟:我觉得20年间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的量化投资是基于规则的投资,中期是系统化投资,现在是算法交易和机器学习。早期的量化投资是基于规则的投资。基于规则,期待成功的经验在未来市场能够复现。量化投资会通过编程对大量历史数据做更完备的检验。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田博士以PB策略举个例子?
(注:PB策略即市净率(Price-to-Book Ratio)策略,是一种基于公司账面价值进行投资的方法。市净率的计算公式为:市净率 = 股票市价 / 每股净资产。一般来说,市净率低于1的股票被认为是价值被低估的,可能存在投资机会)
田大伟:如果我们选择PB策略作为我们量化选股的因子,量化投资会在每月初把所有股票按PB高低分组,月末看低PB组合的收益是否大于高PB组合。如果过去十年每个月都这样做,低PB组合能够持续稳定地战胜高PB组合,那么在实践中就可以购买低PB组合来获取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我们把PB称之为PB因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尽可能细分到合适的组数,并在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指数、不同的时间等尽可能多的维度对因子进行测试。好的量化因子会在各个组别里都呈现出规律性,这样的量化因子称之为阿尔法因子。一般单因子很难表现出色,所以就引入了因子组合的概念。如您的PB低于1,ROE大于10%组合,将低PB和高ROE进行组合。在组合方法上,早期的量化投资将各因子进行线性组合,等权买入,或者把高低因子组合收益差作为权重构建组合。
有投资者提出,这个思路类似他们同时考虑股价便宜的和业绩优秀的因素,可是依旧会亏钱。
田大伟:上述方法还是相对好的概念,市场跌的时候,可能会跌得少些,但还是会亏钱的。另外就是组合投资的概念,历史回测时是以高低组合来评判的,实践中就要整个组合购买,组合好不等于个股好,但在好组合中找到好股票的概率会更高。
各类指数都可以作为基准,以量化来增强吗?
田大伟:是这样的。所以对于量化投资来说,第一步就是寻找有好的阿尔法因子,第二步是构建各种策略组合。在实践中,量化系统可以同时研究和跟踪非常多的因子,各类因子与各类基准进行组合生成不同的产品策略。此时的量化投资就进入了系统化投资阶段。不断丰富量化因子武器库和策略库,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满足客户的需要。
了解基金经理:
田大伟博士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是一位具有14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将。10年投资管理经验中,曾管理多只公募量化基金、量化专户产品,管理资产多元广泛,公募+资管私募双管齐下。田大伟博士曾管理多只公募量化基金,过往管理代表产品量化公募基金产品A,管理区间单位净值累计增长近0.45元/份额,管理期内的三年期回报位净值增长率为28.44%,超越同期基准近15个百分点。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