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全域体育基地推动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省体育局公开征求意见
为推进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与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加快建设全域体育基地,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云南省体育局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域体育基地推动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具体内容如下
主要目标
以培育高原特色体育康养新品牌为核心目标,推进全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全域规划、全域布局、全域融合、全域服务。力争到2025年,7个省级重点示范基地场馆设施基本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有序开展,部分州市体育训练基地基本建成,5个体育特色小镇业态更加丰富,全域体育基地体系初步建立。
到2035年,28个州市体育训练基地基本建成,体育与旅游、教育、休闲等产业加速融合,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群众健身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增加体育产业由“单一发展”向“全域体育”转变,创建形成一批高质量全域体育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与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完善规划引领
对接国家体育产业顶层设计,落实配套政策,引导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云南特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强化全域体育基地理论研究,夯实体育产业全域发展理论基础。结合云南自然资源优势,编制出台《云南省“十四五”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州市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全域体育基地设施基础。鼓励各级政府将全域体育基地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规划相衔接,编制全域体育基地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推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落实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提升规划实施效果。
△ 云南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总体布局示意图
优化全域布局
结合“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培育集群”发展理念,以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重要抓手,以“体育+”工程为引领,推进全域体育基地融入“一个核心体育产业圈,三条体育产业带”的全省体育产业总体布局中,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
做强“一个核心体育产业圈”。发挥滇中城市群产业门类齐全优势,重点布局大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体育同旅游、休闲、康养、科技等业态融合,全面推动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特“三条体育产业带”。滇西南沿边跨境体育产业带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民族风情、壮丽的自然景观、交融的文化遗产、众多的边境集市,以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基础,以马拉松、自行车、汽车、藤球、陀螺等运动项目为带动,发展涵盖跨境体育文化交流的特色竞赛表演产业,促进经贸流通与民心相通。
大滇西体育旅游发展带以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赛事、目的地为引领,推动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与全域旅游精品项目、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以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打造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层次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培育集赛事活动、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与康养休闲多维一体的体育旅游新模式。
滇东北山地户外运动带依托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推进步道、登山道、骑行道、露营地等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围绕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完善专业竞训、体育研学与山地户外运动产品体系,打造山地户外旅游品牌。
推动康体融合发展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支持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小型、多样化的球类场地、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冰雪运动场地等设施,实现全省行政村(社区)以上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户外运动营地、滑雪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覆盖全省、便民可达的“大健康”步道系统,兼顾步行、骑行、登山、轮滑等健身功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专项行动,建设全省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常态化开展监测全省国民体质、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服务。组建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智库,制定科学健身活动指南,构建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推广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功能,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引导大众坚持运动习惯,增加体力活动和适当运动,通过有氧运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形成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
开展全民健身示范活动,广泛开展适合各种人群、地域和行业的健身活动,引导大众科学参与健身。全面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实现“一州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打造天天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大众篮球争霸赛等体现云南户外运动资源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全民健身日、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开展健身活动赛事。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搭建体育交流平台,积极促进民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开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推广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气功等工间操,推动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健身、科学健身。
加大民族体育工作开展力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的,不断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展示平台和活动载体,拓宽传承空间,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支持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民族传统节庆和各级体育赛事活动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体育健身与赛事活动。
推动体旅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契机,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到2025年,力争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0个、体育旅游徒步精品线路15条、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5个、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5个,支持基地融入区域特色,扩大体育旅游产品影响力和服务供给。
创建体育旅游示范项目
