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article-title">励志!惠州运动员杭州亚残运会载誉归来的背后故事
近日,3名惠州籍亚残运会冠军林月珊、邱巧玲、何想载誉归来家乡。为大力弘扬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11月3日下午,惠州市残联举行“欢迎第四届(杭州)亚残运会冠军凯旋”仪式并召开座谈会。
在杭州亚残运会上,林月珊、邱巧玲、何想分别参加了射箭和轮椅篮球比赛。其中,林月珊夺得女子复合弓双人团体公开赛金牌、复合弓混合团体公开级银牌、女子复合弓个人公开级铜牌;邱巧玲、何想夺得了轮椅篮球赛金牌,创造了惠州运动员参加亚残运会最好成绩。
在杭州亚残运会上,林月珊(图中)夺得女子复合弓双人团体公开赛金牌,复合弓混合团体公开级银牌,女子复合弓个人公开级铜牌, 邱巧玲(图右一)、何想(图左一)夺得了轮椅篮球赛金牌。
座谈会上,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向林月珊、邱巧玲、何想送上鲜花和慰问金,对她们在亚残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与她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生活、训练等情况,鼓励她们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乐观进取、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在人生舞台上书写精彩篇章,也为祖国和家乡赢得更多荣誉。
林月珊、邱巧玲、何想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勇于挑战,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训练与赛事中,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座谈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三位亚残运会冠军背后故事。
“能在‘家门口’举办的亚残运会上拿到一金一银一铜,为国家增光,我感到很高兴。”在惠州市残联举办的第四届(杭州)亚残运会冠军座谈会上,林月珊欣喜地说。
林月珊是惠州市民熟悉的运动员。2010年,彼时已经22岁的她参加惠州市残联组织的招聘会,被市残联工作人员一眼“相中”,推荐参加省残疾人射箭队的选拔。
“这是难得的机会,我必须全力以赴。”林月珊说。为了闯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林月珊白天和晚上都泡在训练场上,一个简单的射箭动作,每日可能重复上百次,有时弓弦回弹至手臂,渗出血来,她只做了简单处理,马上又投入到训练中。无论再苦再累,第二天她仍然有着无限的活力和热情,坚持完成所有训练任务。就这样试了一个多月,她已经能完全能适应训练的枯燥和艰辛了。
林月珊
梅花香自苦寒来。身为“新人”的林月珊参加了2011年全国残运会上,她一举拿下两金一铜。“当我拿到第一块奖牌时,那种开心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这些年,林月珊也不负众望,先后拿到了全国残运会冠军、亚残运会冠军、世锦标赛冠军和里约残奥会亚军等众多冠军头衔,也曾获得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总结自己这些年的运动生涯之路,林月珊表示,自己很庆幸自己能在射箭项目中找到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轮椅篮球本来就是复健项目,不仅仅是身体上康复,更是心态上的康复。”林月珊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勇敢地去探索人生的可能性,相信人生会有不同的收获。
长年累月的训练也磨炼了林月珊坚强的意志。即便在比赛中失利,她也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比如在杭州亚残运会复合弓混合团体公开级赛事中,一开始时她发挥失利,处于劣势,但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最后稳步发挥,和队友合作获得银牌。林月珊说,射箭项目是一项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运动,除了考验运动员的心态和射箭技术,有时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受刺眼的阳光、难辨方向的海风、忽大忽小的雨势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也正因为这些的未知因素,会导致运动员有可能第一名输给最后一名。
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林月珊在射箭项目中“摸爬滚打”13年,但她并不想就此止步,“对比年轻运动员,我可能体力上不占优势,但我有丰富的比赛经验。”林月珊说,射箭已经成为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接下来她继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下一步,我将全力以赴备战巴黎残奥会,希望能再一次站在最高领奖台”。
