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上海金融法院去年收案量下降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上升

  • 旅游
  • 2025-04-02 16:45:07
  • 7
  • 更新:2025-04-02 16:45:0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4年,上海金融法院收案排名前三位的案由分别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涉仲裁执行类案件。

  2024年,上海金融法院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7310件,收案量同比下降1.35%,全年收案总标的额为2157.26亿元。共审结各类金融案件7311件,共执行到位223.18亿元,同比上升3.2%。

  4月2日,上海金融法院召开发布会并通报了2024年度审判工作情况。

  从案由类型看,2024年,上海金融法院收案排名前三位的案由分别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涉仲裁执行类案件。其中,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215件,同比上升21.7%,占总收案量的16.62%,标的额1109.44亿元;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1130件,占总收案量的15.46%,标的额9.49亿元;涉仲裁执行案件1064件,占总收案量的14.56%,标的额78.09亿元。

  从行业分布角度,上述案件涉及数量依次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占总体案件数量比例分别为40.69%、23.01%、11.03%和25.27%。

  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顾全介绍称,银行业案件方面,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纠纷集中、公司对外担保有效性争议多发、自然人贷款业务纠纷突出等问题。证券业案件方面,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相关主体帮助上市公司造假、“名股实债”引发融资风险、私募机构“募投管退”环节违规行为仍有发生等现象。保险业方面,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保险、平台投保雇主责任险等新型问题逐渐显现。

上海金融法院去年收案量下降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上升

  对于业界关注的证券业案件,金融审判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

  第一财经从上海金融法院了解到,该院在2024年受理的2起涉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上市公司被认定《招股说明书》存在虚构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等财务造假行为,欺诈发行对资本市场秩序破坏严重;此外,一些企业在投融资协议等方面的纠纷数量有所上升,“名股实债”等情况多有发生。

  “‘名股实债’有多种形式,较为常见的是初创企业(尤其是一些初创科技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签订了合同,该合同往往以股权名义来投资,但又约定如果企业未能达成预期业绩的话就会进行股份回购,而业绩目标要求又往往较高,这样一来,股权投资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债权投资。”上海金融法院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副庭长许晓骁对记者表示,“名股实债”下的对赌条件很可能会让创始人或团队背负较大的业绩压力,不利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许晓骁建议称,一方面,初创企业需尽可能地熟悉金融市场规则,了解合同相关条款的法律后果;对于企业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预期业绩,也需有清醒的判断;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需给予初创科技型企业更多支持,为企业匹配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此外,部分企业通过“名股实债”绕开授信额度、放贷资质、利率上限等限制等来美化资产负债表的行为也需要引起注意。

  “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等行为,主要特点在于造假获益高、造假的隐蔽性强(与无形财产价值、收入确认标准等相关)、赔付能力弱。因此需要证券中介机构重点核查虚构交易、关联担保等不实的信息披露,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则需要加强立体化追责,加大退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力度。”许晓骁说。

有话要说...