围绕各地旅游与户外运动资源,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体育(户外运动)产业园区,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探索以基地为核心,培育体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度假区等载体。稳步推进冰雪等主题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到2025年,建成5个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体育特色小镇。
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
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扶持特色鲜明的中小体育旅游企业发展壮大。持续开展体育旅游专项招商引资活动,搭建各类体育旅游资源推介平台,推动体育旅游项目市场化发展。引导旅行社推广体育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结合各类赛事活动和旅游目的地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旅行线路。
发展特色体育旅游赛事
到2025年,建设以昆明、曲靖、玉溪等地为代表的区域性特色赛事中心,鼓励基地打造体育嘉年华或足球、冰雪等全民健身特色赛事活动,支持基地结合民族节庆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少数民族节庆赛事活动,打造摔跤、赛马、斗牛、陀螺、射箭射弩等少数民族体育竞赛表演精品项目,以节促旅,以旅兴体,打造体育旅游特色品牌。
强化体育旅游要素保障
探索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基地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加快智慧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以山地户外运动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为重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体育旅游设施。逐步健全体育旅游安全机制,加快建立全省涵盖医疗、救援、运输等服务保障方面的综合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
充分利用冬夏令营、阳光体育大会、户外营地等形式,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学生在各基地开展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生体育素养和运动水平。鼓励基地与各大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定期开展以足球、冰雪等项目为主题的体育研学冬夏令营,持续深化基地体教融合水平。
健全体教协同育人机制
畅通基地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并按规定领取报酬。组织开展基地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职业转型培训,探索制定先入职后培训的创新模式。
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鼓励各基地创建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在场地、教练等方面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延长基地对外开放时间,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发适宜青少年的体育产品,探索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务,提供更好的体育培训服务。
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
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盘活体育场地和人力资源,承接青少年各类集训和赛事活动,接纳在校学生课余时间训练。支持教育部门充分利用青训中心资源,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园体育赛事活动。
坚持市场引导,推进品质全域提升
完善基地体育基础设施
稳步推进现有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老旧建筑设施提升改造,结合重大体育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进一步完善基地供水、供电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盘活基地场馆及周边资源,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以旅游、文化、休闲等为支撑,以赛事服务、医疗保障等为配套,支持曲靖文化体育公园等基地打造集体育赛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多元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强体育特色小镇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提高服务接待能力。
提升基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结合各基地特点,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补齐既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基地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更新,提高使用效率。引导符合开放条件的基地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现有基地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激发场馆活力。支持新建基地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创新发展优质体育产品
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引进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国际高水平赛事,创新赛事组织方式,改革赛事管理机制。支持各基地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举办全民健身精品赛事,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托基地资源举办各级全民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基地因地制宜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消费产品。
加快基地体育数字化建设
加强科技在基地中应用与推广,有效提升基地内体育场馆设施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支持云南省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建设现代化、智慧型的体育场馆。布局和建设科研工作站或移动科技服务工作站,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基地的训练科技服务水平。
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素质
加强基地服务业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支持国家、省级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提升基地竞技体育专业化水平。鼓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运动康复、建筑、机电等各种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基地就职。推动体育院校、科研单位、体育规划单位及各类专业规划研究机构服务全域体育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化人才开发,鼓励各基地引进海内外健康养生、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带动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强化基地赛事安全保障
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体育赛事的安保标准体系,为各基地申请体育赛事安全许可提供便利。鼓励各基地引入专业安保公司为体育赛事承担安保等工作,保障体育赛事安全。完善各基地内安全警示、紧急救援、消防、安全防护等标识信息,引导基地人员的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全省涵盖医疗、救援、运输等服务保障方面的综合应急救援服务体系,构建以昆明为中心、其他州市为支撑、县市区为支点、基地为补充的安全救援网络。
加强基地体育对外交流合作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及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主动服务和融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鼓励各基地在人才培养、体育训练、赛事举办等方面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民族民间体育交流活动,发展跨境特色体育赛事,丰富体育对外交往内涵,提升体育交流合作水平。按规定申办、举办昆明网球公开赛、国际足球邀请赛、亚洲藤球锦标赛等各类国际体育赛事,持续提升“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品牌赛事规模和品质,增强体育赛事活动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在2021年8月20日前提出反馈意见。
查看《关于加快发展全域体育基地推动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
来源:云南省体育局
编辑:李莎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