10月26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轮椅篮球女子决赛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中国队以61比30战胜日本队夺冠,成功实现卫冕,第三次获得亚残运会冠军。在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中,有2名球员来自惠州,她们是邱巧玲、何想。
相似遭遇
一起被选入轮椅篮球队
今年24岁的邱巧玲来自龙门,3岁时因为一次车祸导致左小腿截肢,从小只能拄着拐杖行走,这也让她变得敏感自卑,“除了上学,其他时间都待在家里”。
22岁来自惠阳何想也有类似的遭遇。2014年,何想在上学路上遭遇车祸造成她左小腿截肢,从此只能依靠拐杖或者假肢来行走,突来的遭遇也让她变得既自卑又迷茫,“那时,整个人都处于黑暗中,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何想
2018年,邱巧玲和何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原来,当年她们一同参加惠州市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运动员选拔活动,被市残联工作人员看中,选送到广州参加轮椅篮球项目的试训。
因为左小腿截肢缘故,从未玩过篮球的邱巧玲第一次看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也可以在球场上追赶、拼抢,她第一反应是“真酷,我也想试试!”年龄更小一些的何想想法则更简单一些,“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是办法,来体验一下,试试看。”就这样,两个懵懂的姑娘加入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为期三个月的试训。
相互鼓励
一起度过最艰难试训
轮椅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比赛项目,最大的特征就是运动员坐轮椅在篮球场上进行比赛。篮球场上,双方球员都依靠轮椅“奔跑”,传球、防守、投篮,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邱巧玲
“与正常人的篮球项目相比,轮椅就是我们的双腿。比赛中的进攻防守都需要通过操控轮椅实现,加速、紧急刹车、转弯等动作全靠双手来完成,这也就要求每个轮椅篮球运动员必须达到人、椅、篮球合一的境界。”邱巧玲说,她刚接触轮椅篮球时,运球和推动轮椅难以兼顾,在最开始的几个月,除了经常“翻车”摔倒,双手也是多次起血泡。可是即便如此,邱巧玲也从未想过放弃,“训练的时候摔了这么多次,手烂了这么多次,如果这个时候放弃,前面的苦就白受了。”邱巧玲说,每当自己训练累了,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摊开双手,看到手上的“老茧”,她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相比邱巧玲,何想年纪小一些,刚开始接触轮椅篮球项目,因为太辛苦,就曾几次动了想要放弃的念头。“强度太大,感觉自己承受不了。”何想说,发生车祸后,她再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突然加入实训队,高强度的集训,让她完全吃不消,体能完全跟不上,也让她有很强的挫败感,“在训练初期,因为还没熟练掌握技巧,自己也是经常摔倒,手掌经常起血泡。”痛苦难受邱巧玲甚至悄悄哭了好几次。
好在每次何想想要放弃的时候,队友兼老乡邱巧玲就鼓励她坚持下去,“每当我说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巧玲就鼓励我再坚持一下,坚持就是胜利。”何想说,这些年也正是教练和队友的鼓励和开导,她才坚持了下来。
最后,邱巧玲和何想顺利通过了三个月的“魔鬼式”试训,正式成为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的队员。
一起奋斗
希望站在巴黎残奥会最高领奖台
五年多的朝夕相处,邱巧玲和何想早就情同姐妹,训练赛场上,两人一起训练;比赛中,她们相互鼓劲。生活上,她们互相照顾,一起褪去青涩,走向成熟,收获奋斗的果实。
这些年来,邱巧玲和何想两人先后获得2019年天津全国残运会轮椅篮球(女子组)冠军、2023年迪拜世锦赛轮椅篮球(女子组)亚军、2023年泰国U25世锦赛轮椅篮球(女子组)季军、杭州亚残运会冠军。
回顾这些年的运动生涯,邱巧玲表示,轮椅篮球不仅给她带来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何想也表示,通过这些年的训练和比赛,自己自信了很多,坚强了很多,很多事情都能扛下来。此前她在一次对抗赛中左眼眶上方受伤,缝了6针。“要是换作以前,肯定会哭鼻子,现在不会了,这些伤是自己的勋章。”何想笑着说。
经过几天的短暂休息后,邱巧玲和何想返回了广州继续参加集训,准备巴黎残奥会,“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能站在巴黎残奥会最高奖台上,为国家争光。”邱巧玲和何想坚定地说。
【来源】惠州头条
文字:惠报全媒体记者 骆国红
图片:惠报全媒体记者 朱金赞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